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10月26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發文點讚廈門城市基層治理。文章指出,近年來,廈門將「近鄰」作為城市基層黨建的內核,通過制度創新強化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格局中的領導力量,選優配強社區黨支部書記,讓在職黨員亮身份、進社區,壯大「黨建朋友圈」,打通基層治理「任督二脈」,使得組織力量穿透基層治理的「最後一米」,形成治理正循環。
組織力量穿透「最後一米」
「城市基層黨建的『牛鼻子』,在於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廈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瀋陽說,近年來廈門以「遠親不如近鄰」理念作為引領,通過將支部建在小區上,把黨旗插在樓棟口,把黨員身份亮進電梯裡,讓黨組織的力量充分覆蓋社區每個角落。
小區黨組織的腰杆子如何「硬起來」?廈門按照「一小區一支部」原則,組建小區黨支部1138個,實現組織覆蓋率85%。同時,廈門市積極探索通過民主程序,確立小區黨支部對業委會的領導權。「思明區共組建了331個『紅色業委會』,為小區治理提供組織保障。」思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谷說。
湖裡區建立了小區書記列席業委會制度以及黨支部先議制度。「凡涉及小區重大事項決策,先由黨支部議定方案,再由業委會或業主大會做出決定。這樣就為業委會的決策注入了組織力量。」湖裡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鵬程介紹。
在此基礎上,社區引導小區支部設立樓道黨小組,並延伸設立黨員樓長、黨員中心戶,形成「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樓長」的小區「樓道黨建」格局。
針對小區在冊黨員稀缺、在職黨員「隱身」的問題,廈門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廣泛開展「深化雙報到、為民解難題」活動,要求在職黨員必須回常住地所在小區黨支部報到,參與小區治理。全市已有5.9萬名在職黨員向小區黨支部報到,為群眾解決問題超過8萬件。
《瞭望》新聞周刊在文中寫道,思明區管幹部提拔使用前,需徵求所居住小區黨支部意見,充分考核幹部「八小時以外」的表現。「這對於在職黨員幹部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與動力,也能夠更全面地評價一名幹部的表現。」思明區委書記廖華生說。
選好「領頭雁」
「小區好不好,關鍵看『領頭雁』。我們發現,但凡小區工作做得好的,無一例外是黨支部書記選得好。」廈門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曾麗娟說。
翔安區新店鎮鼓巖社區是廈門首期保障房地鐵社區之一,也是常住人口1.6萬人的「超大社區」。針對保障性住房社區住戶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不盡相同、鄰裡關係不和諧等問題,社區黨支部通過「書記茶莊」,化解鄰裡矛盾於閩南人日常的泡茶聊天之中。
「公園能否建一個遮陽擋雨的亭子?走累了有地方坐,晚上可以聚在一起唱歌、聊天。」「社區能不能勸導文明養狗?」「小區能否設立一個圖書角?」這些問題都是黨支部書記彭天河在「書記茶莊」中閒聊得來的訴求。其中不少問題如今已經得到解決,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組織心向著我們,我們也願意為社區多作貢獻!」
拓展「黨建朋友圈」
文章介紹說,基層治理,僅僅靠小區遠遠不夠。廈門的辦法是推行「小區吹哨、部門報到」互動機制,在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層面優化整合成員單位、共建單位、社會力量等資源,104家市直單位到所掛鈎社區報到,推動黨政力量資源下沉入小區。
位於廈門島最北端的嘉福社區,是個典型的村改居社區,因舊城改造積累了大量矛盾。嘉福社區引入轄區內的28家單位成立大黨建聯盟,定期商討解決社區問題。在共建單位支持下,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基層治理中,各類社會力量、社會組織的優勢和作用明顯。在基層社區,只有黨的組織才有能力凝聚各方力量,有效提升治理水平。」陳瀋陽說。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