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中國考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爭議的焦點。不少人認為,中國學英語的方式比較奇怪,只注重發音、閱讀理解這些內容,卻忽視了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交流。
國內的英語課,大部分都在為考試服務。很多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能夠考出優秀的成績,卻連基本的英語溝通交流都不會。
不是英語專業的人,大部分都很難做到和外國人正常交流。於是有人就產生了疑問,學語言無法用於交流,那它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語言是一門工具,中國過分看重英語的分量
中國人聽印度人說英語時,總是喜歡嘲笑他們的口音,稱他們說的是「咖喱英語」。實際上,印度的英語普及率比中國要高得多。中國雖然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英語教育,但在普及成果上,卻不太理想。
中國學生為了學好英語,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背單詞、做英語練習題。不僅如此,到了大學還要參加四六級考試,考的都是筆試的運用。對大部分人來說,即使書面成績還過得去,也無法掩蓋大家不會說英語的事實。
許多人對英語科目早就提出了異議。尤其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大家對於是否需要創造普遍英語環境,已經開始有了懷疑。
近日,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一段演講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演講中他說到,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大量時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過分誇大了英語的分量。他認為,中國人過分看重英語,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許多孩子為了學好英語,花時間、耗費精力就未來提高書面成績。以前甚至還出現鄙視英語差的人情況,無法和老外正常交流,就證明這個人不行,這種片面的評價,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其實,中國英語教育發展到現在,早就偏離了語言的本質。
過分炒作英語重要性,卻是讓教育機構生根發芽
英語教育水平本身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像現在的孩子接受英語教育資源多,從小就會說比較流利的英語。相對來說,80、90代的人,英語基礎就比較差。
可是80、90 代的人中,不乏有學英語努力的人,他們依然英語水平不高,主要還是學英語的方式不對。
應試教育一直把英語作為主要考試科目,學生的主要精力也用在了做試題上,這些努力對於口語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幫助。並且由於大家過分炒作英語的重要性,導致不少孩子為了提高英語成績,會去教育機構培訓。
像俞敏洪創立的新東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壯大的。孩子去英語機構學習,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提高英語成績,只是不長期溝通交流,也無法真正掌握這門外語。
對家長來說,送孩子去英語培訓班,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上萬的培訓費,並每個家長都能很輕鬆的拿出手。
太過重視英語培訓,才讓各類教育機構不斷生根發育,看似大家都在努力學習英語,為英語傾盡全力,而中國整體英語教育發展到現在,也並沒有太大成效。英語純粹只是一門溝通交流的工具,是中國人把學英語看得太複雜,太重要。
農村城市英語成績兩極分化嚴重,讓教育變得更加不公平
英語作為考試的重點科目,一直是農村孩子的軟肋。英語基礎薄弱,很多農村學生無論在中考,還是高考中都不佔優勢。中國英語教育一般都是從初中開始,很多城市學生從小學階段已經開始學習英語知識。
而且城市孩子還會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他們的英語積累比農村孩子多得多。而英語在考試中的分值還特別高,單在這個科目上,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就會拉得特別大。總的來說,英語考試,讓教育變得更加不公平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普通人的工作崗位基本上不用具備太完備的英語知識。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找到自己的專業和天賦所在,就足以過好這一生。
只是目前來說,學好英語對學生還是比較重要。付出各種努力,仍然無法提高英語成績,也不需要過分在這門課上花時間。
只要相信自己,爭取把其他科目學習好,相信總的成績也不會差。總之就是,不要因為英語失去對自己的信任,英語是溝通交流的工具,僅僅是個工具而已。
【今日討論】對於英語考試你的看法是什麼,到底有沒有作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大家一起討論#12月跨年衝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