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區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崔守遠
(2012年2月21日)
同志們: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省、市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2011年全區衛生工作情況,研究部署今年衛生工作任務,動員全區衛生系統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努力實現我區衛生事業新跨越,為建設幸福新海州提供健康保障。等會吳區長還將作重要講話。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圍繞大局,服務民生,2011年全區衛生工作顯著成效
2011年是三年醫改任務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衛生局的精心指導下,全區衛生系統圍繞重點工作,認真謀劃,積極落實,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圓滿實現醫改三年目標,榮獲2011年度全市衛生事業發展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
(一)新農合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011年,全區共有12015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8.37%;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為230元,其中個人籌資30元,各級政府補助200元,鄉鎮住院實際補償比達66.24%,財政配套資金到位率100%。新農合政策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問題,有效緩解了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2011年,我區新農合工作榮獲市先進區稱號。
(二)三年醫改任務完美收官
一是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區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全區村衛生室均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其中實行零差率銷售的村衛生室有49家,佔納入鄉村一體化管理衛生室總數的82%以上,村衛生室基本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目前,我區基本藥物制度工作運行質態良好,全區基層醫療機構藥品銷售價格平均降幅達44%,尤其是部分原先價格較高的藥品降幅十分明顯,最高降幅達70%,全區基層醫療機構累計銷售基本藥物2561萬元,讓利百姓1920萬元。
二是完成人員競聘上崗工作。首先,出臺了《海州區公開選聘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實施方案》,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實行公開選聘制度,按照報名、資格審查、面試、組織考察等程序選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負責人8名;通過院長(主任)提名、組織考察等程序,全區共聘任副院長(副主任)12名。其次,出臺了《海州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競聘上崗實施方案》,根據核定的編制,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設置363個崗位,通過公開競聘,全區有301名籤訂了聘用合同,有32名職工待崗,同時,對36名人員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
三是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出臺了《海州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嚴格實行「兩考核、兩掛鈎」。目前,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已於2011年11月份全面啟動。
四是完成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工作。出臺了《海州區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實施辦法》,經審核,全區符合養老保障政策的人數共計269人, 2008年至2011年共需養老保障經費391.9萬元,其中個人承擔100.7萬元,區財政承擔87.4萬元,鄉鎮(辦事處、開發區)財政承擔203.8萬元。目前,已全部兌現到位。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的落實,調動了鄉村醫生工作的積極性,保證了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網底不破。
(三)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群眾就醫環境得到改善
繼續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區、鄉(鎮辦)、村(居)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出臺了《海州區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實施辦法》,對村衛生室實行「五統一」管理,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率達100%。努力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投入100多萬元,新建中正衛生院門診樓1000平方米,並於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投入近1000萬元,完成孔望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600平方米的的綜合樓建設,目前已進入附屬工程掃尾階段;投入120多萬元,新建板浦防保樓近1000平方米,目前主體已竣工;投入80多萬元,完成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任務,其中2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積極開展星級醫療機構創建活動,7家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市級星級創建驗收。新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省級示範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驗收;全區60個村衛生室有49個達到了省級標準,城鄉社區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群眾就醫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四)醫療管理更加規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積極開展「三好一滿意暨創建人民滿意窗口」 流動紅旗競賽活動、「夏季百日優質服務活動」和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活動,全面改善醫療服務。一是改善門診服務,優化門診「一站式」服務和導診服務,大力推行預約診療服務,方面群眾就診;二是繼續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加強護理規範化建設,樹立人性化服務品牌;三是積極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多形式開展健康教育,為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四是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強化依法執業,健全醫療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強化「三基」訓練,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五是加強醫德醫風和行風建設,實施院務公開,完善醫患溝通,落實醫德醫風考評,杜絕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打造一片淨土;六是嚴格規範診療服務行為,推行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七是積極開展送醫下鄉活動,為基層群眾服務。從源頭上加強和完善醫療機構內涵建設,預防和消除了存在的不正之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滿意的醫療服務。2011年,區衛生監督所獲全市衛生監督執法技能競賽團體一等獎,海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江蘇省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示範單位」。
