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不辭辛勞,她把增收致富希望送到農民心坎裡

2020-12-19 北京昌平官方發布

楊洋是北京金惠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自2011年合作社成立以來,她積極帶動周邊農民種植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現合作社已成為一家集生產、試驗示範、銷售、科普教育、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合作社,曾獲得首都名品特約供應商、昌平區三八紅旗集體等稱號。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積極回報社會、服務村民,用實際行動書寫自己的責任擔當。

她始終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做到每個生產環節細緻跟蹤記錄,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2014年,該合作社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認證,同年,被列為「昌平草莓」地理性標識使用單位;2015年,被列為北京市綠色防控基地。同年,被授予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優級農業標準化基地。2019年,被授予綠色優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信息化試點園區。

從擔任合作社理事長那一天起,她就把助力農民增收列為中心工作,從種苗的發放,到肥料等農資的配送,不論自己的事情有多忙,也要優先安排好農戶的需求。為提升農戶整體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進程,成功塑造「安全、優質」農產品形象,她以合作社為基礎,每年組織開展農產品生產技術、質量安全等培訓。定期為社員及周邊農戶聘請農業專家進行業務指導和專項培訓,其服務範圍也輻射到西營、桃林、麥莊、香屯、沙坨子等村莊。農產品的銷售,一直是困擾協會種植戶的一大難題,特別是蔬菜屬於生鮮類不易儲存,一般種植戶不具備冷庫,沒有儲存條件。針對這一情況,她利用自家冷庫,收購會員的滯銷菜品,解決了部分會員的實際問題。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對接不同的消費者,為農戶的菜品銷售奠定基礎。2018年,配合農委組織了優質農產品進央企活動,並與央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助力昌平農產品銷售推廣,為推動昌平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獻。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疫情期間,她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籌集防控物資、裝卸及搬運物資……昌平區興壽鎮肖村是基地所在地,初期防控物資緊張,防控人員卻在夜以繼日地嚴防死守。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楊洋及時與村委負責人接觸,於2020年1月26日,將籌集到的第一批物資20桶共100公斤消毒液及噴霧器,捐獻給肖村村委會;2月1日,將籌集到的100桶消毒液共1000公斤捐獻給興壽鎮政府,由鎮裡統籌安排使用。此後又陸續向區域內捐贈價值近5萬元的物資。

隨著疫情發展,居民生活也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有確診病例的小區。根據自身優勢,楊洋率領合作社其他人員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積極開展用於民生的蔬菜供應。基地菜品不能滿足廣大居民的需求,就千方百計尋找貨源,為居民進行蔬菜配送。1-3月,每周供應市民新鮮果蔬在5000-8000斤以上,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有效緩解了居民對封閉管理的一些擔憂。

受疫情影響,草莓出現滯銷,她採取蔬菜配送的方式,帶動草莓銷售,曾創下單日草莓銷售破5000斤的最好記錄。

她說「助力農民增收,踐行社會責任,是我最初成立合作社的初心。小康路上走,你我手挽手,共同奔富裕,一個不能丟。」在前進的路上,她始終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使命擔當。

