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一扇紗窗動輒近200元,修電器還需交50元的上門費,修改褲腳要花費50元……近來,有許多人發現,城市中的小維修往往會遭遇高收費,東西壞了到底修不修,找誰來修也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越來越多的維修師傅開始入駐網際網路平臺擴大生意,但平臺提取利潤、物價上漲,以及從業人數的減少都使得收費在不斷提高。
從報導可知,維修師傅的經營成本逐年上升,租房、入駐網際網路平臺,需要支付越來越高的費用,這些都要攤入到成本裡,維修費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諸如「換紗窗、紗門,清洗油煙機、修電器……」等日常維修活,並非普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誰都可以幹,誰都能做好。這些維修工作雖然屬於體力活,可是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甚至需要專業設備操作,不經過長期的培訓、學習、實踐,很難做好。
在市場環境下,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化,很多領域都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勞動者的技能也大多局限在一個狹小範圍,對本專業非常熟悉,對其它領域相對陌生,甚至毫不了解。一些有技術門檻的體力勞動,諸如維修、吊車、刷漆、木工等,都需要專業的技術培訓,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鍛鍊,才能成為一個熟練工。普通人沒有這方面的技能,在遇到類似工作時,就需要從市場上尋找相關技師,支付市場勞動價格,換取相應的服務。
其實,不少國家也面臨著維修費用高的問題,有些電器的維修費用,甚至比買一臺新的還貴。這看似不合理,實則反映出體力勞動的社會價值,其與腦力勞動的差距越來越小,收入曲線波動逐漸被熨平,這也是社會分工體系下的正常規律。
因此,市民不必對小維修高收費太過驚詫,應理性看待體力勞動的社會價值。當然了,維修行業的亂象目前也很多,監管部門最需要關切的,倒是維修行業的透明度,應採取公開報價、透明消費,禁止虛報故障、亂漲價、以假充真等違規行為,同時需要制定維修行業標準,對違規行為依規處罰,從而讓維修行業的收費更加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