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豆瓣看到一個帖子,名字叫《爸媽的摳門讓我覺得委屈》,樓主在帖子裡列舉了小時候爸媽對她的種種摳門行為,包括但不限於:
雖然我並沒有和樓主一模一樣的經歷,但父母摳門這件事,我也是深有體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時候去童裝店試穿了一條公主裙,但就因為老闆不肯便宜十塊錢,媽媽果斷放下裙子然後拉著我走了。
二十年過去了,早就過了穿公主裙的年齡,但小時候的那種失落感,卻一直記得很清楚。後來媽媽告訴我,其實家裡也不是差這十塊錢,只是覺得應該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所以才沒有按照原價買那條裙子。
這種摳門式教育真的能讓我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嗎?今天,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哪怕不是真窮,摳門教育也會造成心理貧窮感
在經濟學上,貧窮往往用來描述年收入低於某個標準。但在心理學上,貧窮則是一種「稀缺」的狀態,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
父母摳門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數都不是因為差了「那點錢」。然而,不管原因如何,這種摳門都真實地讓我們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稀缺感,進而形成一種心理貧窮感。
諸多研究表明,這種心理貧窮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它甚至很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生命史策略( Life History Strategy) ——心理貧窮感高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快策略」而不是「慢策略」,因此在做決策時會目光短淺,傾向於把到手的錢很快花掉,面對風險時也會更加冒進。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心理貧窮感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佔用認知資源,改變思維方式,從而我們就會變得短視,無法做出長期有利的決策。
正如《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中所說的:
「貧窮不會給你力量,或是教你堅持。不,貧窮只會教你如何變窮。」(Poverty doesn’t give you strength or teach you lessons about perseverance. No, poverty only teaches you how to be poor.)
所以,開頭的問題很好回答了:摳門式的教育,真的不會讓我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至少不會讓我們真心地勤儉節約。
02
我們能做的,是不要讓摳門代際傳遞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批評「貧窮」。即使家庭不夠富足,不得不拒絕孩子的天真請求,父母其實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我們很支持你,但現在錢還不太夠,接下來每個月多省一千塊錢出來,半年後一定給你買,怎麼樣?
你的眼光很不錯,挑的東西很棒,咱們可以買,只是家裡剛添置了別的家具,手頭不太寬裕,下個月再買好不好?
小時候我也有想買的小裙子,那時候你外婆沒給我買,我傷心了好久,所以我特別能理解你的感受,你確實很想吃這些壽司,但在這裡買確實有點貴了。
這樣,咱回去和你爸爸一起,三個人在家一起動手做壽司,你覺得如何?
坦誠、尊重、肯定對方要求的合理性,即使因為經濟拮据而拒絕孩子的請求,孩子的「稀缺感」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衝。
相反,即使父母不差錢,能夠和孩子一起自駕旅行,買昂貴的模玩,或是報各種興趣班,但簡單的一兩句話就會毀掉孩子的心情:
這趟旅行可花錢了,你長大以後要記著啊
又買這麼貴的東西,錢又不是從路邊撿來的,就買這一個啊
買小提琴花了那麼多錢,別那麼容易放棄,不然錢全打水漂了
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感到內疚與沉重,這當中只有父母對於錢的斤斤計較,而沒有真正去看見孩子的需求。
與貧富無關,父母有沒有孩子的視角,能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豐盈感」、「繁榮感」(flourish),才是真正有效防止摳門代際傳遞下去的關鍵。
03
父母摳門 ≠ 你不值得
家裡同樣有著摳門的父母,有些人會形成一種非自願的、強迫式的節儉,也有些人幾乎不受影響。
原因在於,這兩類人看待「父母摳門」這件事情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前者由於小時候的經歷,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花錢,自己比不過其他人,並且會模仿父母的吝嗇,在長大之後依然保持這種慣性。
後者會做到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父母不捨得花錢是他們的事情,他們願意那樣過有他們的邏輯,和我沒關係,我能做到的就是控制自己的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觀念。
從理性認知情緒療法(REBT)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合理信念與合理信念的差別,改變貧窮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就是用後者去和前者抗辯。
這種抗辯是非常難的,因為你原有的信念會根深蒂固——當你想用更好,讓你更幸福的思考方式替換它時,原有的那個方式會大聲地在你腦袋裡爭吵,告訴你它才是真正合理的那個。
幸運的是,只要你意識到了你行為背後隱藏的那個不合理信念,改變就已經在發生了。我們需要認識到:父母的消費觀並不能定義你的個人價值。小時候父母不給你買那些好東西,也並不是意味著你不值得擁有。
沒有任何事情的影響是一輩子的,當你離開家庭,離開原來的那個環境後,你將緩慢而又堅定地擺脫童年的影響。父母摳門是他們的事兒,但如何看待父母摳門這件事,我們則掌握著絕對主動權。
04
如何讓摳門的父母樂意花錢
如果說我們早已經濟獨立,那麼避免摳門的代際傳遞、從父母的消費觀中分離,是我們需要努力攻克的問題。但少女也知道,對於經濟還未獨立的朋友們,如何與摳門的父母相處才是當下最大的困擾。
所以,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 哄父母(花錢)」的心得經驗,也算是一份小小的指南了。
要想讓父母捨得花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他們「消費」這件事的積極意義。
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是真的不願意花錢,他們只是覺得沒必要、還可以將就著過。如果你能說服他們看到消費的好處,那麼他們心裡的天平就會漸漸傾斜。
還記得在剛上大學的那會兒,和老爸一起去商店挑手機。他一開始想買一個內存為 16G 的手機,但卻想買一個 64G 的手機(比 16G 貴了一千塊)。
於是就開始給老爸闡述手機容量會給生活造成什麼差別:「如果買了16G的手機,可能每天都得花一個小時刪照片、刪視頻、刪音樂、刪app,根本就沒時間學習、交朋友、和爸媽打電話嘮嗑了(撒嬌的語氣)」。
最終,如願以償的拿到了 64G 的手機,而且老爸也覺得這個錢花得很值。
05
把有限的錢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我們的消費欲望,不應該超出父母的經濟承受能力。畢竟花錢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弄得更狼狽。
從前,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要為十塊錢斤斤計較。直到後來開始步入社會,需要為自己的房租水電買單,才知道原來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父母並不是不捨得為我們花錢,他們只是想把有限的錢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他們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當年的「 摳門 」對我們造成的傷害。
同樣的,也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件事:不論你的父母是否摳門,也不管你自己的存款是多少,我們從來就不是被這些東西所定義的。這些都不能決定我們是誰,更不能決定我們好不好、配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