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閱讀中都會出現一種困惑,為什麼讀過的書在放下後,腦子裡空空如也,既沒有傳說中的知識體系,也沒有精彩閃回,甚至連目錄梗概都有些回憶困難。難道我們的書都白讀了嗎?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本書來學習下,如何將閱讀「印在腦子裡」。
書籍信息:《聰明人用方格本:最有效的大腦思維整理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作者,高橋政史,創新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職於麥肯錫諮詢公司,還擔任過某香港營銷公司COO以及某戰略諮詢公司經營諮詢顧問。對2萬餘人進行過「筆記技巧指導」的培訓,引進他的筆記記錄法的公司已超過200家,其中不乏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
所謂的「印在腦子裡」,就是將書中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化為己用。也許會有小夥伴說,你說的那麼神奇,就是記筆記呀。從上小學開始,少說也有十幾年的「筆記經驗」了,怎麼沒發現還有這樣的神奇作用呢?哈哈,如果你這麼想,那麼通過這篇文章,絕對會讓你重新認識「記筆記」這件事情的!
1 見證奇蹟的5個步驟
(1)筆記的重要作用
假設我們回到學生時代,由於某種原因需要借本課堂筆記進行補課。這時候有兩個選擇:一本是文字工整,標題明顯,格式整齊,重點突出,最好還有老師上課口述的測試內容等信息的筆記。而另一個呢,文字模糊,沒有標題,格式參差不齊,前後邏輯混亂,而且內容基本都是課本的摘抄。我想,閉著眼你也會知道選擇前者吧。但是原因呢?顏值高?價值大?內容豐富?是的,這些都是我們選擇的標準,那麼一本好的筆記對我們的個人成長會有怎樣的作用呢?
作者認為人之所以分為「聰明」與「不聰明」,不是依據其記憶力,而是「信息整理能力」。一個人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單純憑藉大腦來存放信息,往往是不可靠而且不全面的(這裡暫時不考慮個別「記憶天才」)。如果將大腦比喻成計算機的「內存」,只是用來存放系統的臨時信息,那麼我們的筆記就成為了存儲知識系統而外掛的「硬碟」。這樣,今天文章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將硬碟分區、規劃使用,從而達到最好的性能效果。
(2)準備工作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A4大小的方格本。哈哈,相信你們從小學以後,就沒有再用過方格本了吧~但請相信,這次的準備絕對不是一場懷舊之旅。之所以選用方格本,是因為它方便繪製圖表或設計圖形,從而提升筆記的視覺效果。
再有,如果你喜歡用很多種顏色記筆記的話,從現在起,最多留下3種。因為一般的筆記內容,用三種顏色足以區分其內容特點。我們不是在繪畫,同樣筆記的顏值也不需要花花綠綠的描繪來提升。
(3)方格本筆記的分類
筆記作為我們大腦的「外掛硬碟」,需要具備「記」、「思」、「傳」三項基本功能。而且針對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對其作用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 記憶性筆記本。為了將知識記在腦子裡而寫的筆記,學生一族的最愛。
@ 思考性筆記本。為了看出事物本質,理解重點、得出結論而寫的筆記,職場人士的必備。
@ 傳達性筆記本。從豐富的信息中篩選出對方需要的改善策略及解決方法,為了說服而寫的筆記,商務精英的不二法寶。
(4)方格本筆記的3大原則
法則一:橫向使用,留出空餘,行首對齊,用圖、畫、表等呈現「視覺效果」。
法則二:頂部留3-5釐米區域寫標題。
法則三:按照事實->解釋->行動的黃金三分法記筆記。
實例請見下圖:
有人也許會說,這不就是分區記筆記麼?且慢輕易下結論,我們下面來逐一看下每個區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吧。
首先,作者認為從13歲開始,也就是在初中階段,我們就應該使用這套筆記理論來訓練思維整理能力,為自己的大腦開外掛了。
標題區域:從下筆開始,就將內容牢牢的鎖定在標題範圍內,從而培養我們信息為先的習慣。並且在最終完成筆記的時候,需要將本頁的「三點總結」或者「行動結論」寫入這個區域,做到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事實區域:將閱讀內容經過整理和規劃記錄下來,一般為課程板書或者事實依據等信息。
中部區域:使用邏輯連接詞和「三種箭頭」(展開、總結、強調)來構建信息體系。
總結區域:通過鍛鍊我們的提問和概括能力,實現看透事物本質,將重點內容記在頭腦中,簡單明了地講給別人聽的能力。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筆記都是要以「行動」作為出口,用「看的見的詞語」來表達具體的行動,落地為真實的、有畫面感的、可操作的行為指南上。
一切沒有行動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5)三類筆記的TIPS
【記憶性筆記本】
空白的一秒:看到信息-》印在大腦中-》重現在筆記上,而不是一邊看一邊抄。日積月累將產生永久記憶,將知識「印在腦子裡」。
兩頁一主題:針對需要記憶學習超大知識量而專門要求的方法。
【思考性筆記本】
避免成為「代謝不良筆記本」,即不區分有用與否,什麼都寫,不進行整理總結的「阻礙能力發揮的」筆記本。要勇於捨棄無用信息,善於找到龐大信息中的有效論點。
這裡就要用到從小學就開始訓練的總結中心思想,找論點論據的能力了。一般來說,在文章的段首、段尾作者都會用一句或者幾句陳述句將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而我們的筆記就是要將它們記錄下來,歸納整理成為大腦可以消化理解的內容,而進一步成為我們的日常行為指南。
【傳達性筆記本】
「五個為什麼」訓練:幫助我們透過事實挖掘問題的本質。
到這裡,我們就完成了一次筆記本的完美進化。由單純的記錄功能,升級為大腦的外掛。如果能夠將這套方法堅持下去,你會發現,方格本會像水波一樣,一圈一圈的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改變了自身的思維模式,並且會帶動周圍事物提升。如果有一天你驚奇地發現身邊的事物已不再原地踏步,那麼就來感謝自己與方格本的長期合作和堅持吧!
