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教輔書:清末科舉考西學,考生考官蒙了,書商卻發了大財

2020-12-24 騰訊網

清代科舉考試

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學生,都有過與書海「鏖戰」的經歷,從小學到高中,學過的教材、做過的輔導書與試卷數不勝數,人人叫苦連天。但如果回頭看一看歷史,就會發現我們的前輩們都是這樣熬過來的,甚至比我們更慘。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列強直接勒令中國停止當年的科舉考試,這還不算慘的,由於當時的通訊技術還比較簡陋,即使清政府在庚子之亂後宣布推行科舉新政,大部分內陸士子直到考試前才知曉此事,根本來不及應對!但有一群人,消息比讀書人靈通,那就是科舉教材的出版書商。

一、知識版圖的巨大變革

1901年,部分省份在學子的強烈呼籲下恢復了因戰亂而停止的科考,但這一批考生不知道,他們迎來的這一場科舉考試,將會是傳統科舉的最後一場考試。因為就在同一年,清政府按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的科舉改制方案,對科舉再度進行了變革,新科舉不考八股文了,考試內容也不再局限於儒家經典。第一場考中國時政歷史,第二場考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與文化,第三場才考傳統的四書五經,而且第三場是最不重要的一場考試。

八股文

經過變革之後的科舉考試,很明顯是在向西學靠攏,即使依舊保留了對四書五經的考察,但也大大縮減了題量,並將其安排在最不被人重視的第三場中考。

對萬千學子而言,科舉改制並不僅是一項制度上的革新,更意味著他們將被迫放棄千年以來的知識傳統和學術思維,必須將自己的知識版圖「由東轉西」,在短時間內惡補大量的西學知識,以應對新科考。在以科舉取士為主要選官途徑的中國,這無疑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次巨大轉向。

桌子上擺著顯微鏡

但隨科舉改制而來的另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士子如何在短時間內學習西學知識呢?一本一本閱讀顯然不現實,更無法對考試內容做到有的放矢。這就意味著科舉「教材」也得應時而變,所以出版市場將會迎來一次重大變革。

北京琉璃廠書攤

二、熱鬧的購書市場

1901年,當科舉改制的消息傳到九省通衢的武昌時,士子朱峙三的私塾教師立刻讓他更換閱讀書目,在大批量閱讀西學書目的同時,也要加緊閱讀《古文觀止》。因為科考改變的不僅是西學內容,還有考試形式,策論取代了八股,這種極具有思辨性的考察,使得考生必須將西學與中學相結合才行。

清末私塾,塾師指導學生讀書

朱峙三因身處消息靈通之地,加之有老師的指導,應對新科考還能從容一些,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科舉的驟變讓他們手足無措,正是這種手足無措為出版商帶來了一撥巨大的商機。出版商對政治的嗅覺敏感度,遠比讀書人高,他們秉承著「考什麼便賣什麼」的原則,第一場考察中國歷史與時政,他們便賣《九通》、《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歷史類書籍,第二場考新增加的西學知識,他們就將各種西學書籍進行重新編排,取其核心內容製作成冊,加之以大量的西學報紙一塊售賣,一時間竟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

問題是,讀書人不是不知道要買新書,而是根本買不到新書,買書難、讀書難,成為士子群體的一大問題。

晚清時期的物理課本,學習西學知識

那如果實在買不到書怎麼辦呢?還有另一條途徑,就是購買流行報刊,因為報刊所登知識新聞,都是當代流行且關注度高的問題,而且報紙當中的「新聞體」,本身就與新增加的策論文體有很高的相似度,像《時務報》等由名家主筆的報紙,便成為士子們爭相購買並模仿的對象。

按照時人的說法:「所謂事務策論,主試者以報紙為藍本,而命題不外乎是,應試者以報紙為兔園冊子,而服(復)習不外乎是。」由此可見,新科舉推行後,命題人都會從報刊當中選取西學熱點,考生複習也是看報紙。1901年重開科舉之後,甚至出現過考生全文照抄報紙的現象,可見報刊已經成為學子們的備考書目。

晚清《時務報》

三、科舉改制與社會變革

每當科考之前,學子們便會聚集到省城或京城,這正是書商賺錢的絕佳時機。他們一般會在考試歇腳地附近搭建一個「書市」。在科考之前,他們還會大規模出版「考前衝刺卷」,即將大量的西學書目、報刊時文、策論文章編排在一起,幫助學生「考前突擊」。