相關焦點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4年前,她還是一名家庭主婦,現在已經成為前紡輪班班長,月收入4000餘元。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
  • 康縣太石鄉:農民長技能 增收有希望
    康縣太石鄉:農民長技能 增收有希望 20-10-30 16:48
  • 西農專家助力獼猴桃 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近日,2020年「走出楊凌看示範」融媒體採訪活動一行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範站,了解楊凌農業科技如何助力小小果實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試驗站裡的獼猴桃幼苗在眉縣的田家寨村,村黨支部書記孫樂斌告訴記者,在劉佔德等來自西農的專家的科技指導下,全村獼猴桃種植面積超過了1500畝,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9200餘元,西農獼猴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 紅的 白的 紫的 彩色地瓜讓她增收致富!
    苟村集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積極引進新技術,培育新品種,通過建立農業產業基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眼下,雖然不是地瓜的收穫期,但在苟村集鎮王莊村村民郭福榮的地窖裡,地瓜堆積成山。看著一個個圓滾滾的地瓜,她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去掉人工、地租,畝產淨剩純利潤就是3000來塊錢左右。」郭福榮高興地說。別看如今郭福榮的地瓜如此暢銷,但在以前她也沒少吃了苦頭。十多年前,在外地打工的郭福榮回到家鄉種植蔬菜,由於蔬菜價格不穩定,賠了不少錢。
  • 清流李家鄉冷泉公園 農村致富新途徑助力農民增收
    近年來,清流縣李家鄉依託當地冷泉資源,以「冷泉小鎮 美麗李家」為發展目標,構建「冷泉+花海、文化、美食」鄉村遊模式,帶動了周邊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徑。走進李家鄉鮮水村,別具一番風味的鄉村旅遊景觀獨具特色,特別是冷泉公園裡富含礦物質的冷泉遊泳池,吸引了很多遊客前往體驗遊玩。
  • 家庭農牧場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農牧民脫貧致富、實現增收,家庭農牧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近幾年,我市注重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牧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我市現代農牧業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魚塘就是用來養魚的,除了養魚一般人都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如今很多養殖戶為了生存,開闢了很多新型的養殖模式,一些很有想法的農民把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在魚塘裡養魚的同時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帶來了致富的新門路。廣西柳州農民韋桂生,今年36歲,從小就是一個比較有頭腦的人,他文化不高,初中畢業就回家務農,家裡一直都靠養魚維持生計。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夏志文:把貸款送到了北港島為漁民圓了安居夢
    不僅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還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了一批專業戶和專業村,讓廣大農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  今天起本報將推出「農信社為農民增收辦實事」專欄,講述小額信貸員的基層故事,展現青年人內心質樸的為民情懷,以及在小額信貸幫助下實現的一個個農民致富夢。  神秘的北港島是鑲嵌在海南北部東寨港區外海和內灣交匯線上的一顆明珠。
  •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2020-09-02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瀏陽農民女兒白手起家創業 帶鄉民致富幫扶一方
    ,而是因為她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她用行動所詮釋出來的,由裡及外的豁達與樂觀、善良與熱情。  她是瀏陽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長沙市第十五次婦代會代表、瀏陽市休閒協會副會長、瀏陽市女能人協會副會長、瀏陽市女企業家常務理事、淳口鎮工商聯副會長。她創辦的數個優秀基地和企業,共安置300餘農民就業,為農民增收千萬餘元。她自籌資金86萬餘元為家鄉修路。
  • 新疆洛浦:紅棗豐收 農民增收
    原標題:新疆洛浦:紅棗豐收 農民增收自10月底開始,買吐送一家就奔走忙碌在棗園裡,打棗、撿棗、晾曬、分揀、裝箱、銷售,紅紅的大棗將一家人的生活也映襯得紅紅火火的。因此,紅棗種植成為該鄉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全鄉85%的農民依託紅棗種植增收。買吐送·麥提託合提就是其中之一,他自2005年開始種植紅棗,現種有150畝灰棗,年產量達60噸左右,年利潤達10萬元。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
  • 農民的「致富菜」 餐桌上的「香餑餑」
    刁窩砬子村是撫松縣山野菜特色項目主產基地,該村農民發展山野菜時間起步比較早,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條件,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多年來,該村山野菜種植戶憑藉生態、綠色、天然的新鮮山野菜迅速佔領了市場,成為遠近聞名的反季節山野菜生產特色村,為當地農民開啟了一扇致富之門。
  • 遼源龍山區這個村的蒜苗,成了農民致富的「香餑餑」
    6組種植戶陳成君夫婦像往常一樣鑽進大棚,妻子熟練地採收蒜苗,用鐮刀沿地割起,捆綁後再裝進箱內,最後送到合作社統一銷售到各地。近年來,遼源市龍山區工農鄉向陽村結合區位優勢,引進蒜苗蒜種,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種植,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與此同時,每年組織廣大農民開展種植專業技術培訓,邀請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多方引進優良品種和新技術,通過成立合作社,讓村民「抱團」增收。
  • 這就是山東|特色種植、休閒農場,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小康成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韓蓓蓓 郝亞松 王丹玉) 小甜瓜大產業、葡萄四季種、打造休閒農場……小康成色如何,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積極探索農業與採摘遊、休閒農場等旅遊模式結合,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寶清縣:發展特色產業 農民增收致富
    東北網7月21日訊 近年來,寶清縣夾信子鎮以提高供給質量、發揮特色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打造了一條特色種植扶貧致富之路。在夾信子鎮夾信子村的毛蔥種植基地裡,一片片綠油油的毛蔥長勢很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夾信子鎮有著多年的毛蔥種植歷史,該鎮種植的毛蔥品質好、味道好,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具有「毛蔥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夾信子鎮憑藉富硒資源的發展優勢,在科學規劃、科學種植、科學培育下,毛蔥已經成為了明星農產品。
  • 宕昌下付村:小小樹莓果拓寬農民增收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金秋時節,走進宕昌縣南陽鎮下付村莓園,只見綠海蕩漾,一株株樹莓樹上,綴滿了一串串紅珍珠似的樹莓果,齊人高的樹莓園裡人頭攢動,笑聲歡暢。
  • 山西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唱響「農民致富歌」
    山西省統籌推進脫貧攻堅,精準施策,把各項工作往深裡走、往實裡抓,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唐山: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遊客逛完臥龍山,都想感受一下農村的生活,不僅山上的野菜、家養的柴雞成了搶手貨,連磨豆腐、榨油這樣的農活也大有賣點。我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近年來,遵化市瞄準鄉村旅遊大市場,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促民增收。「滿族文化風情遊」「溫泉人家」「臥龍山祈福,享農家美食」等特色遊已成為吸引遊客的「招牌」,去年僅娘娘莊鄉就接待遊客近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0多萬元。  鄉村遊促民增收,就得靠吃和住。這市旅遊局局長王樹海深有感觸地說:「讓遊客吃得開胃、住得舒心,村民才能掙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