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書桌上刻過的「早」字嗎?實拍真實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2020-12-19 新鏡頭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說起紹興,首先想到的不是紹興的老酒,而是魯迅先生的這幾句文章。那是求學時的我們都要背誦的一篇課文,仿佛想起我們的過去一般。今天就帶大家去看一下那個真實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百草園原本是浙江紹興新臺門周家的一個菜園,也是鄰裡大家共用的一個院子,家家戶戶在裡面有一塊地可以栽種蔬菜。而魯迅的家離著這裡不遠,因此兒時的他經常跑到這裡玩耍。圖中便是文章中碧綠的菜畦所在地。

「光滑的石井欄」,這口水井是園子裡的用來澆地澆水的小水井,而那句光滑的石井說的也是這裡吧。

對於百草園中的皂莢樹確有很大的爭議,有的人說魯迅先生誤把無患子當成皂莢樹,但更多的人認為一代大師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不管怎樣,魯迅老先生所描寫的那個百草園已經走進了許多人的內心。而他筆下的那個三味書屋便在離百草園不遠的地方。

圖中便是三味書屋。三味書屋也是晚清時期紹興城裡比較著名的私塾了。當時魯迅的老師是壽鏡吾,也是他在上面講著課,學生跑外後園玩的那個陳腐老頭兒,而魯迅筆下的那個三味書屋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桌子上的那個「早」字了。

圖中是魯迅先生度數的書桌。隔著老遠也看不清究竟有沒有早字,但是上學時的我們在學完了這篇課文後,每個人的書桌上卻都刻了一個早字。不知道你有沒有刻過?

照片中的床鋪是魯迅曾經睡過的床,這裡也是他曾經的臥室。看著眼前這一切似乎是那麼的熟悉而又陌生,時光荏苒,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而那個「早」字連同著那幾句描寫百草園的熟悉的句子卻早已刻在了我們的心裡。

相關焦點

  • 你在書桌上刻過 「早」字嗎?走去魯迅三味書屋看他的「早」字
    還學過關於魯迅在三味書屋的書桌上刻「早」字的課文,很多人為了學習魯迅以後上學不遲到也在自己的書桌上偷偷地刻了個「早」字。筆者上學的時候書桌上就有上一個年級同學刻下的「早」字。今天我們去看看魯迅的三味書屋中刻有「早」字的書桌還在嗎?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還記得三味書屋嗎?是魯迅年少時求學的地方,也對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味書屋裡,魯迅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壽鏡吾,嚴格的要求使得魯迅對學習知識產生敬畏之情,魯迅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這三味書屋有著一定聯繫。在三味書屋學習的那段時期,魯迅也曾遲到過,而有人發現當時魯迅的家離三味書屋的距離不過一百多米。
  • 遊紹興「三味書屋」,尋找刻在書桌上的那個字,了卻兒時心願
    文字傳播的力量是無窮的,少時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那個充滿童趣的園子,嚴厲的私塾老師和書桌上刻的字,有了嚮往,也可以說是心心念念。交通方便了,去紹興自然也方便,高鐵直達,景區免票,位置還在市區中心地帶,尋找童趣之旅,很容易就開始了。
  • 紹興,旅遊途中,品味魯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與他的「百草園」
    看到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沒有?那裡究竟有什麼特別的?紹興好玩嗎?之類的,今天一航就跟大家來聊聊紹興的旅遊景點,旅遊攻略,魯迅先生,還有出名的「早」字和百草園。紹興,一個文化名城,也絕對是才子佳人輩出的地方,像朋友們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名人有王羲之,蔡元培,魯迅,陸遊等等。王羲之是書法家,蔡元培是教育家,魯迅是文學家,而陸遊是詩人,這些人無一都離不開筆桿子。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事實上,很多名人故居,看來看去都差不多,無非是那些修葺如舊的房屋、庭院,以及真假難辨的家用擺設之類。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
  • [深圳新聞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網記尋找魯迅童年痕跡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陶靜)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烏篷船、新臺門、刻著「早」字的書桌,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4月23日下午,參加「詩畫江南——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浙江行」的網記們懷著濃厚的興趣前往魯迅故裡參觀。
  • 還記得那個書桌上的「早」嗎?
    還記得那個書桌上的「早」嗎?浙江紹興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從大禹治水到「臥薪嘗膽」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紹興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到「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再到文學大師魯迅。
  • 魯迅家離三味書屋30米還遲到?你課桌上的「早」白刻了?
    聯想到此前學過的課文中,魯迅為了提醒自己不遲到還刻了個「早」字,有網友表示費解:「魯迅他家離三味書屋這麼近上學還遲到……」不過也有人非常理解:「離家越近越容易遲到。」豆瓣截圖然而,這是真的嗎?首先是距離問題。從魯迅故居到三味書屋的確只有30米,不過在微博截圖中,這30米其實是從魯迅紀念館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讓我感嘆萬千。一早就來到了魯迅故裡,這裡已經成為了 紹興 的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地標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解古城紹興
    一篇文章裡講到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指的這裡。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是浙江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紹興是個古城,新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古代的越國建都於此,距今已有近二千五百年建城史。紹興不但是個旅遊城市,還是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江南遊學第四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紹興——魯迅故裡遊紹興魯迅故居有感書中三味今朝識,紙扇輕搖立小橋。滿腹空虛徒有影,何如從此夜燈挑。是魯迅誕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故土,是廣大遊客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魯迅故居新臺門位於東昌坊口西側,是一座大型的臺門建築,其規模和結構與老臺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共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餘間,連同後面的百草園在內,共佔地4000餘平方米。
  • 魯迅《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他說出真相,很多人理解錯了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中國人並不陌生,對於80、90後來說他更是深入人心,他是《早》裡那個發誓不遲到,在課桌上刻下「早」字的小男孩;他是《故鄉》裡愛和閏土玩的小少爺;他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守立場的愛國文人。魯迅,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巨星」。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由成人和兒童的雙視角構成的。由成人視角引領, 以成人的閱歷、眼光咀嚼所敘之事,以成年之筆追敘少年之事;敘述具體內容時, 又以兒童的眼光、視野體味, 以少年之語來完成對往事的追憶。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因為疫情影響,採取了交通管制,只有單行線,必需從『魯迅祖居』開始,到『三味書屋』,再到『魯迅故居』。三味書屋在此行道路的左手邊,魯迅祖居側門出來,正對著它。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院落吧,有院子若干,並且大小不一,有迴廊,木製門窗和廊柱,還有白牆黑瓦。走在這裡,仿佛時光倒流。
  •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雖然隔的時間長了一點,雖然百草園只有野草,但在那時候卻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趣。每個人都有一段童年的樂趣,魯迅先生有,人人都有。每個人心中的童年世界都不一樣,或許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成長,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陪伴,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玩耍,總之,童年有一段童年的美妙世界,就像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但是,後文對於三味書屋的描寫,卻並非死氣沉沉。而是使用活潑輕鬆的鋪敘筆法,講述了先生如何教學,學童們如何在課間玩耍,又怎樣趁著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淘氣的事情。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不管是三味書屋還是百草園,當他經歷了這麼多的紛亂和痛苦磨難之後,回過頭來再看童年時候的自己,內心感慨萬千。所以這兩個空間他想要表達的最深切的一個情感,我讀出來最明顯的就是懷念。三味書屋的最後還提到了繡像,繡像其實也是一種對於兒時童趣的懷念,是成年之後的魯迅對於那種純粹至極的童趣或童年生活的一種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