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剪輯師我們最擔憂的有兩點,第一活源,第二技術,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首先,有了活源,沒有過硬的技術支持,剪輯師的發展道路會越走越窄,以至於丟掉客戶;但如果做好技術,活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來,那麼,這個過程你是否願意等?所以你問我,剪輯師的路該怎樣走,我想說,我們該往寬了往遠了走。而能讓我們的路越來越廣的,就是不斷強大和充實自己。
工作了幾年之後,我逐漸發現很多的剪輯師習慣了固有的特定的剪輯方式,尤其是在影視公司打工的剪輯師,技術上只負責單一的任務。比如說長時間負責粗剪這塊,久而久之便把自己變成剪輯的工具,只會掐著腳本做死任務。突然間領導讓你剪輯其他類型的任務,就開始變得手忙腳亂,到處找素材找資料現學習等等。而亡羊補牢出來的成品往往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如今,一些公司傾向於去市場上尋找外包團隊製作成片,本想著省心省事,但往往在就客戶需求與剪輯師個人的想法上極其容易起爭執。
那麼問題來了,是客戶的要求太高過於無理,還是自身的水平達不到不夠細心呢?暫且不論影片的性價比如何,對於剪輯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視野。這類客戶往往提出的要求都是「感覺」,這裡感覺不對,那裡感覺不對,遇到不懂技術的客戶就更難溝通了。但有問題,就有辦法解決。在解決這種問題上,無論你是自有團隊還是公司裡的一名職員,都要學會「取巧」,更要學會如何剪輯出客戶想要的「感覺」。
幹活之前要有工具,剪輯師的工具就是剪輯軟體。有人問我,作為剪輯師該學習什麼軟體?市面上兩款主流剪輯軟體 Pr 和 Final ,我建議你直接學習Final ,至於為什麼,我有單獨的一節課來講對比,哪一個更能讓你有未來,哪一個更能讓你的想法通過軟體變成現實,答案很簡單,就是 Final Cut ProX。
由我講解的Final Cut Pro X入門與精通已經在影視工業網上線了,初學者可以研究一下這門課程,讓你用最簡短的時間了解你的工具,課程通俗易懂,是初學者和掌握一些剪輯功底學員的福音,成為職業剪輯師的第一步,就要從軟體入手。
(掃碼看課程詳情)
我們常見的影片類型有很多,哪一種是你天天都在做的?哪一種是你最擅長的?哪一種是你最想剪輯的?(留言告訴我,鵬鵬老師擇機贈送特效插件與優質音效包一份)
那麼如何剪好一部影片?
1、具備清晰的剪輯思路
知道我們要剪輯的類型,接下來你的腦海中就要有明確的剪輯思路了。任何形式的影片,都具備「金字塔」式的框架,你要開始思考,它是一部什麼類型的影片?客戶要求的影片時長是多少?影片中哪個部分是客戶明確指出的重點內容?影片的風格有沒有指定?如果沒有,那麼你打算用什麼風格來剪輯?需要背景音樂嗎?如果需要,使用什麼類型的背景音樂呢?有沒有參考的樣片或者相關的圖片截圖等等···問清楚這些,查閱一下你所有的素材,開工之前問問自己,這些工作你是否做到位了?如果是,那麼咱們就開工吧!
準備剪輯時你會發現,眼前的素材眼花繚亂。理素材是重中之重,只有整理好了素材才能提升效率。各類影片不同,如何整理素材相信你們有各自的方法。總之要化繁為簡,分清段落、分清主次,在剪輯的時候,尤其對於瓶頸期的剪輯師來講,往往因為抓不到重點,粗剪過後發現整體太拖沓、節奏不對,這一點就猶如我之前講到的,由於客戶提到影片感覺不對,導致所有片段重新剪輯。對於大多數剪輯師來說,儘管熬夜剪片已成為家常便飯,但事實上,最可怕的是失去剪輯的想法、思路和構架,把自己變成一臺無腦的剪輯機器。那麼一位好的剪輯師究竟是如何銜接鏡頭的呢?怎樣抓住影片的節奏,讓人看過你的影片意猶未盡呢?
2、懂得剪輯的規律與技巧
重點一:你的影片中,景別要有區分,避免相似景別的鏡頭相連接,建議跨區域的景別做連接。如下圖所示,6 個主要景別的素材,在你的影片中,有沒有這樣的失誤,如果有,馬上更換其他景別素材,讓你的影片像音符的波浪一樣,有起有伏,從視覺觀念上來講,你的影片變得不再單調。
景別的區分沒有絕對,不少影片中也會出現兩個特寫相連、兩個近景相連…但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大跨越的景別做銜接,是目前電影中常見的手法,也是我們觀影習慣比較舒服的一種方式。比如說特寫直接給到大遠景,採用的是直切的方式,這樣的銜接讓人感覺十分痛快。
3、通過「攝影技法」連接鏡頭
什麼叫做攝影技法?它可以理解成為拍攝中藉助的不同輔助器材而表現出的畫面語言 ,比如說固定鏡頭(三腳架)、手持鏡頭或者移動鏡頭(斯坦尼康)包括航拍等。當我們遵循景別區分的方法做剪輯的同時,也應該參照通過相同手法拍攝的素材做相連。比如固定銜接固定、手持的片段銜接手持,以此類推。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都知道要根據故事線來剪輯視頻,但大家卻忽視了更重要的一條線,那就是「情緒線」。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存在著這兩條線,只不過故事線是明線,而情緒線是暗線,是隱性的。那麼什麼叫做隱性的情緒線呢?
