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十日觀察法」的爭議
鑑於近乎100%的病死率,狂犬病一直是人們作為熱切關注的話題。
坊間有一個種說法,說被狗咬傷後(泛指狂犬病暴露),只要咬人的狗能活過10天,就說明這條狗不帶有狂犬病病毒,被咬的人也就是沒有可能被傳染上狂犬病。
這就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也是國際上通行的狂犬病「十日觀察法」。
但是,國內對於這種說法一直存在爭議。
支持者認為,狂犬病「十日觀察法」科學基礎堅實,並且具有很高的普適性;
反對者則認為,狂犬病「十日觀察法」僅適用於狂犬病非疫區國家或地區,並不是適用於我國。
那麼,狂犬病「十日觀察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WHO文件中並沒有狂犬病「十日觀察法」這一提法
首先,WHO的相關文件中並沒有狂犬病「十日觀察法」這種「術語」,說法或者提法。
狂犬病「十日觀察法」這個說法是國內有人提出的。
當然,這個說法也並非提出者自己杜撰的,WHO的相關文件中的確存在相關的表述。
在2018年發布的WHO最新版《世衛組織狂犬病專家磋商會第三次報告》中,相關內容見於第八節第三部分「暴露後預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WHO:狂犬病暴露後預防
對於狂犬病的預防可以分為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
暴露前預防指職業性接觸可以感染狂犬病動物的人員由於存在較高的職業暴露風險,因而從事工作前需要預先採取預防措施,包括接種狂犬病疫苗;
暴露後預防,是指在可能暴露(比如被狗咬傷)於狂犬病病毒後採取包括注射疫苗在內的預防措施。
對於一般人來說,通常只涉及暴露後預防。
WHO的文件首先明確指出,按照WHO的定義,符合 II類或III類暴露的人應該立即接受暴露後預防程序。
狂犬病風險評估
是不是只要被狗咬傷,抓傷或舔舐(可能暴露於狂犬病)就都需要採取預防措施呢?
WHO的文件指出,被狗咬傷,抓傷或舔舐非常普遍,全球每年的發生率高達0.1–5%。
但是,即使在存在狗傳播狂犬病流行的疫區,絕大部分的暴露也都是安全的,是不是需要接受醫療預防,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暴露的風險需要綜合考慮是不是狂犬病疫區,暴露的嚴重程度,動物的種類和特徵,動物是不是接種過疫苗,動物是不是可以被觀察,以及有沒有能力進行實驗室檢測以及檢測的結果如何,等。
下面,就涉及到有關「十日觀察法」部分的的內容了。
文件繼續說: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由熟悉動物狂犬病臨床症狀的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對「肇事」動物帶來的風險進行評估。
至於如何評估,不同情況下的風險有多高給出了一個明細表格。
在有條件或者這方面工作做的好得國家,有專門針對接觸可傳播狂犬病動物後的一種這種綜合反應機制的項目計劃,被稱為「咬傷病例綜合性管理」計劃,根據暴露的風險來指導所應該採取的處置措施。
具體地說:
對於無法進行風險評估或觀察的動物(比如,咬人後跑掉,被打死、丟棄等)應該懷疑該動物患有狂犬病,需要立即進行暴露後預防;
頭頸和面部暴露,或幼兒暴露,由於潛伏期更短,如果認為動物存在狂犬病的可能,應立即進行暴露後預防;
暴露於懷疑,可能或被證實患有狂犬病的動物,應立即啟動暴露後預防;
在有檢測條件的地區,應該對可疑或可能有狂犬病的動物立刻進行人道性殺害,並進行狂犬病檢測,以在第一時間明確動物是不是有狂犬病。如果檢測結果是陰性,則可以停止暴露後預防措施。
如果沒有條件進行實驗室檢測,對於狗,貓和家養雪貂等可以進行觀察的動物,應該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進行觀察,如果觀察10天動物仍然被認為是健康的,那麼患狂犬病的風險非常低;以上是說,按照WHO文件的定義,動物存在狂犬病風險情況下的風險評估和處置建議。
如果動物不符合可疑狂犬病的情況,並且可以接受觀察,則應該徹底清洗傷口,並建議患者(暫緩其他預防措施)接受是否進行暴露後預防的專業諮詢。文件指出,這種處置有可能導致暴露後預防的延遲。
觀察期間,如果動物死亡,逃脫或顯示出與狂犬病的症狀,應立即進行暴露後預防。文件強調,只有在有條件進行狂犬病高級監控程序時,才可以延遲暴露後預防措施。
——以上就是國內狂犬病「十日觀察法」具體的表述。其中,小黑方塊標識的是「十日觀察法」直接相關的內容。
小結
可見,國內所謂狂犬病「十日觀察法」僅是有關狂犬病暴露後風險評估和相應處置措施的一部分內容。
用白話說就是,
在像美洲、西歐、澳洲等不存在狗傳播狂犬病的「非疫區」,暴露後在立即徹底清洗傷口的基礎上,可以對動物進行觀察。如果10天後動物沒有發病、死亡,就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等進一步的預防措施;在亞洲、非洲等「疫區」,暴露後,都應該立刻接受嚴格程序的暴露後預防。 如果有條件應該立刻人道性殺死動物並進行實驗室檢測以確定體內是不是存在狂犬病病毒;存在,就立刻採取預防措施;不存在就不需要預防。
如果沒有實驗室檢測條件,而動物是可以觀察的,應該由經過訓練的獸醫進行觀察;10天後,如果動物仍然健康,後續的預防措施(疫苗)就可以停止。
顯而易見,儘管WHO沒有「十日觀察法」的具體提法,但是,卻分別描述了狂犬病非疫區和疫區的具體做法。也就是說,「十日觀察法」既適用於疫區,也適用於非疫區。差別在於,在疫區,暴露後預防應該立刻啟動,同時開始對動物進行觀察(可能的話);在非疫區,非可疑暴露,清洗傷口以外的暴露後預防措施,可以根據觀察的結果決定是否實施。
因此,狂犬病「十日觀察法」不適用於國內的說法也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