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我今天看到我朋友穿了一條超好看的粉粉的裙子,看起來好漂亮啊,我也好想要啊。我朋友都有了,你給我買好不好?"回家的路上,孩子跟我提出她想要買一條和她朋友一樣的裙子。突然發現孩子的"嫉妒心"慢慢的變強了。比如說:前幾天,她們班級考試,她考了第三名,她回家說,她下次要考第一名,超過所有的人……
嫉妒心理,人皆有之。因此,孩子擁有"嫉妒心"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寶寶最早在三個月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吃醋"的行為;在兩歲左右則會逐漸表現出嫉妒、害羞、驕傲等較為複雜的心理。
其中有一個比較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不能夠容忍身邊親近的大人疼愛別的孩子,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但是,"嫉妒"一詞在絕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就是一個貶義詞,因此很多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擁有"嫉妒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允許孩子有這種"嫉妒"的心理,對於"嫉妒"這一詞存在很大的"誤解"。
家長對於"嫉妒心"的那些誤解
對"嫉妒"一詞本身的誤解從小我們同樣被家長教育:做人不能去嫉妒別人,嫉妒他人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好。好像嫉妒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東西。事實並非如此,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人的"嫉妒"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具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
嫉妒"一詞在絕大多數的家長眼裡認為孩子有"嫉妒心"就會不上別人的優勢,總是把別人的成功歸功於外界的因素,進而產生了一種怨恨、排斥的敵對的消極心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的不利的一種心理。
對"嫉妒"的類型不了解《心理學大詞典》對"嫉妒"的解釋是這樣的:嫉妒指的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發現自己的才能、名譽、地位或者是其他的方面不如別人進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
所以說:嫉妒也是存在可取的部分。
並且早就在2015年的時候,心理學家vandeVen提出了有關於"嫉妒"類型理論,並且講"嫉妒"分為:"善意嫉妒"和"惡意嫉妒",簡單的來說:"嫉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家長能夠正向引導孩子的話,能夠使其成為激勵孩子的"利器"。"善意嫉妒"它能夠增加人們為了達到所"嫉妒"的目標而並不會產生"惡意嫉妒"的敵意,因此的善意的嫉妒,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善意嫉妒"對孩子有大益處
"善意嫉妒"能夠讓孩子突破認知局限、突破自己經過深入的研究,心理學已經通過研究發現:"嫉妒心"有的時候對於自我成長的進步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能夠幫助人突破自我認知的局限,並且通過不斷的努力進而突破自己。
心理學家們同時還認為,"善意嫉妒"的人,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嫉妒羨慕他人的同時也明白自己做哪個方面的能力是比較的欠缺有待提高的,而不是將別人的一切順利都以他人是處於好的外界環境的因素這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
在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後,他們會將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己能力不足的方面,努力達到與嫉妒對象同一水平甚至超越他的水平。
當孩子們對別人的成功是投以"善意嫉妒"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認清自我能力進行查漏補缺,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開拓自己的視野,突破原有的認知以及突破自己。
"善意嫉妒"能夠讓孩子提升自我競爭意識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性的社會,要通過不斷的挑戰、競爭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如果孩子對於各種成功的人或者是事物存在著"善意嫉妒"的話,"善意嫉妒"可以幫助孩子懂得需要通過自己更加的努力奮鬥才能夠取得一樣的成就,進而讓孩子提高他的的競爭意識,並且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及發展。
其實孩子在步入校園的時候就開始需要面臨比較多的競爭以及挑戰。
比如說:在學校的時候,如果班上的某一個同學因為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而被老師表揚或者是得到老師的一些獎品的時候,那麼孩子的心裏面肯定或多或少都會對這個同學產生"嫉妒",如果孩子以一種"善意嫉妒"看待這件事情的話,他就會從自己的身上找錯誤,分析自己考試出錯的原因,從而暗暗定下目標:在下一次考試中超過這位同學。
擁有"善意嫉妒"的孩子也能夠讓孩子更加愉快地成長,反之如果孩子擁有"惡意嫉妒"那麼就會陷入僵局,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就比如說:孩子以"惡意嫉妒"來看到同學得到老師誇獎或者是獎品這件事情的話,那麼孩子有可能會對老師說:這個同學是因為作弊才得高分又或者是會做出一些傷害這個同學的舉動。
根據心理學家vandeVen提出的有關於"嫉妒"類型理論,人往往都是具有"善意嫉妒"和"惡意嫉妒","善意嫉妒"會讓孩子變得優秀而"惡意嫉妒"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
也同時做啟示家長:不要對孩子具有"嫉妒"心理有太深地牴觸,要會辨別孩子是"善於嫉妒"還是"惡意嫉妒",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要學會將孩子的"惡意嫉妒"轉化為"善意嫉妒",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這也是最佳的做法。
家長引導孩子"惡意嫉妒"轉化"善意嫉妒"應該這樣做
在恰當的時候給孩子適當的誇讚每一個人都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誇讚以及肯定自己的能力,進而增強對自我的認識和信心。同樣的道理:孩子會更加需要來自家長的鼓勵、誇讚以及肯定,通過家長的肯定獲取勇氣並且邁出無數個第一步。
尼採曾經在《道德的系譜》中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無可避免和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並不明白自己,我們也搞不清楚自己......"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認識他們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誇讚,當孩子做了第一次的嘗試或者是在某一件事情上取得了一點小進步的時候,家長需要注意一點切忌只說:"寶寶,你真棒",在誇孩子的時候要做到誇具體而不誇大概。
當孩子發現自己與別人存在一些差距的時候,父母也要學會誇讚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鼓勵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只有通過父母不斷的給孩子潛移默化的鼓勵,才能讓孩子心裏面的"自信之花"越來越茂盛,才能將對別人的"惡意嫉妒"轉化為"善意嫉妒"。
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想法一些孩子可能天生不太表達自己,往往把什麼想法都埋在自己的心裏面,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在心理上面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把她的想法以及看法都用語言表達出來。
卡耐基曾經說過:"做一個好的聽眾,就是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父母就是要當孩子最忠實的聽眾,此外,不僅僅是要學會傾聽,還要鼓勵孩子更多的去表達她內心的想法。
家長們要切記一點:不要拿孩子跟那些你眼中所謂"好孩子"進行比較,其實每一個孩子他都有自己的長處優勢,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內心通常是敏感脆弱的,如果長期處於比較中成長很容易產生"惡意嫉妒"。
家長應該和孩子敞開心扉地交流,做到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嫉妒心"並非都是不可取的,利用好嫉妒的雙刃劍,激勵孩子不斷去成長,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要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不要因為嫉妒他人而失去自我。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