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翻「新」樣 「智慧老人」項目入駐古美路街道。受訪者供圖
「有一節課教微信上的視頻聊天,一個老奶奶當時就嘗試著和她閨蜜視頻,視頻接通的一剎那,老人眼淚就抑制不住地流下來了;70多歲的金姓爺爺曾一天用掉100多元的流量,被女兒指責委屈到偷偷哭泣,如今也學會了如何使用隨身WiFi……」說起今夏的教學成果,上師大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智慧老人」項目收穫滿滿,一群95後的「小大人」通過給閔行區古美社區帶去實踐體驗項目,讓老人們也切身享受到了「智慧城市」的各種紅利。下一步,他們的夢想是實現公益創業。
緣起:春節「搶紅包」老人被冷落
外表恬靜溫婉,內心卻充滿著公益夢想與創業激情的「95後」女生宋一帆,如今是上海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一次偶然的發現,促成了「智慧老人」項目的誕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了一則新聞,內心觸動很大。」宋一帆記得,那是春節的時候,年輕人飯桌上忙著「搶紅包」,冷落了老人,爺爺坐一邊插不上話,最終怒掀飯桌立「家規」。宋一帆感到震驚的同時,也不由得反思起自己來,「小時候父母工作忙,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長大後卻和他們漸漸地開始疏遠,偶爾回去吃飯也總是自顧自玩手機,不怎麼和他們說話。」
就在宋一帆反思自己沒有盡足孝道的時候,她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我為什麼不在玩手機的同時帶著家裡老人一起玩呢?」這樣一來,既增加了和長輩溝通的機會,又能讓家裡的老人與時俱進,做一把同齡人中的「潮人」。
說做就做,宋一帆當時就集結了幾位同樣有公益熱情的同學,說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當即決定成立「智慧老人」團隊,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社會上的老年人,「這些為了這個社會的發展貢獻了一輩子的人們,當他們老去,不應該被社會遺忘。」就這樣,這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逐漸開始了這個團隊的公益探索之路。
現在:老人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潮
自從萌生了想法後,「智慧老人」團隊趕緊詢問了幾位長輩以進一步驗證項目可行性。結果發現,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大都市的老年人現在絕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智慧型手機,但是,不會用、沒人教卻成為了他們最頭痛的問題,有些老年人明明拿著智慧型手機,卻只是使用最簡單的打電話、發簡訊功能。
面對家庭中長輩們面臨的問題,宋一帆和團隊成員又深入社區,進一步了解社區老年人的使用現狀。不出所料,通過調研走訪,他們發現老年人所面臨的問題幾乎一致。
智慧型手機的「智能」功能要「物盡其用」,看起來分分鐘就能學會的事情,為什麼需要專門的團隊用以教學?宋一帆一臉認真地說:「 其實,老年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潮,他們很多時候不會的東西是很怕問子女的,因為擔心被嫌麻煩被嫌笨,所以,有時只能甘當鴕鳥,乾脆不去問了。我們相信,如果有這樣一個教學服務項目,他們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提出任何問題來了。」
於是,「智慧老人」團隊便開始著手開發自己的課程。在此之前,團隊比對了市場上能夠買得到的智能設備操作使用說明書籍,發現這些教材水平參差不齊、專業術語過多,同時也缺乏更新換代的生命力。
為了有效地推廣課程和強化教學效果,宋一帆團隊設計了三套針對不同對象的問卷,深入調查研究,根據老年人的切實需求,將課程分為「入門」、「溝通」、「生活」、「閱讀」四大系列。「入門系列」指導老人學會智能設備的基本操作;「溝通系列」教授主流社交APP;「生活系列」教授工具類、娛樂類APP;「閱讀系列」教授新聞類、閱讀類APP。其中重點打造了「微信」作為品牌課程,並且根據不同老年學員的情況,因材施教。
發展:從家庭走向社區,打造課程體系
針對老齡學員接受能力弱、記憶力差的學習特點,大學生志願者在課程設計上經過不斷討論、打磨、修改,最終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授課方式,用12個字來概括,就是「分步操作、反覆操作、課後操作」。
課程一邊開發到一邊服務社會,兩年多來,宋一帆的團隊已成功與上海市老年大學,上師大老年大——徐匯區湖南路、康健、漕河涇、古美路社區,普陀區桃浦社區學校,浦東新區川沙街道等社區進行合作,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師範大學老年大學、桃浦社區學校、川沙街道三個核心教學基地,形成三角戰略構架並輻射至整個中心城區。就這樣,從家庭走向社區,打造課程的穩固體系,成功開展教學15120小時,服務超過8萬人次。
