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縣: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
如今,走進康縣,鱗次櫛比的小洋樓和各具特色的居民建築、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垃圾分類引人走上更「高」的文明,農村汙水處理「接軌」城市,是新型農村的典範;農民掀起自主創業熱潮,勤勞致富,腰包一天天鼓起來,開著小汽車務農已司空見慣,幹完農活後文化廣場上健身操扭起來,老人小孩們看見鄉村舞臺上的戲曲表演樂呵呵笑起來……農民已成為體面的職業,康縣的新農村
-
康縣太石鄉:道路清理決戰讓群眾出行更安全便利
通訊員 安維東 溫正平 入冬以來,康縣太石鄉組織群眾在全鄉範圍內清理因今年8月暴洪災害造成的道路水毀路段,累計發動黨員幹部群眾1200餘人次、出動裝載機、
-
【基層動態】太石鄉「小積分」激發鄉村振興「大能量」
近日,太石鄉雍壩村婦聯組織婦女群眾開展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積分兌換活動。活動中,雍壩村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為第三季度以來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提升、美麗庭院創建和志願服務活動的群眾給予積分獎勵,並且現場給廣大群眾介紹了「隴上江南」、「魅力康縣」客戶端關注工作,進一步激發和調動了廣大家庭及婦女群眾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尋找「最美家庭」、創建「美麗庭院」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廣大婦女群眾積極關心關注家鄉發展,動員大家為家鄉發展加油助力。
-
隴南康縣茶產業:鼓了農民錢包 美了山鄉風景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15日電 (通訊員 溫正平 張毅)近年來,康縣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以產業扶貧為目標,壯大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走富民產業道路,引導茶葉產業區域化聚集、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構建現代茶葉產業體系,全面推進全縣茶葉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
-
康縣:漸入佳境的「綠色」效應
……近年來,康縣立足資源富集、全域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生產、生活、生態全過程,堅定不移地把底線守得更牢、新路走得更好、小康奔得更快,努力讓康縣成為生態「新」縣,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紅利。「高顏值」更有「高品質」,康縣「綠色」效應正漸入佳境。
-
康縣景盛生態農業觀光採摘園村民們正在對草莓進行摘葉管理
        入冬以來,康縣景盛生態農業觀光採摘園村民們正在對草莓進行摘葉管理。
-
唐山: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遊客逛完臥龍山,都想感受一下農村的生活,不僅山上的野菜、家養的柴雞成了搶手貨,連磨豆腐、榨油這樣的農活也大有賣點。我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近年來,遵化市瞄準鄉村旅遊大市場,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促民增收。「滿族文化風情遊」「溫泉人家」「臥龍山祈福,享農家美食」等特色遊已成為吸引遊客的「招牌」,去年僅娘娘莊鄉就接待遊客近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0多萬元。 鄉村遊促民增收,就得靠吃和住。這市旅遊局局長王樹海深有感觸地說:「讓遊客吃得開胃、住得舒心,村民才能掙得開心。
-
塔城市恰合吉牧場農民冬閒巧增收
天山網訊(通訊員董成報導)眼下已進入了農閒時節,但在塔城市恰合吉牧場,當地的農民們可沒閒著,他們一改過去「貓冬在家」的習慣,把冬閒變成了創收的好時節,通過搞養殖、進廠打工等渠道,在增收致富路上各顯神通,忙得熱火朝天。 10月底一忙完地裡的農活,克日克庫都村村民楊世勇就來到位於場部附近的吉豐塑業有限公司當起了工人。這已是他連續第四年在冬閒時節進廠打工。
-
甘肅康縣白楊鎮:人勤村美產業豐
他曾當過6年村主任,每月領取的養老保險、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等各項補助就有593元。平時他自己再種一點豆角、大蔥、土豆、包心菜等時令蔬菜,再採摘加工一些上好的綠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幸福安樂。他對村子裡這幾年的變化感慨良多。「以前外村的人都說『有女不嫁棕溝河,半夜起來推腰磨。』而如今我們村卻是馬路修得寬又長,路燈照得亮晃晃,自來水兒清涼涼,家家戶戶修樓房。
-
襄陽南漳大力推進「以旅助農」促農民增收
這就是左相虎的生態農場,農場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九集鎮染坊灣一組,土地流轉面積600畝,烈日當頭仍能不時看到葡萄藤下辛勤勞作的農民僱工。 左相虎說,「在生態農場建成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地,附近的農民在上面種植食用玉米,玉米稈長到一米來高都還不結果,附近雜草叢生,農民基本上顆粒無收。」
-
萬載三興鎮紮實做好早稻種植助力農民增收
