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san:美國的黨派政治

2020-12-11 騰訊網

  關鍵詞:partisan 帶有黨派偏見的、強硬的黨派支持者

  性侵指控、陳詞激烈的聽證會、差距微小的投票結果......一番混亂中,卡瓦諾獲得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確定並宣誓就職。這番風波突顯了美國兩黨的又一次鬥爭。

  時報專欄作者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徹底的國恥》(A Complete National Disgrace)一文中寫道,在一次民意調查中,99%的受訪者稱卡瓦諾的聽證會是「國家的恥辱」,但令人震驚的是,只有31%的人不同意卡瓦諾的任命。布魯克斯指出,聽證會中有來自克莉絲汀·布萊西·福特(Christine Blasey Ford)和卡瓦諾的兩條敘事,「但對敘事的反應幾乎完全由黨派關係決定。 」(And yet reactions to the narratives have been determined almost entirely by partisan affiliation.)

  另一篇《紐約時報》觀點文章《共和黨政治的偏執風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GOP Politics)將卡瓦諾稱為一個「毫不掩飾的黨派支持者」,在宣誓時明顯就其個人往事的許多方面說謊。(He's a naked partisan who clearly lied under oath about many aspects of his personal history.)

  Partisan是政治新聞中經常出現的詞,意為黨派的、盲目推崇的,或指強硬的黨派支持者,此陣營或個人通常會展現出盲目、帶有偏見的和無理的忠誠。這個詞源於16世紀的歐洲,當時義大利語中出現了parte an,相當於是將part(e)(部分、黨派)一詞加上或許是源自於拉丁語的詞尾e an。

  在美國,兩黨政治可追溯至建國之初。開國元勳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政治理念上的對抗,奠定了日後民主黨與共和黨相互制約、抗衡的基礎。布魯克斯則認為,川普時代或許是美國兩黨制的終結時刻。

  在美國社會日益分裂、動蕩的背景下,時報出版人A·G·蘇茲伯格(AG Sulzberger)提出了反思。他曾在寫給讀者的信中表示:

  Peopl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und themselves confused by polarized politics and by a partisan press more focused on advancing its own interests than on informing the public.

