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教師一家四口支教四川馬邊 帶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2020-12-16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丁偉 李昕鋒 攝像報導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場景,將在距離浙江紹興2000多公裡外的四川馬邊出現。

12月5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小學校園裡,37歲的支教老師沈傑像往常一樣忙碌。在校園裡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事情進展順利,他已經看過了設計圖和效果圖,「很漂亮,再過幾個月應該就能動工了。」

沈傑來自魯迅的故鄉紹興市越城區。2018年9月,他和同為教師的妻子王怡,帶著9歲的女兒來到馬邊。今年9月,在一年的支教期滿後,夫妻倆又主動留了下來。唯一不同的是,女兒送回了紹興,接來了6歲的兒子。

英語教師夫妻檔 帶著兒女來支教

在馬邊縣城打聽民建小學很容易,本地人會說「就是修得最好的那幾棟房子」。這座佔地面積達138畝的校園,包括3棟教學樓、1棟綜合樓,還有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一應俱全,老師上課帶上U盤就行。

學校的硬體條件,讓沈傑剛來的時候十分驚訝。「我原來的學校,面積連這裡的零頭都不到。」沈傑來自越城區塔山中心小學,是一名英語老師,是浙江省優秀輔導員、紹興市優秀共青團幹部。妻子王怡也是英語老師,來自越城區秀水小學,曾榮獲浙江省優秀課例一等獎,是紹興市「教學能手」 。

2017年3月,根據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總體部署,越城區與馬邊彝族自治縣籤署扶貧協作協議(2017-2020)。同年9月,越城區選派了3位教師到馬邊支教。2018年9月,教育協作扶貧力度更大,越城區又派來8名教師。

沈傑、王怡就在這8人中。「我是黨員,也還年輕,參與脫貧攻擊這麼宏偉的戰役,是一生都很難得的機會。」沈傑回想起當時的初衷,「老婆也很支持我,願意和我一起來。」兩人將想法告訴了雙方父母,大家也很支持,「特別是我老丈人,年輕時在內蒙古支邊10年,還在那裡認識了我丈母娘。」

唯一的難題是當時9歲的女兒、6歲的兒子。「父母都勸我們別擔心,說他們身體好,我們帶女兒走,兒子留給他們帶。」沈傑說,這是考慮到女兒大了,適應能力更強一些。於是不久後,民建小學多了一對英語教師夫妻檔,也多了一名來自紹興的4年級插班生。

被一雙鞋墊打動 支教期滿又留下

和一流的硬體相比,學生的水平將沈傑拉回了馬邊是國家級貧困縣這個現實。「就英語成績來說,一個班大部分孩子及不了格。而且基本上是『啞巴英語』,聽說能力很差。」沈傑和王怡沒有退縮,從培養學生的興趣開始,採用「自然拼讀法」提升學生英語單詞的拼讀能力。

如今走在校園裡,幾乎所有的孩子們都認識沈傑,並且很多人主動和他打招呼:「Hi,Jack!」Jack是沈傑的英文名,在他一年多的努力下,很多孩子已經能勇敢地說英語。他教的班級,英語平均分也上升到了79分,從只有少部分人及格,變成只有個別人不及格。

除了教孩子,沈傑和王怡也是當地教師的導師,兩人的「魯迅英語學科沈傑、王怡工作室」定期開設月示範課、周教研沙龍、導師推門課,還經常送教下鄉,將來自東部沿海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傳遞到了小涼山腹地的鄉鎮小學。

原計劃,沈傑夫婦支教的期限是一年。「能延續一年,再教孩子們一年嗎?」今年6月28日散學典禮後,一名學生的媽媽找到沈傑,送給他一雙自己納的鞋墊。原本就有些猶豫的沈傑更猶豫了,他覺得孩子們正需要他。和妻子、父母商量,並經上級部門同意後,夫妻倆決定延長支教一年。

「好多計劃還沒有完成。如果再給我一年,效果會更好一些。」於是今年9月開學後,沈傑、王怡的身影又出現在校園裡。唯一不同的是,倆人身邊的小跟班,換成了6歲的兒子。這名一年級的插班生,不久前還繫上了紅領巾。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將落戶小涼山

還有一點不同,沈傑掛職任了副校長,協助抓德育工作。除了做好日常教學,教給孩子們知識,做好定期教學培訓,提升鄉鎮教師們的能力,他現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幫助學校建立一套科學的制度,「這樣即便是我們這些支教的老師離開了,教育教學工作也能繼續良好地進行下去。」

作為來自魯迅故裡的教育幫扶,和沈傑等人一起來的還有許多魯迅印記。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在民建小學設立了馬邊分校,不僅沈傑、王怡的工作室叫「魯迅」,學校裡還開設了「魯迅班」。「能不能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也搬到校園裡來?」沈傑的這個建議也得到了認可。

按照設想,校園裡將新建縮小版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百草園裡要包含菜畦、石井欄、皂莢樹等五大元素,三味書屋要像文章裡寫的一樣,上面有塊扁,下面掛著一幅有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沈傑說,如今設計圖和效果圖都已完成,再過幾個月應該就能開建。

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目的,不僅讓它們成為孩子們的實踐基地和成長樂園,同時讓更多的馬邊學生了解紹興、了解魯迅、了解江南水鄉,還能激發孩子們對文學、文化的興趣。而在沈傑看來,這也是越城、馬邊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深情厚誼的見證。

