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精神上的「富養」:從小培養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2020-10-14 幸福社讀書會

今日話題:媽媽,我也想穿親子裝!

這裡是一個幼兒園媽媽的來信:

老師你好,我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孩子現在是幼兒園學生,我和孩子爸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階級,對小莉的愛是面面俱到,但也中規中矩。

這次幼兒園舉辦的親子互動,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穿親子裝參加。「親子裝」對我和孩子爸來說是在往常都不會想著去觸碰的東西。第一次我們和孩子很認真的挑了衣服的樣式,討論衣服顏色,直到最後的敲定,我們都滿懷欣喜和期待。

活動當天,在我們第一次一家三口穿的整整齊齊的出席活動時,莉莉牽著我和爸爸的手說了這樣一句話:「媽媽,這樣別人一看到我就知道爸爸媽媽的小孩。」

就是這樣的一句話,突然就觸動了我的心。這一次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連結,「一家人」這個詞彙僅僅因為一件著裝有了更清晰的呈現。


——vca.媽媽

66人參與熱議



是的,這就是儀式感。它不是矯情,也不是做作,它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會讓你活的更高級。

而家庭的儀式感,更是一種感情的表達和寄託。


01

幸福的家庭之間通常有什麼樣的共性?他們在親子關係方面有哪些規律可循?

在知乎網站上看到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記得和父母一起做過的最難忘的事是什麼?



@Maggie: 記得小學一二年級,媽媽每天先開廣播叫醒我起床,然後去做我愛吃的蔥油餅。現在的我,一想到那個場景,仿佛還能聞到蔥油餅的味道。

@Hello World: 小的時候過春節,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湯圓心子(花生、芝麻),一起手搓湯圓,然後問吃幾個,4個,6個還是8個?

@F: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爸爸為了教我2的n次方,帶我去吃了碗拉麵,拉著我看師傅怎麼把1拉成n次方。

從這些描述來看,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讓孩子們印象深刻、感到幸福的,從來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些暖心的小細節。

或是獨有的家庭傳統,或是某個特殊場景,但無一例外,它們都帶有儀式感。

當我們把日常生活開始細節化,賦予它一定的儀式,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02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


生活要有儀式感」這句話,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變成了一份指南。鋪桌布,點蠟燭,開香檳……大家摸索著,努力著,將自己變成一個有儀式感的人。

然而,有多少人察覺到,教育孩子其實也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在教育中,經常被父母有意無意的忽略。

生活中的反面教材:

1、家長認為學業繁忙,沒有時間弄些「虛」的東西;

2、有的家長則認為,搞一場「儀式」,耗時耗錢還耗力,不如多讓孩子看幾頁書來的實在;

3、因為工作忙而缺席對於孩子來說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家長會、親子運動會、匯報演出等;

......


一次又一次的被忽略,不論你後期怎麼給孩子彌補,對孩子來說這都是一種賠償,是你「掩蓋」自己不夠重視他這一事實的「手段」。

所以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體驗:他們準備三餐,送孩子去學校,儘自己所能的給孩子報好輔導班,買孩子喜歡的東西……覺得自己已經做到極致了,為什麼孩子有時候還是仿佛不滿足,接受不到自己的關心,好像還缺點什麼的樣子?導致這些情況的可能性之一,是孩子缺了一點「儀式感」。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富足。


03

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教孩子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人生中只有短短一程。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比傳授知識重要;同樣的,培養孩子自己創造幸福的能力,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通過儀式感,孩子感受到被重視、被無條件接納、被珍愛,滋生出安全感、信任,從而更加堅定的相信自己,珍愛自己。


【全民幸福社】導師有話講:如何培養「儀式感」?

1、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家人聊一聊,開一次家庭聚會;

2、傳統節日聚會,必須參加;

3、小長假期和孩子一起出去旅遊;

4、家庭成員的生日,必須送上祝福。

......

