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行業最重要的就是招生,只要你還在教育圈混,就逃不過招生這件事兒。截止到目前還有很多機構還讓老師出去發傳單,就是為了可以多招生!可是,教育行業不是一個短平快和湊熱鬧的行業,是一個講究真正教書育人的行業。如果教育培訓行業在當下市場競爭的潮流中陷入市場誤區便適得其反了。
今天,奇碼星球就和大家來分析下,80%培訓機構都會陷入的招生誤區,希望可以讓學校管理人員受到啟發,並引起重視,進而脫離這些誤區!
招生誤區一:比拼招生現場
現在很多培訓機構在招生諮詢點猛打「面子工程」,你購五個展點,我便購十個;你買四個大氣球,我扯四條大橫幅;你校董事長出場,我校投資方「站臺」,殊不知家長、學生根本不理這一套,其結果自然大跌眼鏡。
招生誤區二:比拼招生數量
毫無原則的追求學生的數量,美其名日教育思想端正——有教無類。簡言之來者不拒。這就為日後的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品牌的打造種下禍根,埋下隱患。做教育需要的是耐心與踏實。因為民辦學校口碑其實還是很脆弱的,經不起折騰,必須好好呵護。
招生誤區三:比拼活動宣傳
有的民辦校在開展宣傳活動時,總希望通過一個人,一個點子,一個活動,鋪天蓋地的標語、廣告使學校一夜揚名,吸引來眾多學生。然而知名度不等於美譽度,轟動效應不等於轟動效益,能吸引學生、家長的眼球不一定能激起他們的擇校欲,一所民辦校要在招生市場中佔有足夠份額,不僅僅是要讓人知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家長了解他時自然伴生一種好感,一種信賴,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強烈的擇校願望直至擇校行為。
沒有好的校內管理,沒有高素質的招生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沒有學校招生工作的真正實力。遺憾的是民辦學校的投資方恰恰在此再入誤區,他們寧肯花巨資打廣告,請宣傳員,進行招生包裝也不肯重金引進優秀招生管理人才,當然沒有科學的招生激勵機制;或者聘用人才後也不放權,在招生工作中寧肯用不懂教育的親屬也不肯輕信「外人」,其招生效果當然不盡人意。
招生誤區四:比拼表面文章
重視一時的承諾和做表面文章,忽視長期的兌現和服務。如在食堂住宿管理上,招生期間夥食較好,食堂整潔,爾後就多處不如人意,招生宣傳時說6人一間寢室,學生進校後才發現是8人,甚至是10人一間。
表現更差的是在招生宣傳中玩數據、文字遊戲,運用種種手段欺騙學生、家長。如信誓旦旦地說學生一人一臺電腦,實際上既不需要也遠沒做到。宣傳說名校長辦學,實際上或者校長招生、人事、日常辦學財權均無(由投資人及其親屬說了算),哪來名校長辦學。又如「今日送我一名學生、明日還你一名棟梁」,口號大得嚇死人,全然不顧「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教育絕非萬能」的基本教育規律。
招生誤區五:比拼虛假計劃
很多培訓機構把年度計劃做出來之後,就立即開會公布,公布完之後就作鳥獸散,最多只是一人發一份或者貼在牆上,當然,現在也有掛在網上的。年度經營計劃做出來了,但往往將其束之高閣,根本就不執行。究其原因,一則可能計劃本身無法執行,二則可能是培訓機構管理層未向下推動。至於目標怎麼分解、誰來分解?計劃項目今後怎麼去實施、誰去實施?都要打個大大問號!這一切都要家長和學生買單,因為他們相信培訓機構的計劃,認為可以做到這樣,最後造成了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獨特教育現象!
以上培訓機構招生誤區,2020年將有80%機構陷入其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教育創業同仁不去掌握招生的核心步驟、本質與秘訣,甚至從未完整拿出一天時間使勁兒思考過招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好比很多人做了多年的銷售,沒有研究過銷售是怎麼回事。
其實,招生的本質是說服家長,花費50%精力研究家長,50%精力實現家長期望,誰能達到共鳴,就能得到廣大生源。
培訓機構的招生運營計劃,一定要在廣泛調查、分析用戶的基礎上進行,了解、熟悉「生源大戰」的市場競爭規律、明確構建自己的辦學優勢、推出機構的服務「亮點」,穩紮穩打才能讓機構實現有序發展,學生和家長才能信服,才會被選擇。切忌一直對比同行,比拼一些外在的方面。教育是最用良心說話的行業,實事求是,加強自身機構的修煉才是一切發展的重點!
寫到最後
縱觀現在做的大的教育培訓品牌,所做的招生規劃或者活動,都是基於機構現實情況,又不做誇大宣傳,不做過度比拼表面文章的,這樣一來,這些機構就會加強自身機構的修煉,廣大家長看得到,自然就也來越放心了,大大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這也是提高續班率、滿班率,降低退費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