相關焦點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解古城紹興
    了解魯迅的人都會知道,魯迅的家鄉是紹興。一篇文章裡講到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指的這裡。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是浙江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紹興是個古城,新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在紹興,訪魯迅故裡。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我們的參觀路線剛好相反,先看三味書屋,最後看百草園。中間穿過了多少相似的房間、多少大同小異的廊宇,出來以後就記不得了;而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則定然要讓人心有所動。三味書屋不屬於周家,它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家的房子。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還有在冬天下雪的日子,和小夥伴閏土一起捕鳥的故事。童年快樂生活是短暫的,當魯迅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念私塾後,來百草園的機會就變少了。三味書屋是當時城中最厲害的私塾,教書的先生對待學生非常嚴厲。但是作為天真無邪的孩子,無論是讀書是多麼枯燥,孩子們在一起總能找到快樂的事情。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因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來了紹興
    也許它本身就有一種魔力,任何人到了之後,都不會有陌生感或者「新鮮感」,有的,只是那一份親切……提到紹興,你想到的是魯迅、三味書屋裡先生的戒尺、孔乙己的茴香豆、鑼鼓喧天的社戲、輕快的烏篷船?還是越王勾踐、嵇康、西施、謝靈運、範仲淹、陸遊、蔡元培、秋瑾……不過都不重要,今天的紹興,古老而年輕。有太多的驕傲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給世人。
  • 江南遊學第四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紹興——魯迅故裡遊紹興魯迅故居有感書中三味今朝識,紙扇輕搖立小橋。滿腹空虛徒有影,何如從此夜燈挑。是魯迅誕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故土,是廣大遊客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魯迅故居新臺門位於東昌坊口西側,是一座大型的臺門建築,其規模和結構與老臺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共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餘間,連同後面的百草園在內,共佔地4000餘平方米。
  • 實拍真實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說起紹興,首先想到的不是紹興的老酒,而是魯迅先生的這幾句文章。那是求學時的我們都要背誦的一篇課文,仿佛想起我們的過去一般。今天就帶大家去看一下那個真實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百草園原本是浙江紹興新臺門周家的一個菜園,也是鄰裡大家共用的一個院子,家家戶戶在裡面有一塊地可以栽種蔬菜。而魯迅的家離著這裡不遠,因此兒時的他經常跑到這裡玩耍。圖中便是文章中碧綠的菜畦所在地。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這是一個適合出遊的天氣,又恰逢周末,嚮往已久的紹興之旅終於成行。紹興多年前也曾去過兩次,卻始終沒到過『魯迅故裡』,而這裡才應該是紹興旅遊的重頭戲。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外地遊客卻難以體會
    紹興,著名的江南水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去紹興旅遊你可以不坐烏篷船,不吃茴香豆,但幾乎所有遊客都會去魯迅故裡景區,如果說魯迅是紹興的象徵,那麼魯迅故居便是這個象徵的載體,魯迅故居儼然成為紹興這座城市必到的旅遊打卡地,然後它又是常年免費對外開放的,所以這裡受到了很多外地遊客的追捧。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魯迅故裡風景區:再現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兒時課本中的場景
    相對於其他南方水鄉,紹興更多了分書卷氣和黃酒香。紹興飄著酒香,蕩著水韻,其風情堪與蘇杭媲美。紹興的旅遊資源豐富,像是魯迅故裡風景區、安昌古鎮等都是紹興很著名的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紹興的魯迅故裡風景區。魯迅故裡是紹興市內的一條歷史街區,這裡是文豪魯迅先生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景區內保留了當年的老建築,恢復了先生筆下的土谷祠、壽家臺門,再現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兒時課本中的場景。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這樣的一篇經典回憶性散文。關於這一篇散文,教學參考書上或者我們教師基本把主題定性為「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特點,抒發了作者對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憶、留戀、懷念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重點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教學難點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介紹魯迅生平簡歷。介紹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寫於1926年,當時作者45歲。他在《小引》中寫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從家鄉離開,到南京、日本學習,然後回國教書,顛沛流離,艱難困頓;再回到故鄉,它和記憶中不一樣了,失去了原有的純真、熱情和生命力。到底是魯迅變了?故鄉變了?抑或這整個社會變了?學生記憶裡那個冷峻的,用「匕首」和「投槍」與反動勢力頑強抗爭的鬥士,其實也有天真、自然、可愛的一面。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讓我感嘆萬千。一早就來到了魯迅故裡,這裡已經成為了 紹興 的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地標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真跡現身國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真跡今天(11月4日)現身國家圖書館。「文獻名邦 書香紹興——越地歷史文脈展」今天在國家圖書館開幕,72種與紹興歷史文化有關的典籍和手稿亮相。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真跡。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但是,後文對於三味書屋的描寫,卻並非死氣沉沉。而是使用活潑輕鬆的鋪敘筆法,講述了先生如何教學,學童們如何在課間玩耍,又怎樣趁著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淘氣的事情。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下來我們可以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做一些關聯,大家覺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核心是什麼?寫這兩個空間裡生活的最關鍵點在哪裡?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發現有兩個不同的空間,學生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去關聯不同空間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雖然在這個單元當中編者沒有指出這篇文章的文體特徵,但是我們老師備課都知道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讀散文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醒學生去關注作者的情感變化。
  •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魯迅祖居內,距離魯迅故居100米。正如魯迅筆下描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