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鹽水鴨製作技藝 金陵鴨餚甲天下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南京人對鴨子情有獨鍾,料理鴨子的方法也數不勝數,如金陵烤鴨、香酥鴨、醬鴨、板鴨、八寶珍珠鴨等,因此贏得了「金陵鴨餚甲天下」的美名。在諸多鴨餚中,有一道經久飄香的美味,那就是桂花鴨,僅僅是其名字,即讓人垂涎欲滴,吃起來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

桂花鴨又名鹽水鴨,是南京鴨餚中的雅品,《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其實,桂花鴨只是一種稱謂,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它的美味。

第一次吃桂花鴨,是在南京的金陵飯店,吃一口,肉嫩多汁,鹹淡適中,香而不羶。看著我的吃相,朋友連忙又要了一盤桂花鴨,才讓我過足了癮。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極愛食桂花鴨,每天都要吃一隻,以解饞蟲。明代有民謠:「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桂花鴨。」古書院指當時最大的國立大學——南京國子監,琉璃塔指大報恩寺的九層金頂琉璃寶塔,玄色緞子指南京著名特產玄色錦緞。南京人將桂花鴨同國子監、大報恩寺塔、雲錦並列,可見它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表明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到了何等程度。

桂花鴨選取當年長成的湖鴨,佐以鹽、醋、大蔥、姜塊、八角、花椒等,經醃製、浸漬、燜燒等工藝烹製而成。醃製時須用炒熱的花椒鹽擦遍鴨身,醃足醃透,以保證其味道鮮香、回味深厚。浸漬的關鍵在於調製滷湯,最好是那種上了年頭的老滷,滷子越老,其味道也越醇厚。浸泡鴨子時,要將鴨腔內灌滿滷液,保證內外口味統一。最後上火,燜熟即可。煮熟的桂花鴨須等冷卻後切食,脂肪凝結,不易流失,香味撲鼻,鮮嫩異常。

漫步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桂花鴨的店鋪、攤子隨處可見,有的店鋪前還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因為滷湯不同,桂花鴨的味道也會有所差別,越是祖傳的味道,買的人越多。如今,南京人把桂花鴨發展到了一鴨多吃,除鴨肉外,還有鴨肝、鴨肫、鴨心、鴨掌等,都別有一番風味。哪怕是再尋常的日子,有了桂花鴨,便有了溫度,有了色彩。

桂花鴨是南京人競相食用的美味,隨著時光流轉,吃鴨子成了一種文化,深入南京人的飲食習慣,或者說深入了南京人的骨髓裡。在家獨酌,少不了它;過節送禮,少不了它;款待四方好友,還是少不了它。一盤桂花鴨,讓南京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朋友告訴我,吃桂花鴨也有講究,不能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慢慢品嘗鴨子的味道。吃肉時,要連著湯汁一起吮咂,如此才能品味出淡淡的桂花香,也才能領略到桂花鴨的真味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京地處江南水鄉,水暖鴨肥,人們養鴨、吃鴨由來已久。據《吳地記》記載:「吳王築城以養鴨,周數百裡。」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就有了築地養鴨的傳統。六朝時期的《陳書》《南史》《齊春秋》等書,都有對南京鴨餚的記載,如《齊春秋》裡的「會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帝即炊米煮鴨……人人裹飯,媲以鴨肉,帝命眾軍蓐食,攻之,齊軍大潰。」

南京人喜愛桂花鴨,也由此產生了諸多有趣的民俗習慣。如相親的小夥子第一次去女方家吃飯,如果未來的嶽父大人給他夾了個鴨腿,千萬不要高興,那就說明這門婚事沒戲了,「走人吧」。相反,如果是夾了塊鴨屁股,那麼就得恭喜他了,屁股乃「腚」,意思就是這門婚事「定了」。

