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男孩諾諾上幼兒園中班,他可是全幼兒園裡典型會玩的孩子。室外活動時,諾諾就像一隻脫韁的野馬,要麼活蹦亂跳、東摸摸西碰碰。要麼就是上躥下跳,一刻也停不下來。
如果老師管教他了,諾諾也很少會輕易順從,有時甚至還會做出撅嘴或是扭動身子等表示反抗的動作。
在幼兒園上課時,諾諾表現出了極有天賦的一面。老師讓孩子們在一起畫畫時,諾諾無論畫什麼,都能突發奇想,畫出很多新穎的圖畫,連老師們看了都讚嘆不已。
可是,諾諾這種既淘氣又聰明的表現,也著實讓同事捉摸不透,應該是鼓勵孩子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好呢?還是教導他踏踏實實地學本領好呢?
其實,玩是孩子的天性,會玩的孩子智商表現上更富有創造力,情緒管理更具社交魅力,心理上也常常會感到開心滿足。所以,我們還認為玩對孩子不重要嗎?
父母不僅要重視孩子的「智商」、「情商」,還要重視「玩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玩物喪志」,我們總擔心孩子玩耍會破壞學習的積極性,會讓孩子不思進取,但殊不知兒童就是通過玩耍、遊戲的方式來學會如何學習、結交朋友以及體驗生活的。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該實驗以一批遺傳素質一樣的白鼠為對象,結果發現: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就像上面同事家諾諾,就是鮮明的典型,在畫畫遊戲時,他往往能突發奇想,畫出童真又不失新穎的圖畫,讓人讚嘆不已。
記得閨蜜家孩子皮皮很喜歡喜羊羊的動畫片,因為喜歡喜羊羊這一動畫角色,皮皮都會俏皮地有意模仿,惟妙惟肖的樣子總是讓人忍俊不禁。而且閨蜜帶皮皮出去玩的時候,皮皮都能輕易地和小朋友打成一片。
所以,貪玩的孩子往往想像力豐富,而且他們更善於與人交往。
科學實踐證明,2~6歲的孩子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的至少大30%。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要完成數十種與大腦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而且孩子在玩耍中能接受更多的環境刺激,這對促進大腦的發育,啟迪智慧都是極為有益的。
正如冰心所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
不僅如此,通過玩耍還能增強孩子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像創造力,並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
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不僅要重視「智商」、「情商」,還要重視「玩商」,也就是要重視孩子對玩耍的參與及收穫。
孩子的玩耍要經歷3個階段
瑞士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玩耍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練習性玩耍
這一階段的玩耍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2年內,這一階段的孩子會重複再現各種動作。
記得女兒2歲時,給她買了一個挖掘機玩具,她有一段時間會一遍遍地拖著這個挖掘機來回走,而且有時還會把挖掘機裡面裝上她的玩具,來來回回的運送玩具,有時玩積木時,把壘高的積木一次次的推倒重來。
對於孩子來說,任何一種活動、任何一個玩具,只要他們在不厭其煩地重複進行、反覆擺弄,就意味著他們對此仍然有挑戰的欲望。
第二階段:象徵性玩耍
這一階段出現在幼兒時期,所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徵。此時的孩子會裝扮成想像中的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商店購物等。
在女兒三歲時,給她買過一套醫生的玩具套裝,有時她會扮演醫生,讓我躺在沙發上,她先拿出聽診器先給我聽下心臟,量下體溫,再給打針,還要餵我吃藥。有時也會互換角色,她來當病人,我來當醫生,為她診治。
在這一階段玩耍是孩子想像力發展、社會性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三階段:規則性玩耍
這一階段出現在孩子四五歲時,意味著規則意識的萌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會選擇玩伴,變換玩的方式,他們不再局限於固有的遊戲,反而更喜歡不斷拓展遊戲空間,創造新的遊戲。
女兒上了幼兒園以後,每次放學,她會叫上經常一起玩的幾個同學,在籃球場的空地上,玩各種遊戲,其中她們最喜歡的是「揪尾巴」的遊戲,每個人將一根繩子當尾巴塞在褲腰上,保護好自己的尾巴,不被別人揪到,每次這個遊戲她們都玩的不亦樂乎,因為需要大量的跑動,晚飯女兒的胃口也會大開。
我們要正確對待調皮好動的孩子,不能因嚴加管束而泯滅了孩子的天性。
如何才能讓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長大後智力要比玩的少的孩子高出許多,尤其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更優秀。
一個「玩」字裡的講究真不少,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呢?
1、創設環境,鼓勵孩子「想玩」
我們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愉快的遊戲環境。
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直接接觸的環境,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
為孩子創設一個「玩」的人際環境,比如,採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記得小時候女兒最喜歡去的就是遊樂場,就喜歡裡面的滑梯,還有挖沙坑,我們會一起比賽滑滑梯,看誰滑的快,還會陪女兒一起玩裡面的攀爬工具,鍛鍊她的膽量和意志力,每次去遊樂場各種遊樂項目玩下來,聽到最多的就是女兒開心歡樂的笑聲。
2、 激發孩子「愛玩」
孩子「愛玩」要建立在「想玩」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最想玩的是什麼,然後從中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遊戲。
同時,還要注意創設條件,提供刺激,讓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玩起來。
我們千萬不要代替孩子解決遊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探究,這樣孩子才會玩得更痛快、更持久。
女兒從小爬的很多,所以她的平衡感不錯,平時去公園她最喜歡的就是踩在花壇邊上走,喜歡挑戰自己的平衡感。
有一次專門給女兒買了一個跳跳球,因為這個跳跳球需要掌握好平衡才能踩在上面跳起來,開始女兒一踩上去就摔倒,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自己尋找到了方法,先扶著沙發,慢慢的在跳跳球上站穩,再往前跳,在這個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女兒慢慢的找到了掌握平衡的方法,在跳躍了幾次以後,高興的演示給我看,並且跟我說了她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學會了這個跳跳球,看到女兒滿臉高興的樣子,給她了一個大大的贊。
3、珍惜孩子「會玩」的探索精神
探索是遊戲的前奏,孩子愛玩,是因為玩與探索密切相關。
如果孩子能夠將他搜索到的東西糅進遊戲中時,就是「會玩」了。所以,我們必須融會貫通地看待「玩」,了解孩子遊戲的需要及其所處階段,關注伴隨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契機,引導孩子在「會玩」中學習,在「會玩」中探索,在「會玩」中開出思維的花朵。
女兒四歲時,我給她買過一個玩具,我給女兒演示了一遍怎麼玩。但是我發現,女兒完全不按照我演示給她的方式來。
她會尋找玩具的底部有什麼,拆開放電池的蓋子,摸摸稜角。她對玩具的材質、顏色、形狀、功能等等都非常感興趣,在探索完這個玩具後,才按照我演示的去玩這個玩具。
另外,當孩子全神貫注地玩耍時,我們不要打攪他,也不要離開他,而是坐在旁邊陪伴他,分享他的發現和創新的快樂就可以了。
涵妮媽媽寄語:
我們應該讓孩子真正地成為孩子——這不僅是因為要讓他們享受童年的快樂,還因為不滿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殺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