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朋黨政治貫穿科舉制,考生被迫捲入黨派鬥爭

2020-12-13 清竹雅韻history

唐朝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值得人銘記的朝代之一,絕不僅僅只是因為它所呈現出來的繁華盛世,如科舉制度這種改變了後世千年選人制度的創舉才更應該是主要原因。科舉制度極大改變了中國封建王朝之前選官制度的弊端,不僅對唐朝來說影響巨大,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對鑄造唐朝盛世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制度,卻也或多或少地促使唐朝政治產生了另外一個惡劣現象——朋黨政治。尤其是在唐朝後期,朋黨政治幾乎將其拉入深淵。

一、 科舉制度的產生也經歷了一系列過程

1、科舉制度的從南北朝時就已經萌芽

事實上,學術界對科舉制的產生時間一直以來都有所紛爭,有的說是漢朝,有的說是隋朝,也有的說是唐朝。但無論其中事實到底如何,科舉制度在唐朝時期才得到大規模應用和完善卻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秦朝以後,雖然中國封建王朝擺脫了原先貴族壟斷政治的極端情況,下層平民開始有機會躋身政治、改變自身命運。

但從整體上來說,貴族官僚們仍舊把持著政治的絕大部分話語權,平民們想要出頭依舊非常困難。再加上選官制度雖然幾經改變,但仍舊缺陷無數,使得這種現象持續加重。

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更是成為政壇的絕對主流,「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當時的真實寫照。但同時,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考試制度也漸漸完善,有了具體科目和評判標準。在審核嚴格程度的同時,也直接與日後能否做官聯繫在一起。

在梁武帝專門設置的五經館中,明確表示只要考試及格就能做官,即便是寒門子弟也不例外,「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同時期的北朝在這方面也並未落後太多,有著屬於自己的獨創和進步。

2、隋唐進一步完善發揚科舉制

隋朝時期,隋煬帝曾經在大業三年定十科舉人,其中的「文才秀美」一科更被不少學者認為是此後進士科的雛形。雖然隋朝在之後不久便走向滅亡,但唐朝卻並未選擇將前朝制度拋棄一空,反而使科舉制度越發完善,並將其在全國普及,最後更是流傳千年。

而唐朝之所以會這樣做,也是因為有著屬於自己的考量。一來,唐朝建立時由於自身的特殊性,導致其內部出現了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兩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李氏皇族需要通過科舉的方式來稀釋他們的勢力。

二來,科舉制度這相比以前的選官制度來說,不僅能夠極大提升人才利用率和質量,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階級矛盾,引導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畢竟村頭的王二狗能憑藉讀書當大官,你作為跟他從小玩泥巴長大的好朋友還在種地,總不能怪政府沒給你機會吧?

再加上門閥制度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基本上被廢除,使得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通過辛苦奮鬥和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完成鹹魚翻身的追求,而科舉制度憑藉自身的優越性在唐朝內不斷得到完善和推崇。

二、科舉制度與朋黨政治的密切聯繫

1、科舉制度下難免會產生朋黨政治

在科舉制度盛行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朝廷內的政治可謂是相當惡劣。下層平民幾乎無法通過正經渠道來實現政治晉升,再要麼就如劉裕那般直接從平民造反成功當皇帝,但這種人實在太少了。

而諸如王、謝等家族內部的後輩子弟,由於家族的蔭蔽,也可以在不學無術的情況下躋身政壇,為非作歹那更是習以為常。

掌握實權的官員們主要想的也是如何鞏固手中的權力,而不是怎麼使國家強盛。也只有在國家存亡的時刻,他們才能團結一新抵禦外敵,但其他時候還是沉迷享樂。

而朋黨政治,則與門閥政治有著相通之處。朋黨作為一個大臣相互交接的利益集團,並不能武斷地說全部都是貪贓枉法、是非不分之徒。但是,他們卻往往會為了不同的政見而意氣用事,不論事情好壞就全然排斥他人,從而形成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大量人才或出走或處死的局面,使政治變得愈發混亂。

最重要的,若是出現一 方利益集團稱霸政壇的情況,還會助長他們的野心,貪贓枉法、收受賄賂等事情也就會層出不窮了。當然,有些朋黨從產生開始就具有負面性質,只會危害朝廷的政治生態、全然無正面作用,明朝後期的閹黨便是如此。

在唐朝時期,「公卷通榜」這一考察方式尤其盛行。其指的是考生們在正是科舉之前,可以將自己的優秀詩文送到朝中某些具有名望的大臣手中,如果有考生能夠得到他們的推薦,那麼就可以跳過科舉考試直接做官

也就是說,考生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就被這些大臣決定。大臣們為了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力,必然會選取一些優秀後輩,對其悉心培養。而一旦考生們得到舉薦,那麼也一定會對舉薦人持感恩戴德的態度,很大可能在日後加入他的陣營。