新書的多少是衡量書商是否賺錢的主要標準。有人曾對江南科舉貢院周邊的書市與書店進行過細緻觀察,他說:「書坊數十戶,過問者雖頗不少,而各家新書皆缺,故無大宗生意。」這種「慘澹」的情況,直到書商購入新書之後才有所改觀。

江南貢院

自晚清以來,考生進入考場時是可以攜帶書籍的,考試範圍也是固定的,考來考去都是儒家那些經典書目,可以說考生與考官對考試有共同的經驗。但科舉改制之後,有些地方的考官在考前會從書商那裡購買大量「新書」,作為考生進入考場之後的參考書目。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不少考生與主考官在考場裡「大眼瞪小眼」,對新科舉茫然無措,連主考官都不知道如何下筆,考生又怎會知道呢?甚至在考場上還鬧出過笑話,有考官不知道西方哲學家培根,而將其名在試卷上改為「貝根」。

弗朗西斯·培根

新科舉帶來的不僅是思想上的巨大變革,還影響到社會公平。許多士人因為買不起或買不到新書而喪失科考資格,或在考場上茫然無措,而這顯然是不符合科舉公平取士的標準的。

與科舉改制並立而行的另一項新政舉措,就是興學堂。在學堂內不分貴賤貧富的新式學習方法,是很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公正」這一理念的,這也昭示著學堂可能會成為比科考更加公正的選擇。

1905年,湖南官立瓷業學堂

文史君說

科舉改制的出現不但改變了讀書人的思想圖景,也改變了書商們的經營布局,他們嗅到商機後,立即出版大量的新書以供學生閱讀。新科考不單單是考試形式的變化,在科舉取士的傳統社會,科考形式的改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很多考生因貧窮或因家鄉偏僻而沒有機會購買新書,致使科舉背後的貧富、地區差異進一步拉大,違背了科舉公正的初衷,也催生了相對公平的學堂制度的產生。可以說這是科舉制最後的光輝,1905年,科舉制即被廢除。