(五)公共衛生制度不斷健全,均等化服務落到實處
一是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十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農村婦女「兩癌」普查、孕前和孕早期農村婦女免費增補葉酸、農村改廁、15歲以下人群補種B肝疫苗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得到全面落實。免疫規劃質量管理年活動深入開展,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積極開展衛生應急示範鄉鎮創建活動,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要求,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組織網絡,完善了衛生應急預案,健全了應急處理機制,開展了2次衛生應急綜合演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提升了我區衛生應急反應能力,板浦鎮順利通過市衛生應急示範鄉鎮驗收。2011年,全區人均基本公共衛生經費提高到25元,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化電子建檔率達61.7%;孕婦增補葉酸1045人,發放孕產婦補助1010人,住院分娩補助共達40多萬,專項資金管理率100%。新增農村無害化廁所3000座。2011年,區疾控中心獲市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質量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免疫規劃質量年活動先進集體、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單位、腫瘤、死因登記報告工作先進單位,錦屏衛生院、寧海衛生院獲全市「新生兒篩查先進集體」,農村改廁工作獲市一等獎。
二是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得到加強。2011年,區政府將佔地約8畝、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的原硯池小學整體劃歸我局,作為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業務用房,為此我們投入近200萬元對業務用房進行改擴建,改造後的業務用房達到了標準化要求,新建的化驗室和冷庫得到了市裡的肯定,監督體系建設順利通過省「達標」驗收。另外,投入40萬元,新增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2家,目前,我區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成率達57%以上,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
(六)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工作成效顯著
認真開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瘦肉精」、地溝油、問題奶粉、餐具消毒等專項整治行動,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在全區餐飲服務單位推廣安裝並使用油水分離器,進一步規範了餐廚廢棄油脂的處置及管理,地溝油整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1年,建成省餐飲服務百千萬示範單位1家(海州壹號會館)、市餐飲服務百千萬示範街1條(海州區幸福南路)。全面落實全區重大活動醫療衛生與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去年完成全區10餘次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無一例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積極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整頓和規範醫療市場秩序。2011年,我區通過市「醫療服務與監督管理推進年」 示範區創建驗收,區衛生監督所獲全省醫療服務監督示範衛生監督所,海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錦屏衛生院通過省醫療服務監督示範哨點驗收。嚴把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實行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制度。2011年,有2家公共場所經營單位獲全市「十佳」衛生單位,有3家公共場所經營單位獲全市美容、理髮「衛生示範單位」。開展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整治、整合(由原12家整合為5家規範企業)活動,區衛生監督所獲全市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專項整治先進單位。
二、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準確把握2012年衛生工作總體要求
2012年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喜慶之年,是全面落實省、市、區黨代會戰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衛生事業發展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點任務,列入了基本實現現代化考核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作為「民生幸福工程」的「六大體系」之一,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衛生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這些信息折射出一個信號,那就是衛生工作的作用與地位更加凸現、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任務更加繁重、責任更加重大。
面對新的形勢,今年全區衛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市、區黨代會以及省、市衛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堅持基礎工作與創新創優並重,進一步加快發展、優化布局、普惠民生,促進全區衛生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注重科學發展,提升服務水平
以「調結構、促轉型,抓改革、促發展,惠民生、促和諧」為導向,以轉變衛生發展方式為主線,逐步解決好發展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持續的問題,提高醫療衛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衛生事業科學發展。要切實加強內涵建設,從粗放管理向科學管理、精細化管理轉變。要採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動城鄉衛生全面協調發展,促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與均等化。要隨著疾病防治觀念的變化,從偏重治療向健康促進轉變,從注重個體服務對象向家庭和社會群體轉變,服務內容由專科服務向更加注重全科服務轉變,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快落實家庭責任醫生制度,在農村組織醫務人員開展制度性巡回醫療,加強城鄉居民健康網格化管理。努力使衛生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功能相匹配、與人民需求相一致。
(二)注重服務能力提升,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是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重要期盼,是衛生行業惠及民生的核心內涵。加強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是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是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永恆主題。要完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絡,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全覆蓋。完善以鄉鎮衛生院為龍頭、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網絡。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精神衛生、院前急救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要優化醫療衛生服務行為,把強化服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進一步規範服務行為,改善服務態度,優化服務流程;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民生型」衛生事業,推出系列惠民利民舉措,努力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醫改帶來的好處,增強對醫改的認同感和支持度。
