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區別~就像蘋果與橘子一樣© 文 /Robert P. Murphy| 譯:禪心雲起人們經常問我,「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有啥不同?你們不都是反對大政府凱恩斯主義的自由市場人士嗎?」在本文中,我將簡要概述一些主要的區別。誠然奧派在許多政策問題上與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意見一致,但他們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方法卻截然不同。偶爾有必要解釋一下這些差異,即使只是為了反駁一種常見的抱怨,即奧派經濟學只是一種為自由至上主義的政策結論辯護的宗教。在開始討論之前,讓我先強調幾點免責聲明:我並不代表所有奧派經濟學家,在本文中,我討論的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穆瑞·羅斯巴德傳統的現代奧派追隨者。(特別是在方法論上,羅斯巴德主義陣營的奧派和那些更多地從弗裡德裡希·哈耶克和伊斯雷爾·科茲納那裡尋求靈感的學派有所不同。)還有必要指出,也並非所有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都想法一致。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下面的概括能具有代表性。在專業經濟學家當中,奧派經濟學家是一群怪人,因為他們首先關注的是方法論問題。事實上,米塞斯巨著《人的行動》(Human Action)用了整個第二章來論述「人的行動科學的認識論問題」。最新一版《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沒有類似討論。儘管 20 世紀和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經濟學家持強烈反對的看法,米塞斯堅持認為,經濟理論本身是一門先驗學科。他的意思是,經濟學家不應該去模仿物理學家的方法,提出假設然後付諸於實證檢驗。相反,米塞斯認為,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可以從「人之行動」這一公理,即一種認為其他有意識的人利用其理性來實現主觀目的之洞見或觀點,經邏輯推導而來。作為對比,芝加哥學派關於方法論的開創性文章是米爾頓·弗裡德曼 1953 年發表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弗裡德曼非但沒有推導出必然正確的經濟原理或定律(如米塞斯所言),還進一步主張用錯誤的假設來發展模型,而這些假設並不是對一種良好理論的妨礙:「對於某一理論的『假設』所要提出的相關問題,不在於它們從描述上是否『現實』,因為它們從來都不現實,而在於這些『假設』對於我們眼前的目標來說,是否是一個足夠好的近似物。而且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通過觀察該理論是否起作用,這意味著它能否得出足夠精確的預測。」雖然弗裡德曼的分析聽起來頭頭是道,好像是「科學性」的縮影,米塞斯認為這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只是一道誘人的陷阱。為了快速說明觀點的差異,讓我從本人的教學經驗中舉一個例子。這是一堂微觀經濟學原理課,我們使用的是格沃特尼(Gwartney)、斯特魯普(Stroup)等人編寫的(優秀)教科書。在第一章中,他們列出了一些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指導方針或原則。我記得是諸如「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和「總是存在權衡」之類的項目。這些都毫無爭議,每一個經濟學家都會同意,以上對於讓本科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是很重要的。然而,一個指導原則十分惹眼地宣布:「要成為科學,一個經濟理論就必須做出可檢驗的預測。」我向全班人解釋說,儘管這在職業經濟學家中是普遍觀點,但我並不認同。我解釋說,我們整個學期從格沃特尼等人的教科書中學到的所有東西,都不會產生可檢驗的預測。相反,我只是簡單地教給了他們一個框架,他們可以用這個框架來解釋世界。學生們將不得不決定這個框架是否有用,但最終他們的決定不會歸結為「這些供求工具做出了良好的預測嗎?」在我結束講授時,一名學生發表了一個出色見解,也就是在其他這些指導原則當中,沒有一個是可檢驗的預測。他是對的!例如,如何檢測「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我可以對一個人說:「如果你切掉你的大拇趾,我就給你 20 美元。」不管發生什麼,我的主張都是安全可靠的。如果這個人沒有切掉他的大拇趾,那只能說明我沒有給他足夠大的激勵。這不純粹是哲學上的譁眾取寵。米塞斯強調,健全經濟思想的重要遺產,不是關於對經濟變量行為進行實證檢驗之主張的集合。確切說,經濟理論首先是用於解釋「數據」的內在一致的框架。誠然,經濟學的某些應用涉及歷史證據——例如調查美聯儲是否在房地產泡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這與主流經濟學家為建立數學模型所作的典型辯護相去甚遠。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另一個主要分歧在於他們對景氣的解釋和對蕭條的政策處方。本文讀者可能熟悉奧派觀點,因此我將不再贅述。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顯然有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他們贊同「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假說,在其最強形式下,連存在房地產泡沫這樣的事物都加以否認。鑑於他們對理性行動者和市場迅速出清的假設,考慮到他們缺乏關於經濟資本結構的湛深理論,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們被迫將衰退解釋為突然的「衝擊」所導致的「均衡」結果。從歷史角度看,他們沒有考慮過低於市場水平的利率所造成的扭曲(這當然是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的關鍵因素)。然而,芝加哥學派最近有越來越多學者批評美聯儲,指出了本·伯南克零利率政策的危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在貨幣政策領域存在的分歧最大,而這一議題恰是弗裡德曼專門研究的領域。弗裡德曼(及其合著者安娜•施瓦茨)批評美聯儲的原因是:上世紀 30 年代初,美聯儲沒有印足夠多的新錢,以制止銀行擠兌引發的衰退。在我們這個時代,一些受過芝加哥學派訓練的經濟學家——他們理所當然地指出弗裡德曼本人是對的——將 2008 年秋季的危機歸咎於伯南克的「緊縮貨幣」政策。羅斯巴德傳統的現代奧派學者自然嫌惡這些觀點,並認為應該採取的措施是廢除中央銀行。最後,來到被稱為「法與經濟學」的領域,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大多數現代成員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無論是立基於自然法還是對普通法的傳承,奧地利學派都傾向於認為人們客觀地擁有財產權(句號),一旦我們明確了這些權利,經濟分析就可以開始了。相比之下,一些可以被稱之為「芝加哥方法」更極端的應用會表示,產權本身的分配應該依據經濟效率來決定。(對此,在瓦特·布拉克巧妙的「歸謬反駁」(reductio ad dum)中,法官通過詢問雙方願意出多少錢來判斷一名男子是否扒竊了一名女子的錢包。)這是一個特別微妙的領域,我無法在這篇短文中充分總結。可以這樣說,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一樣,都能欣賞羅納德·科斯那篇著名文章中所包含的驚人洞見,欣賞他對於庇古類型的標準市場批判發起的挑戰。然而,芝加哥學派傳統對科斯的研究結論,讓許多(也許是大多數)現代奧派學者感到深惡痛絕。在諸如最低工資、關稅或政府刺激支出等典型問題上,可以相對保險地將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都納入「自由市場」類型。然而,在許多其他領域,特別是純經濟學理論的問題上,這兩個學派是分道揚鑣的。作為一名以奧派經濟學家自居的人,我鼓勵那些只知道弗裡德曼的自由市場愛好者將米塞斯和羅斯巴德加入他們的閱讀清單。
【一課經濟學】一年精讀四本經典。知識點一點點的過,一點點的學。從哲學基礎、方法論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規律,從個體的行動再到宏觀層面的經濟周期,奧派經濟學的體系是龐大而又不失精緻的。從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識之旅上風雨兼程、跋涉探險,你我繼續前行。
學習一課經濟學❶1-4 季課程
單課、❷思維導圖、❸名師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