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大學科」,在高考中與語文、數學兩個學科有著同等分量。但最近幾年,「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聲音此起彼伏。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則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演講視頻,鄭強教授在該視頻中說:英語耗費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人家60年沒出過國人家就不能得諾貝爾獎了嗎?這20年時間裡,我們過分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我不是說外語不好,沒有外語就沒有我的今天,但是我看到中國無論是人才評價還是花費的時間看,如果我不指出這個問題,就是對不起你們!誰說的不會外語,外語不好就是文盲?今天我要給你揭曉:文盲說的!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聲望很高,這不僅因為他在學術上有極高造詣,更因為他心繫民族,他被網友譽為「中國敢說真話的教授」。只要提到他,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鄭強教授的這番言論,被很多人認為是「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科目」。筆者不清楚鄭教授是否表達了這個意思,不過這的確表明他強烈地質疑當下英語教育。
然而在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觀點很難統一,即便是浙大鄭強教授的觀點,也依然引起了不小爭議。有人直言:學習英語與民族自信毫無關係,硬把它們扯在一起,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
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部分國家程度很高的地區,許多年輕人都會兩門及以上的外語,他們不僅沒有不自信,反而變得更加自信。但那些地區是不是也如我們一樣,把英語納入到高考,且非常之重視,就不太清楚了。
中國學生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之高有目共睹,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很大,大量對英語毫無興趣的同學,為了高考不得不學習英語,他們學起來特別痛苦,他們渴望「把英語踢出高考」。
關於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網上還有個專門的互動投票,在4.6萬參與投票的網友中,有87%的人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13%的人表態反對。
為何許多人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筆者認為背後至少有四點原因
第一,英語學習時間太長,學習過程太辛苦
從小學開始算,到大學畢業,每個人都要花十幾年時間在英語學習上。有人做過簡單的估計:小學三年級到小學六年級,每天要花1小時學習英語;初中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平均每天要花1.5小時學習英語;高中三年平均每天要花2個小時學英語。就算不考慮大學四年花的時間,經歷過完整高中教育的人們,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了超過5000小時的時間。而部分語言學習能力不強的孩子,在英語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更多。
第二,對大多數人而言,英語的作用非常有限
雖然每個人都花了大量時間在英語學習上,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用不上英語,就算是那些英語成績很優秀的孩子,如果以後不從事與外事、翻譯等領域有關的工作,也很少用到英語。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把之前學得很精通的英語全部忘記。人們在英語學習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不一定能起到了作用,於是就有人覺得沒必要如此重視英語,提出「把英語踢出高考」。
第三,與高考掛鈎的英語學習,讓語言教育失去了意義,也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經濟壓力。
英語與高考掛鈎,導致英語教學非常關注考試技巧的訓練,很多人學英語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提升高考成績,他們經過十幾年的學習,還是不具備與外國人正常交流的能力,這樣的語言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一些其他學科成績優秀的同學,因為英語學科跛腿,錯失了讀名校的機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英語學科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他們的家長會花大價錢送他們到校外培訓機構輔導,或給他們請專門的課外英語老師,希望能幫助他們提升英語學科成績和高考成績,這就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經濟壓力。
第四,有人天生對英語教育反感
有些人高舉所謂「自強」大旗,打出「民族」口號,「逢外必反」,他們不僅認為應該把英語踢出高考,還認為應該禁止所有英語教育培訓機構。他們骨子裡對英語教育有天然牴觸。
可是,很多人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不影響英語是當下一門重要語言的事實。掌握了英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學習更多先進知識。而且現在處於全球化浪潮中,年輕人學習一門或兩三門外國語言,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我們不應把英語當成獲取高分的籌碼,也不能把英語水平當成是判斷學生是否優秀的主要依據之一,要讓語言教育回歸到自己的本質。
不管怎麼說,「把英語踢出高考」只是部分人的一廂情願,不具可行性,也不可能被相關部門接納。不過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以比較平緩的態度和方式,慢慢解決英語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