(三)注重體制機制創新,確保醫改有實效
建立起既體現公益性、又能夠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的醫療衛生體制機制,對於衛生事業發展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可持續性。要抓住當前醫改不斷深化的有利時機,把增加投入與建立機制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抓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回頭看」,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強化績效考核,推動基本藥物制度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態化健康有效運行。切實加強醫療機構間的交流,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市直醫院間的技術合作,進一步提升鄉鎮和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快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和分級醫療制度。
(四)注重衛生文化建設,改善衛生執業環境
衛生文化集中體現衛生系統的整體風貌、人員素質及與此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要大力弘揚「大醫精誠、救死扶傷」的衛生價值觀,著力提升衛生發展軟實力,使之成為推進醫改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提升行業形象的強力支撐。要把衛生文化建設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創先爭優活動、「三好一滿意」活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發展醫院文化、中醫文化等行業文化,形成衛生品牌文化,突出衛生行業特色,在改善執業環境、和諧醫患關係中發揮積極作用。要把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的衛生行業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在全區行業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樹立行業良好形象,在爭取社會的理解、關心和支持中贏得主動。要把衛生文化建設融入到衛生改革與發展中,注重人文關懷,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積極引導人民群眾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提升中展現衛生文化魅力。
(五)注重安全和穩定,促進衛生事業和諧發展
安全是衛生系統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底線,穩定是衛生改革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要切實增強「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意識,全面落實醫療核心制度、診療規範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強化「三基三嚴」培訓和安全生產大檢查,全面提高醫療質量,消除安全隱患,堅決杜絕質量安全事故和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要嚴格落實維護穩定工作責任制,規範內部管理,強化職工思想道德教育,關心和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增進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維護系統內部穩定。開展醫院治安排查整治,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有效預防和處置「醫鬧」事件,維護醫療秩序和社會穩定。
三、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做好2012年各項衛生工作
按照今年全市衛生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全區衛生系統要牢牢把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個中心,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全力抓好以下各項重點工作。
(一)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深化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
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將一體化管理的行政村衛生室全部納入實施範圍。
一是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組織實施好新一輪基本藥物集中採購工作,按照基本藥物採購計劃,集中網上採購,實行以區為單位集中統一支付購藥貨款,保證基本藥物及時有效供應。加強對基層採購配備使用基本藥物情況以及配送企業、供貨企業的監督管理,確保供應和使用。強化基層單位和人員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的培訓,加強基本藥物制度監測評價,提高合理用藥水平。加強社會引導宣傳,讓廣大群眾掌握科學用藥知識,提高對基本藥物的認知度和自覺使用率。
二是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要落實對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項補助經費及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建立起穩定、長效、合理的補償機制。
三是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配製度改革。全面落實績效工資制度。強化績效考核,嚴格執行「兩考核、兩掛鈎」制度,推行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為考核指標的績效分配評估機制,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二)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吸引病人在基層就醫
既要注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體建設,又要強化軟體管理,加快形成「橫向全面覆蓋,縱向有機銜接」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
一是完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創建活動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水平,年內新增省級示範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家以上,新增三星級以上基層醫療機構35家以上,完成10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任務,建成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先進鄉鎮1家以上,爭創「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先進區」。
二是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年內全科醫生在培人數達到10人以上,力爭到年底,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繼續抓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鄉鎮衛生院醫生到市級醫院「務實進修」、各類衛技人員崗位培訓和農村訂單定向醫學類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努力為基層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適宜型衛生人才。