  人們試圖理解這些變化以及其中的含義,然而政治日益兩極分化,帶有黨派偏見的媒體忙於促進自身利益,而不是把信息告知公眾,這一切都令他們感到困惑。

  作者:AMY CHANG CHIEN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更多·詞談】

  翻吧·與你一起學翻譯

  微信號:translationtips

相關焦點

  • 黨派政治挾持下的美國監察長制度
    如此頻繁解僱監察高官,在美國可謂前所未有。相關事件不斷發酵演變,引發各方密切關注。在川普和這些監察長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監察長制度又在美國政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唐彥林告訴記者,《監察長法案》規定,總統在任命監察長時,不應考慮政治黨派,僅根據候選人的正直與其在會計、審計、法律、財政分析、管理分析、行政管理或調查方面的綜合能力水平,而且只有總統才能撤換,並須向參、眾兩院說明理由。「所以,監察長在形式上隸屬於各部門的行政領導,但實際上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向總統和國會負責的。」
  • Partisan
    美國總統布希8月10日在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提名波特·戈斯擔任中央情報局新一任局長。布希表示,戈斯非常熟悉情報工作,能夠勝任中情局局長職務。布希在講話中還讚揚了中情局前任局長特尼特以及所有為反恐而工作的美國情報人員。
  • 跟美國政客學如何用英語罵人
    在今天的中期選舉拉開序幕前,美國政治觀察家紛紛哀嘆於國家政治格局的空前分裂。皮尤研究中心今年發布的一項調查認為「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越發明顯,黨派間的相互反感愈演愈烈,為二十年來之最。」無論是誰,只要看了政治博客上的評論,都會知道這種兩極分化必會引發一場罵戰,會使共和黨和民主黨在黨派分歧上互相詆毀。
  • 美媒文章:美軍深陷黨派政治與種族主義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6月16日發表愛麗絲·弗蘭德和丹尼爾·懷特合寫的文章《美軍對種族主義和政治化的清算》,稱過去數周發生一些事例印證了某些趨勢——美國軍方越來越多的參與黨派政治,而軍隊自身也同樣面對嚴重的種族主義問題。
  • 怎樣讀懂政治類英文報導?
    下面的吐槽,很多人在心裡重複了無數遍——「我平時連國內政治話題都不關心,你叫我去關注別國的政治,搞清楚別國的現狀,搞清楚誰下臺了誰上臺了,搞清楚黨派候選人,左與右、新與舊……你確定你不是在逗我,哈?」吐槽歸吐槽,但是該讀的文章還是要認真研讀的。打開英文新聞網站首頁,大部分文章都多少涉及政治。
  • 用英語聊聊美國大選
    美國大選將近,大家都在討論要投誰的票。剛剛成為美國公民的Amir就在跟他的妻子Sharon談論要投票給誰,一起來聽聽吧!Professor: Amir just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and this year he is voting in his first American election.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在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之外,影響美國政治中長期演化的深層變量為政治極化背景下的新一輪政黨重組趨勢: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身份—認同」將逐步取代「經濟—階層」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因素,並加深美國的社會裂痕、黨派鬥爭與政治極化,使其國內治理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政治民主的退化。
  • CATTI備考筆記 | 美國大選,還有瓜吃?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美國大選的評論文章,讀懂這篇文章,你將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美國大選前的一年裡發生了什麼?大選反映了哪些美國社會現狀?新總統上臺後,美國政治會立刻有所改變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災難性事件幾乎沒有帶來什麼政治變革。
  • 唐朝朋黨政治貫穿科舉制,考生被迫捲入黨派鬥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對鑄造唐朝盛世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制度,卻也或多或少地促使唐朝政治產生了另外一個惡劣現象——朋黨政治。尤其是在唐朝後期,朋黨政治幾乎將其拉入深淵。二、科舉制度與朋黨政治的密切聯繫1、科舉制度下難免會產生朋黨政治在科舉制度盛行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朝廷內的政治可謂是相當惡劣。
  • 美媒:標誌著美國政治「部落化」
    這次彈劾投票被認為是美國政治越來越分裂、鬥爭越來越極化的一次集中展示——議員幾乎嚴格以政黨劃界,面對民主黨發起的彈劾,共和黨眾議員像「保護川普的人盾」一樣全部投了反對票。辯論過程也完全是各說各話,沒有一點兒交集。用美媒的話形容,猶如同時觀看兩部不同的電影。「這是一個極其分裂的時刻」,法新社感嘆道。《華爾街日報》稱,彈劾案標誌著美國政治「部落化」幾乎完成。
  • 【專家洞見】肖晞:美國的政治極化及其外交轉向
    政治極化症日漸深入國會政治博弈的內核之中。政黨極化與「兩院制」的制度安排,使得國會分裂的現象難以避免。在極化的黨派政治影響下,近年來美國國會的立法、公共政策制度、人事任命等相關議程不斷出現僵局。當國會參眾兩院或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分別被兩黨掌控時,聯邦政府的分裂導致黨派對抗更為嚴重甚至使決策過程陷入癱瘓,國會撥款與授權法案無法正常通過。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正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所說,「美國現在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共和黨和民主黨已經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
  • 美國政治體制下的美國大選
    「要了解大選前,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美國政治體制」;川普和拜登分別來自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個黨究竟什麼關係?兩個黨分別把持的參議院和眾議院就「美國第二輪的疫情救助法案」究竟該怎麼推出?規模放多大?在哪些方面投入?一直在爭吵不休(大選前出臺已經無望);這些對金融市場來講是非常大困擾,大家不太明白究竟他們在吵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兩黨爭吵?黨派鬥爭、兩院鬥爭、總統鬥爭究竟會對美國、會對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 崔珏:儲安平黨派身份淺析
    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儲安平,秉承文人論政不參政的傳統,一直不願意參加任何黨派。儲安平的理想是做一個能以超然姿態對國事發表意見的言論代表,正如他在《觀察》發刊詞中所表明的:「這個刊物確是一個發表議論的刊物,然而決不是一個政治鬥爭的刊物。我們除大體上代表著一般自由思想分子,並替善良的廣大人民說話以外,我們背後另無任何組織。」
  • 侃爺與川普:流行音樂如何影響美國政治?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背景下,音樂人和粉絲也在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某種程度上,在走向政治、擁抱政治的同時,流行音樂也有意無意影響了美國大選的走向。時間緊迫,Kanye West不僅要在各個州進行選票訪問,還需要在沒有任何的黨派支持下,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政治組織。儘管美國總統選舉,一向開放競爭的,小黨派或獨立候選人也可以參與,但往往極難當選,多年來都是由民主黨、共和黨兩個黨派輪流執政。針對Kanye West這一舉動,有海外機構給出了他當選美國總統的賠率高達51倍。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今日的美國選舉早已偏離了表達選民意志、確定政策方向和選擇合格領導者的本意,淪為了一場「金錢政治」的遊戲。
  • 美國基督教對共和黨的佔領,整個黨派只有一個人相信進化論
    如今,大多數支持這一白人泛基督教黨派的人都沒有對美國抱有強烈的世俗願景。佔三分之二多數的共和黨人說他們「支持將基督教設立為國教」。(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憲法》已經將美國設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我很確定美國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基督教版本的沙烏地阿拉伯或是伊朗,但難道不是已經很接近土耳其那樣,在官方意義上是世俗國家,卻由明確的宗教性政黨掌管嗎?
  • With US debt crisis looming, partisan gridlock hobbles...
    One day afte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pleaded for compromise to avert a possible default on US debt obligations, congressional deliberations remain hobbled by partisan gridlock and inflexibility.
  • Dan Devine:draw up a bipartisan sid
    draw up a bipartisan sideline out of bounds play you coward https://t.co/5egotfnCMU if ($weibo['img_link']): ?
  • 美國經濟不平等影響政治走向
    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改變經濟不平等現象需對美國經濟體系做出「重大變革」。不過,雖然經濟不平等問題關注度最高,但它並不是民眾認為最需要「優先解決」的事項。72%的美國人認為,醫療問題是最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接下來依次是恐怖襲擊和恐怖主義、槍擊暴力、氣候變化等問題。「消除經濟不平等」排在需要優先解決事項的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