這是萬載縣三興鎮農民忙於春耕春種的喜人景象。該鎮堅持疫情防控和早稻生產「兩不誤」,緊抓早稻種植「牛鼻子」,把握糧食生產主動權,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該鎮加大整合資源力度,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項目,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產業發展,不斷加強科學技能培訓,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
楊洋:不辭辛勞,她把增收致富希望送到農民心坎裡
楊洋是北京金惠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自2011年合作社成立以來,她積極帶動周邊農民種植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現合作社已成為一家集生產、試驗示範、銷售、科普教育、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合作社,曾獲得首都名品特約供應商、昌平區三八紅旗集體等稱號。
-
康縣杜仲產業研發生產項目進展順利
原標題:康縣杜仲產業研發生產項目進展順利 康縣緊緊立足當地杜仲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甘肅華康杜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康縣杜仲產業研發生產項目,在康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該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000萬元,杜仲雄花茶、杜仲飼料、杜仲食用菌已全部建設;杜仲天然橡膠、杜仲籽油生產線生產設備已安裝完成,杜仲雄花茶、杜仲食用菌
-
新疆洛浦:紅棗豐收 農民增收
原標題:新疆洛浦:紅棗豐收 農民增收因此,紅棗種植成為該鄉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全鄉85%的農民依託紅棗種植增收。買吐送·麥提託合提就是其中之一,他自2005年開始種植紅棗,現種有150畝灰棗,年產量達60噸左右,年利潤達10萬元。
-
康縣,白馬氐族的故鄉
康縣與白馬氐族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這裡是古代白馬氐族生息繁衍的故地。古代的康縣雖無地方建制,但自秦漢以來即隸屬於武都和其他州郡管轄。在古代,這塊地方又是兵家必爭的關隘要地,常常屯兵駐防,所以古稱「白馬戍。」久而久之,「戍」又演變為「關」。是以白馬關之稱一直沿用到一九二九年,直至正式設立了地方建制之後,才定名為康縣,所以今天的康縣即是古代的白馬關。
-
平谷大華山鎮合力推進大桃銷售,助力農民增收
合力推進大桃銷售 助力農民增收大華山鎮建立以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工作機構,明確人員職責,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引領作用,形成合力推進大桃銷售工作。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合作社和銷售能人帶頭,各村黨支部積極配合,農民廣泛參與的聯動銷售機制,實現大桃農商對接、農旅對接、農企對接,全鎮大桃銷售順暢,農民持續增收。
-
江蘇崑山:智慧農業有甜頭 農民增收有奔頭
江蘇崑山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智慧農業平臺,幫助農民增收、創收,農業成為越來越有奔頭的產業。而年輕農民姚科偉的目標是推出自己的品牌瓜果。他每天必須要做的兩件事就是到大棚檢查瓜果生長和病蟲害情況,還有就是登陸智慧農業平臺檢查更新生產數據。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儲,崑山智慧農業平臺將自主採集的氣象、環境等公共服務數據,和生產主體上傳的用藥、施肥等生產數據,整合存儲到分布式伺服器,信息全面、數據權威。
-
「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新華社記者孟含琪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
-
廈門同安持續推進農民轉產增收 讓農民更富裕
同安區委書記黃燕添在會上強調,農村工作是同安的基礎,同安區委自換屆以來始終把農民轉產增收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農村工作要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推進富民強村,村(居)兩委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文明創建工作要注意與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交通秩序整治、共同締造、惠民利民、「富美同安」建設等相結合,要想方設法提升市民素質。
-
培育「藍領農民」注入「技能力量」——山東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為鄉村振興注入「技能力量」,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這是近年來山東省人社部門尋找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探索之一。2019年以來,山東省人社部門大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把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家庭子女、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等群體作為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圍繞山東農業「新六產」發展,把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納入職業技能培訓目錄,著力培育一批掌握先進實用技術的「藍領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