三是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模式。深化全科醫生團隊和責任醫師服務內涵,推行家庭醫生制度,實行包幹責任制,主動上門為群眾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年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實行家庭醫生制度。組建鄉鎮衛生院健康管理服務團隊,深入村戶開展巡回醫療,指導鄉村醫生做好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常態開展衛生下鄉活動,努力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質優、價廉、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四是開展中醫藥「三進」活動。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中藥房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中醫科、中藥房設置率達100%」目標的實現,積極開展鄉鎮衛生院示範中醫科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中醫藥「三進」活動,大力推廣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全面提升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的覆蓋率。
(三)強化公共衛生服務,推進服務均等化進程
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深化服務內涵,注重服務規範,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一是規範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不低於25元。要切實加強對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指導,嚴格按照服務規範,統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工作流程,確保十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落實。
二是強化食品安全和衛生監督管理。加大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力度,建立食安委各成員單位之間良性協作機制,形成強大食品安全監管合力。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體系。紮實開展食品安全重點環節專項整治活動,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打擊力度。鞏固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成果,加大內部質量管理力度,深化體系建設內涵,創新監管模式,提升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公共場所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學校衛生、醫療服務監督、傳染病防治、放射衛生等衛生監督工作水平。加強職業病診療機構監管,規範服務行為。
三是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推進疾控機構績效考核常態管理。深化「三位一體」結核病防治模式,加大活動性肺結核的發現和管理力度,加強耐多藥結核病的管理。加強愛滋病監測檢測工作,強化愛滋病初篩實驗室建設,加強對重點場所、重點人群的宣傳和幹預力度。強化急性傳染病的預警預測,加強霍亂、手足口病、麻疹等重點傳染病防控,及時有效處置暴發疫情。積極開展 「免疫規劃質量提升年」活動,繼續大力推進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力爭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覆蓋率達100%,全面完成預防接種門診的數位化建設。保持免疫規劃疫苗的高接種率,強化麻疹疫情監測,力爭消除麻疹。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和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加強重性精神病防治網絡建設,強化業務培訓,進一步落實寄地防工作。完善醫防合作機制,全面提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水平。
四是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完善婦幼衛生信息系統,全面規範實施「孕育通」、「村醫通」工程,推進數位化婦保、兒保門診建設,確保建成率達30%以上、全區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9%以上以及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10萬和4‰以下。強化婦幼衛生行業監管,深入開展「兩禁止」專項治理活動。
五是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逐步實現城鄉居民「一人一醫一檔一卡」目標,即為每位居民配備1名家庭保健醫生、建立1份電子健康檔案、持有1張居民健康卡。今年,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等重點人群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0%,其他人群達到60%以上,實現健康檔案的動態管理、有效利用。
六是加強衛生應急工作。積極開展衛生應急大比武活動,強化衛生應急隊伍培訓與演練,提升整體衛生應急能力。繼續開展衛生應急示範區、示範鄉鎮創建活動。
七是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衛生鎮(鄉)、衛生村和衛生社區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和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繼續推進農村改廁,確保新增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2800座。
(四)強化醫德醫風建設,維護衛生行業良好形象
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堅持把群眾滿意、患者滿意作為評價醫療衛生工作的首要標準,促進醫療服務全面改善和社會滿意度持續提高,努力實現軟環境建設「繼續進位」目標。
一是弘揚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各單位要緊緊圍繞「衛生行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題,積極開展「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大討論活動,深入探討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的內涵及表述。並把討論的過程作為凝聚共識的過程,作為提高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過程,激發廣大衛生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積極奉獻,投身醫改。
二是加強黨風政風行風建設。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和反腐倡廉懲防體系建設。推進衛生行政效能建設,全面提高執行力。深入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規範醫療機構藥品、耗材集中採購行為,細化醫德醫風考評辦法,建立衛生行風巡查制度。今年,我們將啟動實施海州區衛生系統「四問四評」目標效能考核制度。
三是營造創先爭優濃厚氛圍。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牢固樹立「率先」理念和「能爭第一爭第一,不爭第一做唯一」的決心,推進各項工作爭先進位。我們一定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看待現在的衛生工作,把衛生工作放在海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把握、去謀劃,增強大局意識、強化責任意識,服從和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衛生宣傳力度,爭取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激發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的榮譽感和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的熱情,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同志們,2012年的衛生工作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我們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信心、敢於爭先、勇於開拓、紮實工作,不斷開創全區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新局面,為推進全區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