到了南京,不能不吃桂花鴨,也正是因為有了桂花鴨,南京這座歷史名城充滿了讓人溫暖的煙火氣息。有時,我覺得生活在六朝古都的南京,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僅僅是一道桂花鴨,就足矣。後來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去南京出差,桂花鴨是必食的,每一次都大快朵頤,不亦樂乎。回來時,不忘大包小包地給親戚朋友捎帶些,讓他們也品嘗一下正宗的桂花鴨。

桂花鴨光澤新鮮、脂薄肉嫩、香醇可口,且營養豐富,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對人的身體極為有益,尤其適合身體虛弱疲乏的人。皮膚乾燥的女性,可經常喝些鴨湯。桂花鴨湯不僅有桂花的清雅香氣,還有醇厚的鴨肉鮮美,能起到美白肌膚、養生潤燥、和胃生津的作用。

著名學者錢文忠極愛桂花鴨,他曾寫道:「喜歡南京,當然有許多個理由。對我來說,其中的一個,就是那一想起來,就直讓我思維停頓、目光呆滯的鹽水鴨了。最高紀錄,一人盡鹽水鴨三整隻,意猶未夠。」我沒有這麼大的肚子,可是在秦淮河畔、夫子廟裡、梧桐樹下,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啃著桂花鴨,絕對是一種難得的生活享受,也是愜意之極的人生體驗。