所謂情緒,簡單的理解就是演員的表演給觀眾帶來的感受。演員通過表演或緊張、或高興,都能感染到我們。而這裡提到的感染就是一門大學問了,其包含了眾多因素在內,下面就簡單的闡述一下,如何抓住影片的情緒線來做剪輯。
要點一:通過第三人物來傳達情緒
影片中,往往一個人在說著重要的講話時,初級剪輯師往往把鏡頭死死的掐住,給到講話的人物,而通過多部優秀的電影作品u,剪輯師往往延續著對話,可是鏡頭卻早早的切給了聆聽者。
最近新出的一部美劇《騎士隕落》,由道格拉斯·麥金農導演,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剪輯。
在發起戰爭之前鼓舞戰士的對話中,全篇只給了講話者一個鏡頭,其餘都指向了聆聽者。這樣做,既解決了影片單調的視覺疲勞,也通過第三人稱的狀態體會到那種戰爭前緊張的氛圍。說的再簡單一些,我之前課程講到的 「J」與「L」的剪輯手法,聲音在前,畫面在後體現,整體看下來節奏緊湊。反之,講話者單一很長的講話,本身就視覺疲勞,之後再給到聆聽者的狀態,整段內容偏長,拉低了整個影片的節奏。
要點二:逐漸推進的方法剪輯
別人觀影看劇情、看主演,剪輯師看電影看的是技術、看的是精彩,而有心的人看劇是要把它暫停下來做分析,我們為什麼要分析這部作品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導演就明白了,他叫道格拉斯·麥金農,你可以不認識他,但他的作品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了解,我們熟知的《神探夏洛克》《全能偵探社》《重任在肩》等等,在諸多優秀作品當中分析剪輯手法,我從中悟出來一個剪輯方法,那就是推進式的,我為大家截圖來說明一下。
在影片的人物對話中,首先我們看到的中景,表達一下人物所處的環境和空間邏輯,之後的鏡頭就變得逐漸推進,而劇情呢,也越來越變得緊張,也就是說
推進鏡頭不僅是一種剪輯方法,更是能使劇情上升的一種方式。
圖 1 和圖 3 是一個人物,由中景切到了近景,圖 2 圖 4 和圖 5 一組人物,由近景、特寫到大特寫,兩方的對話逐漸推進,把劇情也拉到了一個高度,不僅是這部作品,有心的剪輯師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作品,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那麼接下來,你還擔心你的素材中特寫放在哪?近景放在哪嗎?相同的一組鏡中,可以遵循逐漸推進的方式來剪輯(如果拍到的話)如果沒有景別區分的素材給到後期,影片剪輯出的效果就要追溯到前期拍攝甚至導演身上。
在剪輯的時候,可能大家都知道一點,要精剪。可是素材那麼好,減掉不捨得,比如這是一個漂亮的航拍、一個長鏡頭的搖臂、一組順滑的滑道推進等等,往往剪輯師要用多個片段來表達一個事情,下面我想跟大家表達的是如何做好剪輯中的減法。
要點三:做減法不做加法
如圖所示,5 個片段表達一件事,我們是否能用 1、3、5 來表達?能用 1、5表達嗎?或者說是否可以用一個 5 就表達了呢?如果可以,我們只用一個 5 來表達。剪輯師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低估觀眾的審美和想像能力。電影之所以高於生活成為藝術,是因為它所表達的東西含括面不是亂七八糟的瑣碎,而是藉助畫面語言來講一個故事和表達某一種情感。如果片段 5 當中存在著畫面語言,那麼又何必通過前面四個片段重複說明呢?做減法的剪輯方式如果你不敢確定是否正確,那麼做加法一定不正確。
剪輯師其實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在這個故事中,有主角有配角,有大環境,有愛恨情仇,這些都通過畫面跟聲音講述給觀眾。就如同一部優秀的小說或名嘴的評書,你總能通過他們的講述聯想出畫面,進入另外一個世界。我想,如果你足夠認真的分析和學習,那麼早晚有一天,你也能夠用剪輯創造出一個世界。我們也能夠跟著你的節奏和想法走到你的世界裡去。那時的你,才是真正懂得遊刃有餘的二次創作一個作品,並且由衷地熱愛剪輯。
最近做了一個小課《剪輯師100問》,針對有一定基礎的影視後期愛好者研發的基礎教程,100個常見問題,解決你在剪輯中遇到的大麻煩,課程內容包括剪輯技巧、調色技巧、音頻的銜接、文字特效、遮罩摳像等多種技巧。從理論到舉例化繁為簡、講重點不拖沓。
對於剪輯的規律技巧與方式,包括影片的開場如何奠定基調、情緒與節奏的搭配剪輯、蒙太奇剪輯、如何調節與定義影調以及我多年摸索出來的剪輯公式和更多新穎的剪輯做法,我的最新課程《職業剪輯師成長課》在7月底上線,會詳細介紹給大家。藝術沒有絕對,只有無限可能。剪輯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但在它成為藝術之前,你必須得掌握它硬性的技巧,為你未完成的想像和創作打好地基。
有任何問題找學院君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