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課程中,我們將以專題的形式,基於拉片法,從電影語言出發,在日本、中國、義大利、美國四個國家中選擇一部電影進行研究與探討。這些電影,或折射了影史上某個重要時期的美學思潮,或蘊含著電影美學的關鍵性問題,或其是某一流派、時期的代表作、或其具有深厚的電影文化價值。四次課程的學習即四次電影讀解訓練,它一方面將提高我們對電影語言和電影文化問題與現象的敏銳度,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通過影片,了解到電影背後的美學、歷史與理論問題,啟發大家對電影藝術的深入思考,加深對電影藝術的進一步理解。
- 對課程中涉及的電影美學問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
- 提高讀解電影的能力與影評能力。
趙海威,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Film Studies)專業,曾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First青年電影展等電影節展幕後相關工作於對談、採訪、主持工作。研究方向為日本電影、中國電影、電影美學、電影敘事學。
12月13日 周五 19:30 - 21:30
第一講 小津安二郎與電影的時間與空間——以《秋刀魚之味》為例
吉爾·德勒茲關注到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的現代影像特質——一種「非理性剪輯」。在其電影分類學著作《時間-影像》中,德勒茲從小津安二郎的幾步重要作品出發,對電影的時間和空間的哲學性質做了詳細的論述。電影是時空藝術,理解電影,首先要理解時間和空間。但電影的時間和空間的特質到底是什麼?電影如何以其獨特的美學方式,建構起屬於自己美學話語內的時空體?在這一講中,我們將回到小津安二郎和吉爾德勒茲的電影文本。通過對《秋刀魚之味》的拉片,並結合小津安二郎十餘部電影文本,我們將梳理小津安二郎思考時空的方式,並由小津安二郎的創作透視電影時空美學的普遍性特徵。12月14日 周六 19:00 - 21:00
第二講 中國電影的民族性美學特質——以《小城之春》為例
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的電影被稱之為中國的「戰後新電影」。此時,世界範圍內的電影創作都呈現出某種相同的美學特質和美學傾向,但中國在各方面都體現出極為明顯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的表現在哪裡?中國電影是否具備獨特的美學特質?中國電影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的特殊性之緣由在哪裡?戰後新電影,對我國當下的電影創作的啟示在什麼地方?我們將以戰後新電影的高峰《小城之春》為例,結合戰後新電影近二十部經典文本,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從中透視中國電影的民族性美學,並由此出發淺談中國電影的美學觀。12月20日 周五 19:30 - 19:30
第三講 後期新現實主義:《紅色沙漠》中的遊牧美學與精神真實
在前四講電影美學課中,我們初步了解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並就前期新浪潮電影的真實觀念做了簡要探討。在這一講中,我們將目光放在後期新現實主義電影文本——《紅色沙漠》中,從安東尼奧尼的創作深入透視後期新現實主義的遊牧美學與精神真實,並由此出發,加深對整個新現實主義與隨後的法國新浪潮的電影美學主張的理解。12月21日 周六 19:00 - 21:00
第四講 《小丑》與美國電影的「癲狂」傳統
《小丑》熱潮將衰頹的新好萊塢創作重新帶回我們的視野,而《小丑》的「癲狂」美學特質作為美國電影的一種敘事與美學傳統,廣泛存在於諸多美國電影文本中。最後一講,我們將通過對《小丑》的細緻分析,追溯古典好萊塢與新好萊塢的發展歷程與美學體系,並著重探討好萊塢的「癲狂美學」,對美國電影中的「癲狂」現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進一步分析「癲狂電影」背後的美國文化問題,幫助大家初步樹立起「電影現象即文化現象」的意識。課程費用:380元(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報名表,繳費成功後,課程負責人會添加您的微信,並將您加進課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