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天下父母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跑在前面呢?於是,競爭就開始了。
其實,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直是常態!
如今,各種輔導班強化班如火如荼,市場上的各類輔導書練習卷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可見,考試經濟之火爆。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那麼在古代也有類似的補習班和輔導書嗎?回答是肯定的!
自隋代實行科舉考試以後,專門針對科考的輔導班也就應運而生,發展成書院、文社模式。
書院至宋代大盛,有700餘所,文社至明代為盛。
書院和文社大多數是地方上的有錢人出資興建,花費重金聘請已回鄉或致仕的舉人、進士,或者有名氣的學者擔任講師,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模擬考試,以提高中榜率。
例如:晚清的南京中山書院,院長年薪984兩銀子,其中800兩為工資,其餘為夥食等補貼。後來,有些歷史悠久的書院得到政府津貼,能夠給院長和老師發放豐厚的薪金,有的學生還會給老師上「贄禮」,相當於紅包。
古代最大的「補習教育機構」——書院,古代的學制體系是由官學、私學、書院組成的。
而書院是出現於晚唐五代時期的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它與科舉的關係十分密切,唐末五代士人為獲得參加進士科所需要的詩賦文學知識,紛紛隱居山林讀書,逐漸衍生出書院這種新的教育組織,可以說書院是因科舉而生。因此,它既不屬於官學也不屬於私學。但是,由於大多數的書院都有穩定的校舍、師資、經費來源和健全的管理規制,因此書院也成為了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北宋前期,中央會給予科舉及第者豐厚的精神及物質回報,這就如同一個縣城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會得到幾萬元的獎金一樣。而那些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卻無法進入國子監或地方官學學習的士人,他們「往往相與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講習之所」,於是就形成了一股建立書院的熱潮,比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泰山書院等等著名的書院都是在那時紛紛湧現的。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書院達到了720多所,在數量上超過了唐五代書院總和的10倍以上。「學而優則仕」,培養學術人才與科舉人才並舉,慢慢就成了書院普遍採取的方法。
到了元、明、清時期,書院逐漸淪為了科舉的附屬機構。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時候的書院越來越受到朝廷的控制,比如連書院人事的任免、教學內容的設定等都是由官方給確定的,因此在這個時期書院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公務員考試輔導班了。
作為「名副其實」的公務員考試輔導班的書院,它的名聲的大小就主要取決於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多少,像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升學率」?一個學校是否出名就看它的升學率高不高。
因此書院為了提高「升學率」,會讓學生提前適應科舉考試的程序,甚至會時常舉行「模擬考試」,而考試內容、方法等都與科舉考試極其相似。
一般每月課試兩次,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官課由府、縣輪流出題、閱卷、給獎。
在古代,科舉考試前的「強化班」——文社。
文社是指一群志趣相投的文人所結成的團體,一般以切磋文章為主。它的出現是在宋元時期,作用主要是用於讀書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而它大量的湧現則是在明代中後期,此時它的作用除了為讀書人提供交流切磋舉業的機會外,還對他們的登科也大有裨益,甚至還成為下第士子的精神家園。
為什麼說對他們的登科大有裨益呢?因為由於當時出題範圍的狹窄,文體格式的固定,以及評卷標準的僵化,所以,文社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考生們複習科舉中可能考到的知識、模擬科舉考試、為即將到來的考試做好萬全準備。除此之外,有的文社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明末最大的文社——復社,他們在社內私擬的名次與科舉考試最終公布的名次能夠做到「十不失一」,恐怕不僅僅是一個判斷準確的問題,說明其影響力已經大到可以影響科舉考官的去取的程度。
那麼,文社的產生是公益性的嗎?其實不然,當時的大多數文社是直接設置在書院裡的,是由書院裡的學生在考試前臨時、自發組織而成的,這些學生會經常在一起寫文章,然後相互討論學習,有時也會請書院的老師來進行點評指導,而書院的老師自然也不會拒絕,因為書院裡出的舉人越多,書院就越有名,因此稱文社為考前的「強化班」毫不為過。
比如:孔尚任《桃花扇》中有一段寫南京三山街書商蔡益所的,只見此人好不風光,舉人進士都要對他點頭哈腰。他說,乙酉鄉試要根據錢謙益的條陳改正文體了,也就是今天所謂的「變題」,試題形式要變了。既然題型要變,那麼輔導書也得變。於是,他另外請了幾位考試輔導專家,按照新的試題樣式,另選新篇,以為對策。即將推出的這套輔導書封面將印上「風氣隨名手,文章中試官」的字樣,這樣的封面設計是藉以宣傳,也算作對考生的激勵吧。這就是出版商蔡益所的生財路子之一,從中可以窺見明代江南考試經濟之發達。
古代,有科舉考試補習班強化班,也就會有專門對付科考的輔導書,講的是怎樣寫八股文。
在明代出版商們曾經不惜重金,聘請已考取功名的知名才子,這些人可謂是科場老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考試經驗來選編標準的八股文,集成集子,介紹這種專門用於科舉考試的文體的寫作技巧。而許多購買此類書籍的生員,重應試技巧,亦或死背範文,不厭其煩地反覆研讀「四書五經」。
所以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古代學子在科舉考試前的心情,與今天應考的學生是一樣的,所以,有些學生會在考試前參加一些考前「強化班」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除了一些依附於書院而辦起的文社外,在古代一些名門望族也會辦文社,因為家族的興盛與族中子弟是否獲取科名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科名也逐漸成為了衡量家族的重要標準。除此之外,一些地方也會在鄉裡集體籌辦建立文社,由地方上的有錢人共同出資建舍、請老師,供鄉裡的學子們複習趕考之用。為的是那些高中科舉的學生們如果將來做了官,可以回報鄉裡,而那些捐了錢建文社的人的名字,還會被記錄在地方志裡,算是「千古留名」了。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古代的補習班,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升學率」,都與今天的補習班都是有異曲同工的!
現在處於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才需求與競爭也異常突出,所以,資本逐利也更加推動教育的發展,學習型社會也逐步形成,注重教育和自我提升已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