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基金
金鷹基金:海外疫情持續擴散致全球市場動蕩,未來之路將向何方?
昨夜,作為全球股市重要風向標的美國股市再次出現熔斷。道指大跌近3000點,並迫近2萬點整數大關。迄今為止,本月美股已先後出現3次熔斷。縱觀美股歷史,總共也只發生過4次熔斷的情形。在新冠疫情這只不期而遇的巨大黑天鵝陰影下,我們正不斷見證著歷史。
近期全球主要股市均坐上了過山車。各國尤其歐美國家有關疫情的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不斷地打擊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此同時,各國在「花式」抗疫的同時,也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出各類重磅的政策舉措,力圖緩解金融市場巨大壓力,維護各自市場的相對穩定。
不過,相比各國政府當下不遺餘力的貨幣、財政政策應對,海外疫情數據的最新變化,無疑是令全球投資者更為關注的焦點。截至3月17日,海外累計確診病患已突破10萬人。至本周,海外的累計確診數已正式超過國內累計數。此前,國內在舉國體制下前所未有的艱苦「抗疫」工作已歷時約2月,累計確診病患逾8萬人。而海外確診病患數據快速超過國內,也就是在最近1個來月裡發生的劇烈變化,可見海外當前疫情形勢之嚴峻。
從美國的最新情況看。一方面,我們看到,全球頭號經濟強國對待疫情的態度,已由之前的「大號流感」的處理方式,轉變至上周末正式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大幅度政策調整。而坊間不斷傳出的各方面消息,也均證實美國國內各界對疫情的重視程度在快速上升。由此粗估,美國疫情峰值的最終到來,可能比之前市場較悲觀的預期來得更早。這當然是令投資者振奮的好消息。但另一方面,美聯儲召開緊急會議,再度宣布大幅降息並同時啟動7000億美元量寬舉措。最新降息後,聯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0.25%,未來政策空間變得更為侷促。同時,也令市場擔憂,聯儲連續的重磅動作後,是否隱含著更大的未知風險。
而在歐洲方面,目前的疫情狀況更加不樂觀。總體看,確診病患數據仍在快速爬升階段,大部分國家的新增確診數據尚未明顯收斂。好消息是義大利新增確診環比出現下降的跡象,意味著疫情拐點有可能即將到來。但壞消息是西班牙、德國、法國的數據仍不理想。尤其是西班牙,新增確診在快速上升且絕對數很高。目前,西班牙的累計確診病患已近萬,位列歐洲第2。
與此同時,上周英國提出的「群體防疫」措施,也令全球投資者再添新擔憂。英國首相及首席科學顧問英國民眾此前先後發聲,提醒民眾要做好「自己摯愛的人因病早逝」的準備。「大約60%的英國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防止其在未來爆發」。簡言之,期望通過「群體防疫」的辦法,試圖將疫情高峰延緩至夏季,以減輕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擠兌,並等待有效疫苗的研發成功或病毒危害的最終下降。投資者擔心,這樣的被動防禦動作,或可能令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變得更具不確定性。不過,最新的消息是,上述的「佛系」操作策略似將做出調整。具體效果如何,仍拭目以待。
作為已基本成功完成第一階段艱巨防疫重擔,目前正推動有序復工的中國,未來能否有效防禦來自海外的第二波疫情衝擊,且在嚴防的同時,如何應對海外市場供需層面的更急劇變化?上述種種,都成為國內投資者的新顧慮。
面對海外疫情的快速變化及全球股市的跌宕起伏,本周兩個交易日,A股市場的表現耐人尋味。
周一A股市場整體跌幅較大。滬指跌破2800至2789點,跌幅3.4%;創業板大跌5.9%,至1910點;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逾9600億。但周二,A股並未受到前日美股創記錄大跌的顯著影響。滬指在2800下方小幅震蕩,跌不足10點(-0.34%)。創業板指更小幅收紅,漲約7點(0.36%)。成交有所縮量,但代表市場較高風險偏好的TMT、軍工、非銀及受益於新基建的相關板塊有所活躍。不過,在國內投資者情緒有所修復的同時,北上資金仍持續較大幅流出。
如何看待A股市場當前的微妙變化,對於疫情當下的A股市場,投資者當如何應對?
