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燕兆林
11月4日傍晚, 涼風習習。康縣市政廣場上,大嫂大媽們正在歡快的跳舞,孩子們正在嬉戲,給陰涼的秋天增添了歡樂的氣息。「以前,我都不敢想像能在縣城裡安個家。 現在一家人住在縣城的廣場、公園附近, 沒事就可以和家人出來遛個彎。」家住康縣錦繡華庭小區的白楊鎮白楊灘村「60後」郭建滿說起現在的生活,一臉滿足。
住房關係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品質。40年間, 郭建滿搬了3次家。回顧40年來全家人居住條件的變遷,老郭不禁感慨, 從 「棲身之所」到「宜居之選」,「家」的變化很大。
三代人擠在土坯房
「土坯房,泥巴牆,三代人擠一間房」,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康縣大部分農村群眾居住條件的真實寫照。
「在那個物質貧瘠的時代,修房子可是大事,要自己先設計好,再請來匠人師傅蓋房子。」郭建滿回憶,土坯房的牆體是用泥土和稻草或麥秸稈黏合而築成。蓋房的時候,用泥巴摻麥秸,一層一層地垛成,垛半米多高,就要歇上幾天,等泥巴幹硬成型後再進行下一層。「土坯房雖然原始,粗糙簡陋,但住在裡面冬暖夏涼,能遮風避雨,隔雪禦寒,讓一家人有一個棲身之所。」
但是當時的居住空間狹小,住宅具備的很多功能也大打折扣,比如做飯、取暖。「做飯、烤火取暖大都燒木材,就是柴禾。煤球要憑票到指定地點排隊買。那時挑煤走的多是山路,煤球從框裡掉下來,即使摔壞的也要撿起來。回到家,基本都是滿臉滿手黑乎乎的,像個小丑。」
郭建滿感慨過去生活的不易。1985年他結婚時,一個箱子、一個柜子,就是家裡比較值錢的東西。
擁有首套「小洋樓」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建房的材料,磚和石頭當起了主角。
郭建滿一直夢想著能改善全家人的住房條件。直到1987年,這個夢想才實現。「上世紀八十年代,蓋房子的材料基本採用石頭,磚在當時還比較貴。」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建房開始大量使用磚,也有人用水泥抹牆。
「那個年代流行大瓦房,房屋設計也比以前好了很多。」郭建滿說,當時的農房在正房左邊或右邊,建一間廚房,用來做飯或存放東西;另一邊再建一間養家畜的偏房。「也算是實現了功能分區。」
郭建滿告訴筆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先富裕起來的農民推倒了老土木房子,建起了紅磚牆的大瓦房。1996年,他家也將原來山上的老房子拆除,在鄉食用菌廠旁邊蓋起了青磚兩層的小樓房,一家人終於住上了「小洋樓」。2009年,將這兩層樓房進行了加固維修。
搬進舒適宜居房
「我現在住的房子,是2016年搬進來的。」郭建滿說,如今買房,要考慮舒適性,除了面積、戶型,還要看房屋功能分區、採光通風、節能、防風、抗震、社區綠化、物業服務水平、周邊交通情況,以及所處生活圈的商業、教育、醫療資源分布情況,甚至鄰裡的素質。
2016年,郭建滿家雙喜臨門。元旦兒子結婚,「五一」父子兩家人一起搬進現在的小區。老郭和老伴兒住三居室,隔壁就是兒子家。
這次搬新居,兩套房子從裝修設計到家具家電選購,郭建滿和老伴兒都全權交給兒子郭強負責。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和相關行業發展太快,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識面廣、做事效率高,我落伍了,該『讓賢』了。」郭建滿說。
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居住需求」向「舒適需求」轉變,關注的不僅是住房面積,還有居住的智能、環保和安全。
郭建滿說,「想想40年前的住房條件,我覺得現在很幸福。住房的變遷,見證了我家生活的幸福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