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一個詩歌的盛世。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無疑是唐代詩人中最另類的,他的詩歌,自帶仙氣,被稱為「詩仙」。李白的一生,也十分熱衷於求仙問道,他渴望超脫世俗,過仙人一般的生活。
李白青少年時期,曾在四川戴天山中讀書,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雅,是修道的好地方。有一天,李白上山尋訪一位道士不遇,有些失望的李白,卻領略到了沿途的絕世美景,回家後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唐)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仰慕戴天山的一位道士已久,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李白早早地背起行囊上山求訪。
山路上,溪水叮咚作響,路邊的茅屋不時傳來幾聲狗叫,讓山林顯得更加幽靜。路邊的桃花盛開了,嬌豔欲滴,還沾著飽滿的露珠。
瞧,林間還有幾隻鹿在跳躍嬉戲,它們真可愛!李白一路行走,一路欣賞美景,不知不覺已到中午,可是,也沒有聽到寺廟的鐘聲。
他停下腳步,只見青色的霧靄籠罩著一片竹林,幾縷山泉從青翠的山峰上奔流直下。
道士到底去哪裡了呢?李白問了路人,卻無人知曉。他略有些失望,只好倚靠在寺廟旁邊的松樹上靜賞風景。
這首詩是李白18歲時的作品,李白像一位導遊,帶領我們上山訪道,欣賞了沿途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首聯,詩人首先通過聽覺,讓我們聆聽了一首淙淙溪水犬吠交織的交響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所以,溪水聲與犬吠聲,使得山林顯得更加清幽。
接著,詩人通過視覺,描繪了一幅桃花含露的唯美畫作。嬌豔欲滴的桃花,沾著晶瑩的晨露,讓人心曠神怡。
頷聯,詩人的鏡頭對準了林中的鹿,鹿是十分可愛的動物,因為怕人,它們隱藏在山林中,若隱若現。
鹿,在古代中國又是一種瑞獸,是仙人們的坐騎,有一種神秘唯美的仙氣。正午時分,李白來到寺廟前,卻沒有聽到鐘聲,走近一看,山門緊閉,使得這位道士也顯得十分神秘。
難道道士乘著林中鹿,騰雲駕霧,仙遊遠方了?不禁惹人遐想。
頸聯,李白沒有遇見道士,但是,眼前卻出現了賞心悅目的美景。詩人用一個「青」字概括了美景:青翠的竹林,青青的山峰,甚至連霧靄也是青色的,在一片青色中,山泉飛流直下,這怡人之景讓人陶醉。
尾聯,李白詢問路人道士的去向,大家卻都搖頭。李白只好再三倚靠在松樹上,悵然若失。儘管他有些失望,但是這沿途的美景,可以說不虛此行了。
實際上,從尾聯我們也可看出,李白青年時期就十分執著於求仙問道,這也使得他的詩歌中有著濃厚的道家仙氣。也許,正是鍾靈毓秀的巴山蜀水,哺育了李白飄逸超脫的仙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