事實上,在上周末,隨著美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及美股在周五尾盤全線大漲,市場一度較普遍預期A股短期的風險偏好可能出現一定修復。但周一市場大相逕庭的走勢,令投資者的樂觀預期迅速降溫。
導致A股在周一出現較大下跌,事後看,可能主要由於以下幾方面直接、間接因素的影響:
其一是周一國內MLF操作維持利率不變,流動性繼續寬鬆程度低於上周五央行定向降準之後市場較強烈的降息預期。
其二是統計局公布的1-2月宏觀數據,工業增加值-13.5%,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的2%,市場對EPS著手修正。
其三是某龍頭公司再傳海外的不利謠言,致股價跌停,進而帶動前期相關熱門板塊大幅走跌,極大挫傷了部分高風險偏好者的投資情緒。
除此之外,海外疫情的急速升級,更令國內投資者的短期風險偏好再趨謹慎。關於這一點,前面已有贅述。
不過,儘管在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周一A股跌破了重要的整數支撐點位並走出了明顯補跌的態勢,且當晚美股再次出現大幅殺跌,但周二的A股表現卻更多顯示出幾分淡定,投資者的擔憂情緒似有所緩解。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儘管近期受到海外疫情擴散及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等持續性的疊加影響,全球主要股市普遍陷入一輪深度調整的過程中,但A股市場跌幅遠小於海外市場,顯示出明顯的抗跌性和避風港特徵。
作為全球最先遭受新股疫情衝擊及最先基本完成對疫情的第一階段防禦的國度,儘管最近2個月A股市場波動性在顯著加大,但迄今為止A股市場的總體表現,在全球仍屬相當亮眼。開年至今,創業板指仍漲6.65%,上證指數雖跌8.87%,但同期道指已跌29.3%,納指跌23.1%。歐洲市場普跌30%,恆指累計跌17%,亞洲其它市場跌幅在20%+。今年以來,A股市場相對全球的超額收益十分顯著。
展望後市,我們建議,投資者短期仍須密切關注海外疫情的持續變化。作為全球疫情的新「震中」,歐洲目前的疫情形勢,仍大體類似於湖北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的病患快速上行期。疫情的快速蔓延及較大的不確定性,仍將令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被嚴重抑制。當然,來自海外疫情數據層面、重大政策層面、疫苗或特效藥研發等方面的任何好消息,都將對飽受打擊的全球投資者構成情緒面的正向催化。
與此同時,我們堅持認為,儘管開年以來出現了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的嚴重衝擊,但從全年的角度看,仍對A股市場保持謹慎樂觀的積極心態。關鍵在於,以下的幾個重要投資邏輯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貨幣寬鬆、資產荒、股市政策支持、房市向股市切換、中國資產吸引力的提升等。當然,我們做出上述相對樂觀判斷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認為在全球各國的協同配合下,疫情在年內能夠得到成功的有效控制。在這樣的情景假設下,我們建議投資者暫以適度的逆向投資的操作思路,或結合定投策略,以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
短期看,全球流動性的持續寬鬆以及美國防疫政策升級效果的逐步顯現,可能使市場對疫情和經濟衝擊的悲觀預期有所修復,利於一定程度提振風險偏好。中期,還是要等候一季報業績衝擊的風險釋放,以及歐美新增確診人數拐點和國內進一步的需求端託底政策出臺。
當下,建議重點關注一季報負面衝擊小及可能「受益於」疫情的板塊。此外,復工過程中受益漲價的中下遊行業,通脹受益板塊,以及穩增長的新舊基建、可能政策正面影響下的汽車、地產板塊,都可更多關注。
長期,我們仍然對產業景氣周期改善的行業保持樂觀。關注新能源汽車、電子、半導體、智能製造、在線消費和娛樂、5G通信及物聯網等科技創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