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張黎萍 王一夢):「親愛的同學們,我現在在四川馬邊陪爸爸媽媽支教,要明年8月才能回來,我很喜歡這裡,說不出的喜歡。」12月21日,浙江紹興市越城區支教老師沈傑7歲的兒子沈安煜在寄給遠在千裡之外的家鄉同學的明信片中這樣寫道。
沈安煜(右一)說起爸爸媽媽顯得無比自豪 攝影 張黎萍
明信片的背後,是紹興兩對教師夫婦連續三年舉家來到馬邊彝區支教的感人故事。2017年9月,紹興市越城區塔山小學教育集團教師賀伊娜、唐澤民夫婦帶著年幼的女兒支教馬邊,經媒體廣泛報導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在他們的感召下,2018年7月,另一位塔山小學教育集團的老師沈傑和同為教師的妻子王怡,毅然決定帶著女兒一起,遠赴馬邊縣民建小學支教,而他們年幼的兒子則留在紹興,成了一名特殊的「留守兒童」。
越城區掛職馬邊縣委常委、副縣長壽建華(右一)接受媒體採訪 攝影 張黎萍
沈傑和王怡夫婦倆都是英語教師。沈傑是浙江省優秀輔導員和省紅十字奉獻獎獲得者,王怡是浙江省優秀課例一等獎、紹興市小學英語優質課一等獎、論文一等獎、教學能手一等獎獲得者,曾擔任2010年世界合唱大賽英語主持人。他們的到來,彌補了馬邊縣英語教學人才緊缺的短板。
沈傑、王怡夫婦和魯迅班的彝族小朋友一起合影 供圖 馬邊縣委宣傳部
抵達馬邊後,沈傑夫婦倆同其他支教老師一道,把在紹興授課時常用的情景教學、溝通教學、演講教學、配音教學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到了課堂上。同時,支教老師們還定期開設月示範課、周教研沙龍、導師推門課等活動,將紹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分享到馬邊各鄉鎮小學,為馬邊縣基層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馬邊縣民間小學魯班課堂 攝影 張黎萍
支教老師們在支教崗位上,既扮演「師者」角色,教好學生;又扮演「使者」角色,利用教學之餘搭建了「元培講壇」「魯迅講壇」,與馬邊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影響一批教師,著力打造「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支教老師們開展導師示範課及學員展示課 供圖 馬邊縣委宣傳部
學生家長阿木對此很有感觸:「以前我們娃回家很少說英語,主要是說不好,害羞。現在沈老師他們來了後,娃娃說英語的信心越來越強了,最近還能說外國電影裡的經典語句,進步很大。」
一年支教期結束後,沈傑夫婦並沒有按時返回家鄉,而是主動向組織上申請繼續支教一年,他們在申請書中寫道:「這裡很需要我們,請允許我們再留任一年。」2019年8月,沈傑夫婦把女兒從馬邊先轉回了紹興,又把兒子從紹興轉學到了馬邊。一名同事形象地說:「這一次又輪到你的女兒當『留守兒童』了。」
支教老師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勞動實踐課 供圖 馬邊縣委宣傳部
沈傑說:「最初的想法,只是想把孩子帶在身邊方便照顧,但後來我們發現,讓同齡人去影響和帶動同齡人,比我們老師的作用更為直接,所以,我們把兒子和女兒都帶到了馬邊。」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沈傑、王怡夫婦一心奉獻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他們的女兒沈安玘。由於兩地教育水平差異,安玘的課外知識豐富很多,她現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課餘時間給同學們講紹興的歷史和人物故事,講自己在塔山小學學到的其他知識,成了馬邊孩子們心目中的「小老師」。
豐富的課堂教學 攝影 趙勁
馬邊教育局局長李靈表示:「很感謝以沈老師一家人為代表的這些支教老師們,他們用心用情在馬邊耕耘,實實在在幫助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作用是長遠的,家長和學生以及方方面面反響都很好。」
浙江教師沈傑夫婦一家四口援彝支教的故事,只是兩地東西部教育協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越城區採取「名校結對」「名班落地」「教師互派」「資源協調」「補齊短板」等支教方式,通過小學初中派駐教師、幼兒園高中互派交流、職業高中選派學生到紹興中專就讀等多元模式,對馬邊縣教育領域進行全方位對接協作,構建了一條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的完整基礎教育生態鏈,實現了教育扶貧全覆蓋。
孩子們的手工作品 攝影 張黎萍
2019年,在魯迅幼教集團、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元培中學教育集團、紹興中專和馬邊縣相關學校結對基礎上,蕺山小學、陽明中學與馬邊相關學校結成姊妹學校。2017年以來,越城區共選派支教教師20人到結對馬邊學校擔任教學任務,接收馬邊縣30名教師到各名校交流教學。與此同時,支教工作組還在馬邊縣相關學校設立「魯迅班」「元培班」「樹人班」「陽明班」「陸遊班」等名班,讓紹興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在馬邊「生根發芽」。
越城區掛職馬邊縣委常委、副縣長壽建華表示:「彝區的貧困問題,根子在於教育,扶貧的關鍵在於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所以我們將教育扶貧放在了重中之重。相信通過兩地教育管理領域、教學領域、社會領域的全方位互動,能對馬邊發展尤其是教育發展產生積極而務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