最後,如果你想獲得更清晰明了培養孩子的方案,那麼【全民幸福社】是您的不二之選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意識,你會發現,它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

《小王子》一書中提到: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可以使某個日子和其他日子相區別,使某一時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在親子旅途中,我們的每一天或許都在平淡中度過,但我們可以憑藉儀式感,讓生活變得獨特而充滿意義。

點擊尾部了解更多即可獲取

所以,父母們,請給孩子一些儀式感吧!讓孩子在多年以後,在回憶往事時,有「跡」可循。

父母知趣,孩子才會有趣;

真正的富養來自於精神,

請不要讓自己成為「表面派"爸媽;

成為教練式父母,為孩子的成長賦予理想的翅膀

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獲取專屬於你和孩子的儀式感養成秘訣

相關焦點

  • 怎麼樣才算是富養孩子?父母的自我修養,是對孩子精神的富養
    不得不承認,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有經濟基礎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這是優勢。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即使是有錢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也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如果只給孩子金錢上的支持,而沒有情感上的關愛,也沒有精神上的信仰,那只能算是單方面在物質上富養孩子。
  • 孩子要窮養還是富養?培養孩子金錢觀,是成長重要一步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討論到一個話題,就是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也許對大部分家長來說,現在多數都是單親家庭,一個孩子,自然是儘可能給他最好的,一定要「富養」,可是,這樣就真的對麼?在他看來,富養女兒就是讓女兒從小就不會為了金錢擔憂,那麼這樣等她進入社會就不會因為別的男生送盒巧克力,請吃一頓飯而覺得暖心感動就能和別人談戀愛,物質滿足感可以讓女兒更加明白自己的目標和需要什麼樣的感情,而不是在一個需要依賴別人的狀態裡。但是在我育兒多年的經驗中,我覺得很多人理解錯了「富養」「窮養」到底是什麼內涵。
  • 比起物質富養孩子,精神富養才更加重要,巧用2招孩子更優秀
    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慢慢變好,可以說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吃穿不愁的,我們國家離全面小康也越來越近,更多的人對於下一代的培養更是提倡富養。富養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提升孩子的閱歷,總的來說,富養是有很多好處的。 可是你知道嗎?
  • 孩子為什麼要精神上富養?
    談到富養,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給孩子多花錢,吃好、穿好、教育好,尤其是女孩子。這樣的「富養」真的好嗎?不一定,這樣的富養很容易將孩子慣壞甚至拜金,以後走出社會不能吃苦、啃老等等...其實,一個家庭窮與富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在「養」的過程中伴隨的價值觀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精神上的富養。
  • 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
    導讀: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白茶清歡: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用棍棒逼出來的養,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的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 聽聽丨家裡的儀式感,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02有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儀式感背後,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不需要多少物質做基礎,一頓豐富的早餐、窗臺上的一束鮮花......,一點點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充滿儀式感的家庭,能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溫暖和歡愉,這也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 一篇文章告訴你,為孩子培養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很多的父母對於「儀式感」這個詞語都會感到很陌生,他們也不知道,在生活中,在和寶寶相處的過程中,儀式感到底有多麼的重要。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這樣孩子在課堂上,會因為是父母的小老師的身份而更認真地聽老師講課。
  • 家庭教育中所謂的「富養」,是物質與精神兩手抓,兩個都重要
    關於窮養孩子還是富養孩子,首先應該界定一下這個「窮」和「富」究竟指的是什麼?不外乎就是物質與精神,在我看來,如果一個物質不富裕的家庭,卻始終能給予孩子充沛的愛與精神上的滿足,那麼這個女孩未來一定會氣質斐然。可如果一個富裕的家庭,給予孩子的除了物質別無其他,那麼這個所謂「富養」的女孩最終也會成為一個俗氣的女人。
  • 儀式感是小,幸福感是大,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難養出幸福的娃