相關焦點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走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倪世金
    說起金陵摺扇,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獨具匠心的金陵摺扇製作技藝, 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探訪古民謠中的金陵官菜 南京鹽水鴨
    《隨園食單》中一共列舉了鴨子的10種吃法,卻並未提及南京人喜歡的鹽水鴨和板鴨。據專家學者分析,這說明那時候鹽水鴨、板鴨的吃法還沒火起來。約摸到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盛行, 從南京曾經流傳過的一首民謠「大腳仙,鹹板鴨,玄色緞子琉璃塔」 裡可推斷,其中「鹹板鴨」就是鹽水鴨、板鴨。可見,當時非常火爆。
  • 【河湟工匠】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 精美的銀銅器手工藝品,是在千錘百鍊中誕生的,就算製作一隻銀碗也需要經過打樣、鏨刻、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民族工藝品則耗時更長,藝人要掌握繪畫、雕刻、鑄造等多種技藝,幹活時還要手、眼、心協調配合,沒個三五年還真學不出來。李成一方面以書為師,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及技藝。
  • 南京首張「文化遺產分布圖」出爐 共118個項目
    記者 胡玉梅  118個項目,「舌尖上的南京」佔10多項  《南京文化遺產分布圖》分正反兩面,正面是《南京市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背面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非遺」導覽上,南京市級及以上的項目,共118個,全部列得清清楚楚。
  • 南京人吃鴨大數據:小姐姐愛喝鴨湯 大叔更愛鹽水鴨
    中國江蘇網訊 對於南京人來說,「無鴨不成席」,愛吃鴨的傳統已然融進了他們的血液。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以及消費升級的發展,南京人越來越習慣於在線上點餐,他們吃鴨的這一喜好也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美團外賣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在南京,鴨血粉絲湯單量比2017增長了3倍,全年賣出了200多萬單,另一經典鴨餚——鹽水鴨單量增長了近4倍。南京小姐姐最愛喝鴨湯 大叔更愛鹽水鴨南京涉及鴨子的名小吃,可謂種類繁多,其中最有名的當數鴨血粉絲湯和鹽水鴨。一碗鴨血粉絲濃縮了鴨的全部精華,一口鹽水鴨則將鴨子的本味詮釋出來。
  • 開平「鎮濠泥雞製作技藝」被列入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日,江門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開平市推薦的「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列入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開平目前列入江門市級以上的非遺項目達到9項,顯示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工作取得新的成績。鎮濠泥雞第三代傳承人馮浣操教小朋友製作泥雞。
  • 「德州扒雞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德州齊魯網5月22日訊(記者 周樹茂 通訊員 孫連泉)5月22日,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在鳳冠假日酒店舉行德州扒雞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新聞發布會
  • 舌尖上的中國——南京美食篇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遊、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研究》項目自2011年立項以來,以各省級非遺名錄中列入中華老字號的傳統技藝類項目為主要對象,進行系統的田野調研與學術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可適用生產性保護的老字號文化遺產的範圍,選擇不同的生產性保護類型的老字號個案,進行普查、收集、記錄和研究,並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建議。
  • 潮州市新增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六批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市林朝虹等7人被認定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潮州歌謠 釋傳然 佛教音樂(潮州禪和板) 楊少雙 麒麟舞(潮州麒麟舞) 黃裕鋼 潮州推光金漆畫 方紹金 浮洋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
  • 保定有一特色小吃,製作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保定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傳承下來的美食更是令人回味悠長。這些美食製作精製,製作過程講究,其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馬應龍眼藥製作技藝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海報 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四百年歷史的「馬應龍眼藥製作技藝」成功入選。 馬應龍眼藥製作技藝流程複雜,工序細膩,對外界絕對保密。昔日曾有某些藥廠攫獲馬應龍眼藥配方,如方炮製,始終不得其法,屢試屢敗,無一成功。因此經歷了四百餘年十幾代人的有序傳承,馬應龍眼藥始終是獨此一家,從未被冒牌假藥所惑亂。近年來有關馬應龍八寶古方適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的臨床實驗論文屢見報導,其獨特功效正不斷被發掘,堪稱我國民族醫藥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 斬個鴨子已成為南京習俗,網友調侃: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
    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湖泊、水道眾多,為鴨子的養殖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因素,而鴨子在桂花盛開的中秋時節最為肥美,這個時候稻穀顆粒飽滿,餵養長大的鴨子肉質細膩,醃製的鹽水鴨柔軟而有彈性,口感也極鮮美的,所以,鹽水鴨又叫桂花鴨。南京的江寧湖熟鴨,聽說不僅在稻田飼養還是聽著音樂長大。
  • get一個吃金陵大肉包、金陵飯店鹽水鴨不排隊的辦法
    說到金陵飯店,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關鍵詞:   江蘇第一家豪華五星酒店、新街口正中心,曾經中國第一高樓!
  • 為大家分享南京十大名吃,想想就流口水,你們吃過幾個?
    導語:為大家分享南京十大名吃,想想就流口水,你們吃過幾個?1、南京鹽水鴨南京跨江而居,北連遼闊的江淮平原,東接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南京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足。鹽水鴨是南京市知名的土特產,屬金陵菜,是金陵菜的代表其一,又叫桂花鴨,是我國地理標誌產品。因南京市有「金陵」又稱,故也稱「南京金陵鹽水鴨」,久負盛名,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時間。南京鹽水鴨製作有悠久的歷史,累積了豐富多彩的製作經驗。生產製造的鹽水鴨鴨皮肥肉嫩、肥實而不膩口、香鮮香美,具備香、酥、嫩的特性。而以中秋節前後,桂花樹綻放時節製作的的鹽水鴨色香味最好,名叫南京桂花鴨。
  • 南京板鴨與桂花鹽水鴨
    一個是遼、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北京,另一個則是三國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六朝金粉所凝的南京。 老北京便宜坊燜爐烤鴨及全聚德掛爐烤鴨自前清起已是名噪京師、譽滿海外了,而南京板鴨也有500年產銷歷史可案,明清兩代上呈進御而呼為「貢鴨」,士紳間相互饋贈而雅稱「官禮」;鹽水鴨的製作歷史相傳亦不下三、四百年。
  • 南京傳統名菜「南京板鴨」,香味濃鬱,你吃過嗎?
    南京板鴨、鎮江香醋、蘇州刺繡是聞名在外的江蘇三寶。明清時南京就流傳「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鹹板鴨」的民謠,可見其歷史悠久。但是由於其製作工藝相對複雜,製作周期長,而且食用不太方便。所以即使在南京,吃板鴨的人也不是太多。大家更鍾情於板鴨的衍生品—鹽水鴨。但是對於很多老南京人說,板鴨的味道可是鹽水鴨無法代替的。
  •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0-10 08:2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