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大京班》是一部由梨園中人書寫梨園中事的驚豔之作,在《大宅門》《闖關東》等經典家族名作闊別人民大眾已久的當下,作者憑藉對伶人往事的深切感悟和無限追懷,數年打磨,終成了這一部鴻篇巨製。
作品講述了梨園世家霍家與陳家兩代人,經歷清末、民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時期的浮沉變化,忠實地反映了兩個大家族隨著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而發展的漸變過程,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動蕩不安的生活畫卷,譜寫了一曲世態炎涼的悲歡離合命運之歌。
近年,作家陳彥以秦腔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主角》問世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表現中華傳統優秀戲劇文化的文學作品迅速升溫,文學界、出版界、影視界都急需下一部「主角」問世,長篇小說《大京班》的創作和出版正逢其時,可以說這是一部能夠與《主角》相媲美的、展現比秦腔更能夠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戲劇文化的京劇的原創長篇小說。
小說由陳家大兒子陳祖盛說起,這位戲班大少爺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學演關公戲,怎奈父親只傳教其弟而始終棄他不教。祖盛卻意外相識並迎娶了京劇世家霍思純的掌上明珠——九歲登臺紅遍京城的霍九紅。可是號稱京劇武行上活關公的丈人霍思純與父親一樣,認為祖盛唱戲天分不夠,不肯傳授於他,使其陷入極大痛苦之中。
儘管如此,祖盛卻較常人經歷更豐富,二十餘年坎坷生涯極具傳奇色彩。當過土匪頭子,當過商行老闆,在部隊裡從侍衛長一直做到團長,風光險要無不體驗,而他對關公戲的追求始終痴心不改,從未停歇。隻身流落關外他唱關公戲,誤入匪幫、鋌而走險時他唱關公戲,到了部隊裡他仍唱關公戲。可謂一曲京腔壯肝膽,走遍天下行俠義。關公自在我心,演繹豪傑人生。最後他戎馬還鄉,將陳霍兩大世家組成大京班的時候,他登臺演繹關公,一曲京腔震驚梨園,一招一式令人嘆服。九一八事變發生,部隊不抗日,他辭去軍職,打造了一把真正的青龍偃月鋼刀,帶領弟兄奔赴關外義勇軍的隊伍而去。此義舉得到梨園人一片讚譽,連曾經被國人譽為活關公的兩大班主的爹爹都倍感汗顏,豎起拇指稱他為活關公。
小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位年輕京劇人的成長,道出梨園人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編織出梨園內外諸人豐滿、傳奇的人生故事,其中同時涉獵歷史人物如慈禧太后、清宮舊人、京劇名伶、山間匪首、貴胄商賈等,在以獨特的視角書寫人物、書寫歷史的同時,通過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頭百姓的悲歡離合,更體現出人性善惡扭曲的殘酷,折射出時代給人們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羅怡春京劇科班出身,熟諳戲劇行業歷史背景,得意於此,他對書中人物身份行動、風俗場景均描寫細緻入微,歷史細節生動獨特,人物語言風格鮮明,三教九流紛紛出場而各具特色。作者具備行家裡手的學識經驗,又兼有描摹世情的春秋筆法,同時集聚著豐沛細膩的情思、獨具個性的思考與探索,帶給讀者一場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在小說現實與戲曲、功利與情懷、世情與人情、放棄與成長、背叛與寂寞、屈辱與抗爭的參差錯落中,作者熔鑄出國粹京劇的文化精神和人性複雜蛻變的 「大說」。作者承繼中國戲曲精髓及文學思想流脈,於亂世分崩離析中,刻畫出逆境而行的血肉青年;盡書命運之變換與歸宿,將國讎之深家恨之盛於戲曲內外全面交融,其立意悠遠。而經由對個人及家族遭遇的不斷挖掘,讓時代眾人的命運湧現於讀者面前。
陳祖盛二十餘年的成長曆程和逆境生存之道,也成為亂世英雄兒女的重要參照:即便從未被命運關照,始終在逆流中掙扎,但對至愛親朋的責任、對國運前途的背負、對靈魂忠貞不渝的信仰,始終不滅。這些也是主人公涅槃重生、鼓動一方的至臻力量。
真寶刀與「活關公」的利益博弈,是作者精巧構思的集中體現,更是人性拷問與自我救贖的真實刻畫。作者筆下的世界,不乏世事的無情與悲苦,卻在其間升騰出永在的希望和精進的力量。
作家在陳祖盛等人物形象的刻畫、《青龍偃月》《涅槃重生》上下結構的設置、通俗而地道的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追求。小說構思精巧,於複雜的故事情節展現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大人物有小故事,小人物亦有大情懷,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學表現技巧。
《大京班》故事情節曲折、離奇,跨越年代久遠,呈現歷史滄桑,宅門恩怨與國讎家恨錯綜交織,反映出歷史變遷、展示梨園坎坷歷程的厚重之感。春風文藝出版社在本書影視改編、有聲讀物、數字閱讀等方面齊發力,全力打造這一部國粹傳奇故事的IP價值。
(文章作者:韓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