    一:家庭沒有儀式感的情況1、沒有過生日生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比較重要的,這是意味著一個人的出生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證明,但是有一些家庭卻認為過生日是不重要的,覺得這個是沒有必要,反正一天是過,過生日也是過,而且過生日還要準備禮物準備東西,這就是一個儀式,沒必要弄得那麼隆重
  • 看了多多,再看王詩齡,「精神富養」和「物質富養」差距一目了然!
    ,大女兒黃多多,不僅長相出眾,氣質更是出眾,活脫脫一個大家閨秀,除了物質上的富養,這都離不開黃磊的「精神富養」 都說女兒要富養,但是不完全是物質上的富養,黃多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黃多多2006年出生,今年12歲,已經長成了一個小女神,對於黃多多的教育,黃磊也是相當上心,才12歲的黃多多
  • 精神富養 才是「富養女」的精髓
    人們總是說「窮養兒子,富養女」。於是家長會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女兒,帶她嘗遍各地美食,穿上最美的裙子,甚至將孩子寵出一身公主病。其實這是對富養的誤解,富養不是一味的物質滿足。  富養女兒指的是讓她生活精緻、無憂無慮,讓優越的生活成為一針強勁的免疫針,讓她以後能抵抗誘惑,明辨真偽,成為知情識趣優雅美麗的女子。
  • 戚薇「富養」女兒,李小璐「窮養」女兒,如今兩個孩子差距明顯
    可也有一些家長,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如果從小就讓孩子過這種高質量的生活的話,那孩子長大以後很容易養成花錢大手大腳、不懂珍惜的壞毛病。至於富養孩子,也是有利有弊的。富養長大的孩子,的確可以見到更大的世面,也的確會因為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而成為更出色的人。但是,富養長大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會變得鋪張浪費,很可能會不懂珍惜,也可能會非常任性,被家長寵壞,最終走上錯誤的道路。
  • 富養孩子時,別忘記培養他的「金錢觀」,不然再多家產也會被敗光
    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外國很多家族卻可以做到子孫後代一直繁榮,不衰落。這其實和從小給孩子建立了正確的金錢觀有很大的關係。沒有正確的金錢觀,孩子註定成為金錢的奴隸這些年,很多家庭因為裸貸或者其他的金錢交易,搞得家破人亡。
  •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養?
    前幾天,和一位媽媽聊到富養孩子的問題,這位媽媽覺得,富養孩子,就是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捨得在教育上砸錢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的富足,富養孩子,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因為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的愛和陪伴,用尊重、溝通和理解,在親子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情感連結。
  • 女孩窮養富養孰優孰劣,星二代成長軌跡揭示「精神富養」很重要
    席間有位同學看到妹妹穿的T恤都卷邊了,笑著對我打趣道:「人都說要富養女兒,你可倒好,姑娘衣服都這麼舊了,錢攢著用來幹嘛啊?」我只好苦笑說:「用來給她買書充電出國玩啊!」大家都笑起來,聚會中很多人都有女兒,自然聊起了「女兒到底應該窮養還是富養」的問題。
  • 雲開學、穿校服上網課被批,其實儀式感,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儀式感對孩子來說,絕不只是去完成一件事,而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是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和美好回憶。儀式感會讓孩子深深體會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人珍重的。我們總說富養孩子,不一定是要給孩子花多少錢,為孩子傾注多少時間,而是多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
  • 女兒到底是「富養」好還是「窮養」好?爭論褒貶不一,你偏向誰?
    女兒到底是「富養」好還是「窮養」好?但是兩者養出來的女兒,的確是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哦!許多家長確實認為女兒就應該「富養」,這樣的話能從小就培養出女兒的獨特氣質,日後成為人上人;而有的家長卻覺得女兒應該「窮養」,這樣的話能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需要更好的物質條件,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奮鬥去獲得。
  • 淺談富養與窮養
    一談到怎麼教育孩子,大家都認為要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真正含義呢?有些人認為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就是少給兒子花錢,多給女兒花錢,其實不然。窮養兒子是讓男孩子學會吃苦,培養他的意志、品質與責任心,長大後才會有擔當,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
  • 上班未向孩子告別引發哭鬧: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在時光面前,這組照片讓我們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喚醒我們對某些時刻的珍視,許多年後,孩子們在這充滿紀念意義的儀式感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其實我們中國人是最注重「儀式感」的。過年吃餃子,中秋吃月餅,結婚辦婚禮,生日吃蛋糕,這些都是有儀式感的紀念。 只是我們的表達過於含蓄,更喜歡用行動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