2我的筆記心路歷程
閱讀到這裡,小夥伴們是不是有要衝出去買個方格本的衝動呢?且慢,這裡我想分享下自己在運用這套方法的一些心得,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至少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會想到,原來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呀!
(1)擴展區域不會寫
剛讀完這本書,就像大家一樣,我立刻找來了方格本開始實踐。但是,記了幾頁筆記以後發現,事實區域滿滿當當,而解釋和做法區域空空如也,而且在第二輪、第三輪的複習中,仍然是無從下手。勉強落下幾個字,也是星星點點,毫無體系而言,更不用說「邏輯連接詞」,「三種箭頭」這些作者所謂的必備要素了。
(2)回到原點
於是我收起了方格本,回到原有的橫條紋本,做日常筆記。但是,書中的原則方法留在了頭腦中。於是我嘗試將書中的原則應用到現有筆記中,哪怕每次只實現一個要素的訓練。
比如說,第一天我在橫條紋本裡留出寫標題和最終總結的區域。第二天,我採用隔頁記錄的方式,留出第二次、第三次複習記錄的空間。並且在不斷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總結歸納整理信息點,構建知識體系的方向上去。
中間,我還多次查閱《方格本》,閱讀整理書中的重點要點,加深理解,提升行動力。同時這也是筆記提升的一個過程,學習無處不在呀!
於是,慢慢的,就漸漸明白了原來空白的區域要寫什麼,怎麼寫了。並且在不斷的實踐中發現了橫條紋本的局限性,這時對方格本的渴望就呼之欲出了。
(3)再次拿出方格本
這次擺在我面前的方格本不再陌生,裡面每頁的空白都將成為自我提升過程中的一級臺階。選好書目,讓我們來一次暢快淋漓的思維升級之旅吧!
3 兩點說明
(1)關於電子筆記相信大家都有過使用電子筆記的經歷,或者現在就正在使用。那麼,我們來想一下,依靠「複製」&「粘貼」,「一鍵保存」記錄下來的內容,我們會記住多少呢?恐怕有效數字不會超過30%,更不用說融會貫通「印入腦海」了。
個人認為,需要整體規劃,統計整理的事項使用電子文檔確實方便,而且可以隨身攜帶(只要手機電池給力),方便記錄瞬間即逝的靈感火花。而對於閱讀學習來說,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所謂不筆墨不學習,就是這個道理。
(2)日本人的嚴謹
《方格本》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筆記大師,之前我也拜讀過幾部日本作者的著作,感受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嚴謹,細緻,甚至到變態的程度。書中將筆記的書寫舒適度作為成功筆記的重要先決條件,並且詳細分析推薦了方格本,三色筆的品牌型號。
在陳述黃金三分法的時候,作者選擇了多個不同角度進行解釋闡述,以至於在第一遍的閱讀中,神經大條的我無法理解作者為什麼要一遍一遍的重複同樣的事情。
在深入閱讀3-4遍,最終學會如何使用方格本的時候,回頭才發現,作者的用意原來不止於傳授做法,而是日本民族深入骨髓的「道」文化。那麼我們能否以日本「道」文化為榜樣,將知識「印入大腦」,形成系統化的文化根基,從而建立科學王國的高樓大廈呢。
怎麼樣,是不是也想趕緊試試方格筆記法了呢?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幾本方格筆記本,試試【會做筆記的工作】有多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