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土生土長的大連人,他對大連老式有軌電車的喜愛和關注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高華雲,是大連工業大學藝術學設計學院一名教授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師。1974年出生他,從小就與大連有軌電車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在考到北京讀大學之前,幾乎每天上學放學都要乘坐有軌電車,在高華雲的記憶中,大連的老式有軌電車就是他童年直至青少年時代的忠實夥伴。
2003年回到大連任教之後,高老師發現隨著大連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街頭上老式有軌電車的數量也在慢慢地減少,隨著一部部車子的超齡老化和報廢拆解,這些曾經屬於他童年記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緩緩淡出、漸行漸遠。
在從事產品設計專業的高老師看來,能夠保存至21世紀的大連老式有軌電車已經絕不僅僅是關乎自己的兒時情懷的事情,它更是這座城市的活名片,即使放眼全世界,這也是獨一無二的工業文物。
有什麼辦法能夠結合自己的特長,留住這些漸行漸遠的記憶呢?
高老師自幼學習繪畫,同時也是一位接觸仿真汽車模型多年的老玩家,在2012年8月赴歐洲考察之後,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要把咱大連的老式有軌電車,用國際標準的仿真模型藝術表現出來,永遠地記住它們!」說幹就幹,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裡,高老師幾乎把所有的業餘精力和資金都投入到了這個願望之中。
單單是製作之初的調研工作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除了在網絡上搜索相應的主題,高老師還沿著電車軌道到處尋找可以拍照和測繪的老式有軌電車。
解放廣場等地閒置的DL-3000型有軌電車曾經令他興奮不已,至2014年時,他終於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完成了大連老式有軌電車的二維圖紙。
模型的設計和製作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為了既體現實物的精巧細緻、又便於日後交流和展示,高老師將模型比例設定為國際通用的1/87 HO級,一部碩大的有軌電車,等比例微縮後只有15釐米長,在這個比例下,電車上的許多零部件要麼細如髮絲,要麼肉眼根本看不清了。如何取捨、如何調整才能還原大連老電車的外觀特徵,高老師在計算機上耗費了許多時間去反覆模擬和推敲。
這期間,為了掌握不同車身部件的製作工藝和處理技巧,高老師自費多次跑到東莞、番禺等地的模型製作工廠,在朋友的引薦下拜師學藝,向他人求教。
因為自身的投資經費有限,高老師的電車模型主要是按照純手工打造的原理來設計的,2014年7月,面對著逾百個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高老師開始嘗試製作DL-3000的第一臺模型樣品,這期間許多的特殊成型工藝、裝配方法因為沒有前例可循,只能自己想辦法去設計和解決,許多零部件甚至還沒有米粒大,在塗裝和粘接的過程中需要全神貫注。
2015年的春天,第一臺樣品完成了,看著這臺巴掌大小、精美的兒時夥伴,高老師受到了鼓舞,近三年的心血沒有白費。
2015年5月,大連廣播電視臺《大連早晨》欄目對高老師和他的微縮電車模型藝術品進行了採訪和報導。
高老師和小電車的事情開始慢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使得高老師結實了許多熱愛和關注大連老式有軌電車的愛好者,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下,高老師不僅僅完成了1/87 HO比例的DL-1000型和DL-3000型大連老式有軌電車的微縮模型,還繪製了許多以老電車為主題的手繪作品。
高老師計劃在今年9-10月期間將這些作品公開展出,在喚起更多大連人往日情懷的同時,讓人們能夠意識到人文特色與文化傳承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
高老師強調,目前他手工完成的微縮模型藝術品都是非賣品,製作目的僅僅是為了展示各款大連老式有軌電車的審美精髓,保護和宣揚老電車文化。同時,他也為車迷朋友開發了書籤、摺紙車模等文創禮品。
感興趣的朋友,可掃描下方二維關注微信公眾號「漸遠的記憶」了解更多的內容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