當科舉成績出來後,被錄取的考生也需要去拜見主考官,將其稱為「座主」,自己則稱為「門生」。雖然也有部分大臣僅僅只是為了提攜後輩、推動國家強盛才舉薦他人、部分考生並不會直接投入舉薦人麾下,但只要有這份恩情在,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淡不了

久而久之,即便許多人並非是刻意為了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朋黨集團還是不可避免地建立了起來。若是在風平浪靜的時期它們倒也相安無事,可當它們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起來,就會對整個國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2、唐朝著名的「牛李黨爭」的經過

唐朝初年,由於李世民本人對待政治的開明態度,使得整個唐朝政治在當時呈現出來一種較為民主的態勢——大臣們互相爭論,皇帝也虛心納諫。但是,由於武則天本身得為不當,使其不得不採取高壓手段來對待大臣,唐太宗時期開明的政治風氣遭到損毀

雖然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其政治生涯後期卻一塌糊塗,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的奸臣得以把持朝政。就這樣,唐朝之後的政治風氣就逐漸習慣了由某一人或某一集團把持話語權的情況,為黨爭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牛僧孺和李宗閔在一次科舉考試當中憑藉抨擊時政獲得了考官們的賞識,但時任宰相、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卻害怕他們破壞自己的地位,因此迷惑皇帝、竭力打壓他們,矛盾產生。

之後,在一場進士科考試當中,李德裕等人向皇帝揭發禮部有不公之舉,使得李宗閔被貶官,他也由此大為怨恨,雙方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需要注意的是,牛力兩黨之人並不能僅依靠姓氏劃分,如牛黨的領袖便是牛僧孺和李宗閔,他們的真正劃分是在政見上。

這兩方利益集團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以贏得鬥爭的勝利,瘋狂憑藉手中擁有的權勢拉攏他人,幾乎所有新進考生都不能避免這個結果。他們要是想要一展身手,就必須選擇加入到某一方的陣營當中,否則要麼不能得到重用,要麼被攻擊以至於遠離政壇。

等加入他們的陣營後,即便他們原先有多麼大的志向,首先也得聽從指揮、將自己的能力用到攻擊對方上面,而非促進國家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在這時反倒起到了助紂為虐的反作用——為黨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而一旦某一方得勢,立馬便把另一方的人馬全部逐出朝廷。之後進入專政的情況,政治生態依然處於混亂當中。另外,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寅格還認為,牛黨代表了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則代表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

也就是說,牛黨中人大多是一群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平民百姓,與李黨內部那些天生就具備優厚資源的士族中人從生活習慣到具體政見等方面都有著巨大不同,促使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的產生為牛黨能夠對對李党進行激烈鬥爭奠定了基礎條件。

總結

總的來說,唐朝科舉制度的盛行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進步,為中國在之後的歷朝歷代能夠湧現出如此多的人才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制度本身往往並不會引發問題,如何執行制度才會

若是在平常時期,科舉制度確實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大量人才,但如果這些無依無靠的考生被迫捲入一場又一場黨派鬥爭當中,他們的主要任務也就從治國轉變為了攻擊他人。

同時,科舉制度本身也不會因為黨派鬥爭而停止,這就使其在無形之中充當了促進鬥爭激烈的推手。因此,如何利用好科舉制度,才是平息黨派鬥爭的關鍵。

參考資料:

