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對鴨子情有獨鍾,料理鴨子的方法也數不勝數,如金陵烤鴨、香酥鴨、醬鴨、板鴨、八寶珍珠鴨等,因此贏得了「金陵鴨餚甲天下」的美名。在諸多鴨餚中,有一道經久飄香的美味,那就是桂花鴨,僅僅是其名字,即讓人垂涎欲滴,吃起來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
桂花鴨又名鹽水鴨,是南京鴨餚中的雅品,《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其實,桂花鴨只是一種稱謂,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它的美味。
第一次吃桂花鴨,是在南京的金陵飯店,吃一口,肉嫩多汁,鹹淡適中,香而不羶。看著我的吃相,朋友連忙又要了一盤桂花鴨,才讓我過足了癮。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極愛食桂花鴨,每天都要吃一隻,以解饞蟲。明代有民謠:「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桂花鴨。」古書院指當時最大的國立大學——南京國子監,琉璃塔指大報恩寺的九層金頂琉璃寶塔,玄色緞子指南京著名特產玄色錦緞。南京人將桂花鴨同國子監、大報恩寺塔、雲錦並列,可見它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表明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到了何等程度。
桂花鴨選取當年長成的湖鴨,佐以鹽、醋、大蔥、姜塊、八角、花椒等,經醃製、浸漬、燜燒等工藝烹製而成。醃製時須用炒熱的花椒鹽擦遍鴨身,醃足醃透,以保證其味道鮮香、回味深厚。浸漬的關鍵在於調製滷湯,最好是那種上了年頭的老滷,滷子越老,其味道也越醇厚。浸泡鴨子時,要將鴨腔內灌滿滷液,保證內外口味統一。最後上火,燜熟即可。煮熟的桂花鴨須等冷卻後切食,脂肪凝結,不易流失,香味撲鼻,鮮嫩異常。
漫步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桂花鴨的店鋪、攤子隨處可見,有的店鋪前還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因為滷湯不同,桂花鴨的味道也會有所差別,越是祖傳的味道,買的人越多。如今,南京人把桂花鴨發展到了一鴨多吃,除鴨肉外,還有鴨肝、鴨肫、鴨心、鴨掌等,都別有一番風味。哪怕是再尋常的日子,有了桂花鴨,便有了溫度,有了色彩。
桂花鴨是南京人競相食用的美味,隨著時光流轉,吃鴨子成了一種文化,深入南京人的飲食習慣,或者說深入了南京人的骨髓裡。在家獨酌,少不了它;過節送禮,少不了它;款待四方好友,還是少不了它。一盤桂花鴨,讓南京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朋友告訴我,吃桂花鴨也有講究,不能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慢慢品嘗鴨子的味道。吃肉時,要連著湯汁一起吮咂,如此才能品味出淡淡的桂花香,也才能領略到桂花鴨的真味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京地處江南水鄉,水暖鴨肥,人們養鴨、吃鴨由來已久。據《吳地記》記載:「吳王築城以養鴨,周數百裡。」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就有了築地養鴨的傳統。六朝時期的《陳書》《南史》《齊春秋》等書,都有對南京鴨餚的記載,如《齊春秋》裡的「會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帝即炊米煮鴨……人人裹飯,媲以鴨肉,帝命眾軍蓐食,攻之,齊軍大潰。」
南京人喜愛桂花鴨,也由此產生了諸多有趣的民俗習慣。如相親的小夥子第一次去女方家吃飯,如果未來的嶽父大人給他夾了個鴨腿,千萬不要高興,那就說明這門婚事沒戲了,「走人吧」。相反,如果是夾了塊鴨屁股,那麼就得恭喜他了,屁股乃「腚」,意思就是這門婚事「定了」。
到了南京,不能不吃桂花鴨,也正是因為有了桂花鴨,南京這座歷史名城充滿了讓人溫暖的煙火氣息。有時,我覺得生活在六朝古都的南京,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僅僅是一道桂花鴨,就足矣。後來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去南京出差,桂花鴨是必食的,每一次都大快朵頤,不亦樂乎。回來時,不忘大包小包地給親戚朋友捎帶些,讓他們也品嘗一下正宗的桂花鴨。
桂花鴨光澤新鮮、脂薄肉嫩、香醇可口,且營養豐富,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對人的身體極為有益,尤其適合身體虛弱疲乏的人。皮膚乾燥的女性,可經常喝些鴨湯。桂花鴨湯不僅有桂花的清雅香氣,還有醇厚的鴨肉鮮美,能起到美白肌膚、養生潤燥、和胃生津的作用。
著名學者錢文忠極愛桂花鴨,他曾寫道:「喜歡南京,當然有許多個理由。對我來說,其中的一個,就是那一想起來,就直讓我思維停頓、目光呆滯的鹽水鴨了。最高紀錄,一人盡鹽水鴨三整隻,意猶未夠。」我沒有這麼大的肚子,可是在秦淮河畔、夫子廟裡、梧桐樹下,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啃著桂花鴨,絕對是一種難得的生活享受,也是愜意之極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