初春,走進康縣,漫山的山桃花競相綻放,鬱鬱蔥蔥的青柏蓬勃生長,依山傍路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翠竹搖曳,花香襲人。
康縣,一座美麗而又富有生機的小城。
在這裡,青山綠水紅日子,一步一景「原生態」,處處都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在這裡,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在百姓富生態美的新徵程中,熠熠生輝,耀眼奪目。
……
近年來,康縣立足資源富集、全域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生產、生活、生態全過程,堅定不移地把底線守得更牢、新路走得更好、小康奔得更快,努力讓康縣成為生態「新」縣,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紅利。
「高顏值」更有「高品質」,康縣「綠色」效應正漸入佳境。
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化發展路子
康縣的重重高山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莽莽大山風光無限好,恨的是千山萬水阻斷了康縣的發展之路。
康縣人總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八山一水一分田」,80%以上的群眾都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峽谷河道及林緣地區。
既不沿邊也不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康縣開放發展的區位劣勢不斷放大。
地理環境封閉,物質基礎薄弱,貧困人口多……作為一個經濟起點低、脫貧任務重的縣區,康縣拿什麼來實現經濟上的後發趕超?
康縣意識到,雖然發展經濟「先天不足」,但換個角度看,秀麗的山川、崎旎的風光、宜人的景色……綠色生態是康縣叫得響的品牌與名片。
走綠色化發展之路,成了康縣的初心。於是,思路清晰的康縣選擇了一條生態路徑:立足資源富集、全域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從實際出發,探索實踐了一條貧困山區生態脫貧之路。
在實踐中,康縣打破過去長期的慣性思維,對全縣21個鄉鎮350個村,按不同風格進行規劃設計,堅持「不砍樹、不埋泉、不毀草、不挪石」的鄉村原生態保護理念,「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景觀、一戶一品牌」的建設理念,以及「就地取材、順勢而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全面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
充分尊重自然,高質量抓好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推進綠化造林和退耕還林,強化農村生態治理,嚴格水資源和耕地保護,加快整治農業面源汙染和生產生活汙染,保護好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地,大力推進「全域環境綠美淨」行動,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常態化管理機制,讓美麗鄉村既有古韻又有新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椒,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把發展特色富民產業作為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重要措施,把富集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
一項項務實的措施,用實際行動彰顯康縣的綠色實踐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響亮的口號在康縣成為現實。
經過多年的發展,康縣不僅把落後的矛盾解決了,而且把發展的文章做足了,走出了康縣綠色發展的新境界和新高度,真正實現了生態的「魚」和發展的「熊掌」可以兼得。
發展:經濟增長與生態脫貧齊頭並進
綠色是康縣發展的最大本錢,實踐證明,把生態環境呵護好了,最終受益的還是老百姓。
立足於此,近年來,康縣堅持把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物質成果的同時,也獲得生態文明帶來的「綠色福利」。
「這個季節主要種植的就是包心菜。」在雲臺鎮杜壩村綠色源蔬菜種植合作社基地裡,杜仲美正和妻子給大棚裡的包心菜幼苗澆水。連續一早上的勞作,尚未休息的杜仲美臉上掛著一顆顆豆大的汗水,但他依舊忙得歡,因為在杜仲美眼裡,這些蔬菜就是「綠色銀行」。
「我們合作社總共種植32畝蔬菜,帶動12戶貧困戶在基地上班。」杜仲美告訴記者,他們種植的都是應季蔬菜,而且綠色天然,所以比較受歡迎。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村,杜壩村一直以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大都以露天蔬菜為主,效益不高。如今,依託原有的條件和基礎,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為農戶打造一條自我「造血」之路,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現在村民看著大棚蔬菜的效益越來越好,都想加入進來。」杜仲美告訴記者。
而在與雲臺鎮同處康北的迷壩鄉,則把發展的眼光投向香菇產業,在發展中變零散生產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積極建設食用菌產業孵化園,吸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帶動貧困戶參與生產經營,去年實現種植收益43萬元。
「去年我們合作社獲得了8.5萬元的分紅,今年又增加了3個大棚。」同興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段淑英說,只要肯踏踏實實幹,收入肯定會比去年高。
不止蔬菜和香菇產業,在康縣,中蜂養殖、蠶桑、木耳等特色產業已漸成規模。目前,康縣扶持引導群眾發展核桃、花椒、茶葉等優勢特色經濟林果135.08萬畝,2萬多農戶8萬多人從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產,實現了提升產業適宜區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康縣還通過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51萬元,用於發展食用菌種植、中蜂養殖、蠶桑養殖、茶葉培育等產業,14家龍頭企業與70家合作社實現產銷對接,帶動貧困戶1300多戶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特色林果進入盛果期和農產品電商的迅猛發展,綠色生態富民產業已為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帶來更多收益,為全縣人實現脫貧致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共享: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康縣因自然生態而美。
而事實上,來過康縣的人都知道,花橋村、鳳凰谷、朱家溝等一批美麗鄉村已經在康縣遍地開花,不僅串珠成鏈,而且結鏈成網,康縣已然成為一個「不要門票的大景區」。
自然,旅遊也就成為了康縣脫貧攻堅的「利器」。
幾年前,陽壩鎮天鵝湖新村村民周懷江毅然放棄了在外就業的機會,回到了風景秀麗的老家開辦農家樂。
「前些年在外面打工,跑了很多地方,沒掙到什麼錢,家裡老人年齡越來越大需要照顧,所以就回來了。」周懷江來告訴記者,返鄉後,他意識到,擁有綠水青山的村莊才是自己創業的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他辦起了農家樂並利用家裡的閒置房開辦了農家客棧。
「去年總共收入了20萬元。」周懷江告訴記者,他在經營農家樂和農家客棧的同時,還開了微店,主要銷售當地的土特產品,尤其是蜂蜜,格外受遊客青睞。
「我們這裡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而旅遊產業也使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周懷江說,今年他打算重新改造一下客棧的衛生間,提升客房環境,同時在三樓開設茶餐廳,以此留住更多的客人。
的確,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讓良好的生態資源逐漸在百姓的手中「變現」,越來越多的人被康縣的綠水青山所吸引。
近年來,康縣立足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文章,積極順應鄉村旅遊發展大趨勢,把鄉村旅遊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新業態,全力打造全域旅遊大景區,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成「生產力」。
據了解,現在康縣從事鄉村旅遊的貧困戶有5176戶,佔建檔立卡貧困戶7624戶的67.9%,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51.94萬人,同比增長23.2%,實現旅遊總收入11.73億元,同比增長3.2%,新增旅遊就業人數560人,帶動2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同時,依託綠水青山、鄉土民俗資源,結合全域旅遊,統籌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遊發展,彰顯特色、融合推進,開發多種類型鄉村旅遊,培育了69個鄉村旅遊示範村,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320戶。
靠山養山治山吃山,康縣以生態為統領,結合脫貧攻堅,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旅遊脫貧之路,使之成為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
荒山增綠,群眾增收,勤勞樸實的康縣人正借力山水,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脫貧的靠山。
(記者 石 鼓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