1.《新唐書》

2.《淺論科舉制度與唐代政治制度——士族政治的衰弱庶族政治的崛起》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Partisan:美國的黨派政治
    這番風波突顯了美國兩黨的又一次鬥爭。   時報專欄作者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徹底的國恥》(A Complete National Disgrace)一文中寫道,在一次民意調查中,99%的受訪者稱卡瓦諾的聽證會是「國家的恥辱」,但令人震驚的是,只有31%的人不同意卡瓦諾的任命。
  • 高雄警局長上任半年,被蘇貞昌調離,或涉及黨派鬥爭
    劉柏良(右) 蘇貞昌的這一行為引發了各黨派議員的反對,1月10日,許多政客決定聯合起來共同聲援劉柏良,高雄市議會並就此事件發布了新聞稿,國民黨籍人士曾麗燕、蔡武宏,民進黨人士韓賜村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沒有科舉制的牽引,他們與為官為紳再也沒有必然的聯繫,知識階層從社會中心走向邊緣,社會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急劇下降。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變化,對清末民初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實施時間最長的一種官吏選拔考試制度。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在一個王朝建立後,都免不了國家權貴和新興的士大夫階層之間的鬥爭,這些士大夫階層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學識,有自己對政治和學術的看法和見解,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治國安邦,並時刻在政治決策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但就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對政治、學術不同的見解,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就是所謂的朋黨政治。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科舉制度自隋朝以來貫穿我國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眾所周知它在各個朝代的發展道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舉制究竟又有哪些影響呢? 一、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 科舉制起源於隋朝,隋文帝、隋煬帝期間先後設立了"二科"、"十科"、"四科"作為選拔人才的科目,這是分科取士的雛形。 隋煬帝期間,建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隨著隋朝的滅亡,科舉制在隋朝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 馬勇 | 科舉制利弊得失再檢討
    科舉制雖然在唐朝建立了,但這個制度的完善與定型並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極其重要影響還是到了北宋時。北宋熙寧年間,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科舉制度的改革首當其衝。其內容主要有:一、合併唐朝科舉制中複雜的科目,只設進士一科。
  • 科舉制持續了1300年,在人才選拔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科舉是怎麼誕生的呢?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
  • 黨派政治挾持下的美國監察長制度
    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唐彥林告訴記者,《監察長法案》規定,總統在任命監察長時,不應考慮政治黨派,僅根據候選人的正直與其在會計、審計、法律、財政分析、管理分析、行政管理或調查方面的綜合能力水平,而且只有總統才能撤換,並須向參、眾兩院說明理由。「所以,監察長在形式上隸屬於各部門的行政領導,但實際上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向總統和國會負責的。」
  • 美媒文章:美軍深陷黨派政治與種族主義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6月16日發表愛麗絲·弗蘭德和丹尼爾·懷特合寫的文章《美軍對種族主義和政治化的清算》,稱過去數周發生一些事例印證了某些趨勢——美國軍方越來越多的參與黨派政治,而軍隊自身也同樣面對嚴重的種族主義問題。
  • 唐代大詩詞家,婉約詞派創始人,竟然還是位科舉槍替高手
    論語,唐代科舉考試書目之一槍替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槍手直接代替考生考試,古代有也有記錄考生身體特徵的不知道溫庭筠是如何在主考官眼皮子底下把答案傳給周圍同學的,有一個重要的信息不能忽視,唐朝科舉考試是開卷的,考生可以翻看參考資料,這或許給溫庭筠提供了方便。這不是溫庭筠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卻是最後一次。他的能力,不會因為一次科舉及第或落第改變,但他倒是利用科舉,創造了舞弊第一人的名號。
  •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 不能遺忘的第五大發明(五)世界首創國家選才之科舉制
    從科舉制衍生而來的高考雖然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關鍵階段,畢竟還有其他發展途徑和空間可以選擇,但是在近1300年前的中國,科舉投名則是平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唯一機會,」魚躍龍門」、「萬人獨木橋」的仕途成敗在此一舉。回顧科舉制的開創和沿襲以及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省利弊、思考國家政治層面選拔運用人才的制度,會有哪些啟迪和收穫呢?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歷時一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教訓,這對於中國當今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制度是極具借鑑意義的。看似處於不同時代背景兩種制度因深植於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筆者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以借鑑科舉制,為公選考試制度創新提供新的視角為目的,對兩者進行系統、深入、客觀、綜合的比較。
  • 雙冀創立高麗科舉與朝鮮「小中華」思想的根基
    而科舉制便是改革體制和鞏固王權的關鍵樞紐。於是,契丹、西夏、朝鮮半島、越南皆實行科舉制,形成「東亞教育圈」「東亞科舉世界」或「科舉文化圈」4。日本在目睹唐末混亂後,以菅原道真為代表的主政者停止派遣唐使,科舉制在日本曇花一現。日本相對鬆散的權力結構對科舉制缺乏積極訴求,造成後世日本在政治體制、儒學觀念、「小中華」思想等方面與明清中國、朝鮮、琉球、越南之間的各種差異。
  • 古代也有教輔書:清末科舉考西學,考生考官蒙了,書商卻發了大財
    第一場考中國時政歷史,第二場考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與文化,第三場才考傳統的四書五經,而且第三場是最不重要的一場考試。 對萬千學子而言,科舉改制並不僅是一項制度上的革新,更意味著他們將被迫放棄千年以來的知識傳統和學術思維,必須將自己的知識版圖「由東轉西」,在短時間內惡補大量的西學知識,以應對新科考。在以科舉取士為主要選官途徑的中國,這無疑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次巨大轉向。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部認為,科舉能「牢籠志士,驅策英才」,若廢掉,上哪找有能力者辦事?
  • 科舉漫談
    中國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自隋唐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兩宋文禍」獲罪人數多牽連廣,黨派的競爭激烈,讓儒家文化蒙羞
    宋朝的政治,其政權高度的被控制在皇權手中,黨派競爭強烈。不同黨派為了攻擊對方,咬文嚼字,文字上作文章,公報私仇。說起文禍並非起源於宋,他在西漢宣帝時期就已經出現,楊輝應該是第一個因為寫詩譏諷朝政,汙穢不治,被腰斬的人。西漢之後的朝代,就算有人因做文章獲罪,但是也很少,就像現代一樣,對於文人墨客,事實評價,持忠言逆耳,利國利民的態度,寬容的對待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