參考文獻

田濤:《清季科舉變動的知識效應》,《晉陽學刊》2008年第4期。

曹南屏:《「考試不足得人才」:清末科舉改制與出版市場的互動及其影響》,《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宋朝的教輔書
    明清兩朝,科舉主要考八股文,所以市面上最熱銷的教輔書,就是八股文寫作規範,以及往年高高得中的八股文選編。宋朝還沒有八股文,但是有科舉考試,考生們為了提升考中的概率,同樣要揣摩考題,揣摩答題的訣竅,背誦可能會考的考點。當時市面上最熱銷的教輔,叫做《決科紀要》,就是答題的訣竅、會考的考點、往年取中的範文等內容的大雜燴。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01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我們穿越到了古代。作為一名考生發現科舉的考試題目只有命題作文,滿分750。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童鞋的分數都在740以上,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是不是只有一聲涼涼送給自己。
  • 古代教輔市場調查
    給孩子帶的土特產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最重要的考試就是科舉,通過它,寒門子弟也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針對高考有數不盡的輔導班、教輔圖書,古今人們的心思都是一樣的,中國古代,就有許多針對科舉考試的書籍了,可以看做是古代的「高考教輔書」。官方教材科舉的教材,宋代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這五經被稱作本經,還有《論語》《孟子》二經為兼經,共七本教材。本經與兼經,各治一經即可。
  • 古代科舉也有補習班和輔導書嗎?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那麼在古代也有類似的補習班和輔導書嗎?回答是肯定的!        自隋代實行科舉考試以後,專門針對科考的輔導班也就應運而生,發展成書院、文社模式。        書院至宋代大盛,有700餘所,文社至明代為盛。
  • 古代科舉考試防作弊手段,第3招真是太聰明了
    這裡,不妨來梳理一下古代的作弊與反作弊手段,也是相當有趣的。科舉考試從隋唐延續到大清,持續1300多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選拔人才渠道。作弊與反作弊鬥智鬥勇伴隨了科舉考試的全程。讀書人為了一躍龍門,作弊手段一點也不輸今天的人們。為了防止作弊同樣絞盡腦子,想到的手段同樣讓人驚嘆。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江南貢院,又稱金陵貢院、建康貢院,始建於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學宮東側,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於此,蘇皖兩省舉子都來此應試。這裡有令歷代封建學子敬仰不已的「明遠樓」,人生功名就從此樓搏取。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後,很長時間內是全國萬萬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張卷子。古代的科舉一開始也是這樣,實行全國統考,多數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讀書郎在科舉場上,整體上顯然是考不過江浙秀才的。
  • 科舉廢除後的清末人才選拔機制
    現代的高考,古代的科舉,都是寒門學子逆襲的進階之路。從科舉廢除到高考設立,經歷了約50年的歷史。清末廢科舉、辦新學,是一大拐點,不僅終結了存在1300年的科舉制,更是近代教育的發端。從1905年科舉制徹底廢除到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宣告清朝滅亡,科舉制廢除後的七年裡,清朝的人才選拔機制,是一鍋「舊制既去、新制未成」的夾生飯,還是一劑「教育救國、實業興邦」的續命藥呢?
  • 科舉狀元是怎麼考成的
    高考閱卷工作正在進行中,相信不少高考生這段時間都在期盼成績的出爐,這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盼望放榜的心情是一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一場場考試,古代的學子也期待著命運的改變。有好奇寶寶發問: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難度係數更高?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今的高考第一名和古代科舉狀元相比,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清朝乾隆年間曾經發布過《欽定科場條例》:「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係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
  • 科舉考試趣事多,制度雖嚴,但考官不看姓名也能知道考卷是誰的
    當然,他們拼命讀書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更不是探索自然奧秘,而是為了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古人的這種行為,不僅關係到當時朝廷官僚隊伍的選拔和官員素質的優劣,還影響了當時的經濟。以北京為例,清末民初的學者夏仁虎說:「北京市面以為維持發展之道者有二:一曰引見官員,一曰考試舉子。」所謂「引見官員」,就是在朝廷高官推薦下,來到京師,並由引薦大臣帶領,入宮謁見天子的中下級官員。
  • 高考狀元和科舉狀元哪個更難考?穿越回古代你能金榜題名嗎?
    高考閱卷工作正在進行中,相信不少高考生這段時間都在期盼成績的出爐,這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盼望放榜的心情是一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一場場考試,古代的學子也期待著命運的改變。有好奇寶寶發問: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難度係數更高?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今的高考第一名和古代科舉狀元相比,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二、從考試的內容和評卷的方式上看,古代考生想要考中狀元更不容易當然要判斷古代狀元和現代高考狀元的難易,也不能只看錄取比例。但實際上,所能選擇出題的範圍越小,往往就代表著試卷越難,數千年來,所有的科舉學子都在研究四書五經,如果只是像現代高考試卷一樣,出一些送分題,就很難在學子中間選拔出舉人進士來。這也是古代很多大詩人、文學家往往考不中進士的原因。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了解科舉制度與欣賞古代高考狀元的書法,兩不誤!
    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開拆彌封。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考試算是科舉考試了,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所有考生寒窗十年,為的就是中的名次。 這樣一來就能光宗耀祖,並且可以從此踏上仕途,從此衣食無憂,真可謂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面對如此的誘惑,古代考生為了能順利的考取功名,可謂是煞費苦心。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倒黴孩子
    每年到考試的那幾天,各個媒體都會被某考生走錯考場,某考生忘帶準考證,某考生因為追劇睡過頭了等等問題佔據大量的篇幅。作為全國矚目的大事件,談論高考過程中的趣味新聞已成為我們喜聞樂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嘮一嘮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趣事。首先說說準考證。
  • 現代高考考卷的密封線,古代科舉考試也有嗎?
    我們知道,高考考卷的最左邊,有排密封線,它的用處是把考生的姓名裝訂起來,使得閱卷老師無法得知考生姓名,以保證考試的公平性。這樣的一種保證考試公平的舉措,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嗎?實行科舉考試不久,古人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 古代如何懲治科舉舞弊?明朝發配邊疆,清朝最狠
    在古代,同樣作為朝政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又是怎麼發展的呢?在科舉考試中作弊又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科舉制度的發展及影響 隋朝時期,隋煬帝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以往士族對官位的壟斷。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之間的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