今年暑假,作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的一項暑期社會實踐,「智慧老人」項目繼續開展,並首次入駐古美路街道。8個「小大人」不厭其煩地為近20名老年人上課,其中年紀最大72歲。他們以服務於老年人的現代化生活為目標,並將項目的社會實踐與學校的專業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師範生資源,在校內招募了一批師範專業學生擔當課程主講,同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給每一位主講配備3-4名助教,分散在教室,融於老年學員中,隨時隨地指導他們學習。
從課程表看到,集中授課一共16次,從IPAD基本操作與手勢,設置與連接WiFi,初識微信、朋友圈功能,到可以網上直接預約掛號的微醫APP、為照片美化的美圖秀秀、出行查詢的百度地圖、就餐優惠使用的大眾點評、叫車用的各類打車軟體、如果視力不佳而更推薦老人使用的聽書軟體等,一一囊括。
實踐團成員感受到,當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後,許多老人表現出比中了大獎還開心的幸福表情。宋一帆看到,有一節課教「微信上如何進行視頻聊天」,一個老奶奶當時就嘗試著和她閨蜜視頻,視頻接通的一剎那,老人眼淚就抑制不住地流下來了,大家看到了卻由衷為她高興。70多歲的金姓爺爺曾一天用掉100多元的流量,被女兒指責當晚曾委屈地哭了,而今學會了如何使用隨身WiFi,感覺也走在了時代的浪尖上了……看到一個暑假的教學成果,上師大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智慧老人」項目組也是自豪感爆棚。
未來:從社會實踐孵化出公益創業模式
「可能是老年人的一種自尊心理吧,原本是家庭的支柱,上年紀後卻發現很多東西都跟不上了,獲得感、尊嚴感都下降了,所以,講到底,我們是在給老年人提供一種信息素養,一種智能化教育,讓他們也能充分享受到『智慧城市』的各種紅利。」宋一帆說道。
隨著課程規模逐漸變大,宋一帆也意識到僅僅依靠公益教學的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光靠自己的團隊也滿足不了源源不斷的社區需求,因此,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團隊如今決定,以教學課程作為核心價值與競爭力,通過一套自給自足的公益創業模式,藉由公益性的創業模式放大公益效應,實現公益服務項目的初心。
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也是一名師範生,宋一帆認為,「教書育人」是一名老師的天職所在,老師可以教小朋友,同樣也可以教老年人,師範生的職業追求不一定是進中小學,所以我們其實講到底,是在給老年人提供一種信息素養,在智能化教育中學當一名老師,能夠服務這些老年人,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小的時候是爺爺奶奶們牽著我們走,現在他們老了,我們想帶著他們,一起走。」
上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團委書記徐淵說,「智慧老人」是致力於為老年人服務的項目,大學生利用自己所長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既讓老年人學會最為新潮的技能,同時也在培養95後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從社會實踐到公益創業,95後大學生通過對城市社區老年人生活現狀的調研,探索城市發展的短板和不足,其意義不僅在於發現創業機遇,同時也是切切實實地呼籲年輕人,培養為民情懷,服務建設社會。
[數據]
60歲以上老年人中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使用智能設備時存在困難
今年3月30日,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市統計局聯合召開信息發布會,發布上海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首次突破30%的關口。據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此前預測,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570萬。同時,空巢現象將愈加明顯。另據「智慧老人」項目組的調研,通過走訪市中心城區30個街鎮機關工作處,發放紙質版調研問卷1000多份,電子版近5000份發現,60歲以上老年人中,71.21%受訪者認為自己在使用智能設備時存在困難。這樣看來,也許,一個智慧型手機的合理使用,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更加精彩一點點。
轉播到騰訊微博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