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也有補習班和輔導書嗎?

2021-02-08 渠到水成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天下父母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跑在前面呢?於是,競爭就開始了。

      其實,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直是常態!


       如今,各種輔導班強化班如火如荼,市場上的各類輔導書練習卷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可見,考試經濟之火爆。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那麼在古代也有類似的補習班和輔導書嗎?回答是肯定的!


        自隋代實行科舉考試以後,專門針對科考的輔導班也就應運而生,發展成書院、文社模式。

        書院至宋代大盛,有700餘所,文社至明代為盛。

       書院和文社大多數是地方上的有錢人出資興建,花費重金聘請已回鄉或致仕的舉人、進士,或者有名氣的學者擔任講師,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模擬考試,以提高中榜率。


  

       例如:晚清的南京中山書院,院長年薪984兩銀子,其中800兩為工資,其餘為夥食等補貼。後來,有些歷史悠久的書院得到政府津貼,能夠給院長和老師發放豐厚的薪金,有的學生還會給老師上「贄禮」,相當於紅包。



        古代最大的「補習教育機構」——書院,古代的學制體系是由官學、私學、書院組成的。

       而書院是出現於晚唐五代時期的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它與科舉的關係十分密切,唐末五代士人為獲得參加進士科所需要的詩賦文學知識,紛紛隱居山林讀書,逐漸衍生出書院這種新的教育組織,可以說書院是因科舉而生。因此,它既不屬於官學也不屬於私學。但是,由於大多數的書院都有穩定的校舍、師資、經費來源和健全的管理規制,因此書院也成為了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北宋前期,中央會給予科舉及第者豐厚的精神及物質回報,這就如同一個縣城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會得到幾萬元的獎金一樣。而那些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卻無法進入國子監或地方官學學習的士人,他們「往往相與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講習之所」,於是就形成了一股建立書院的熱潮,比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泰山書院等等著名的書院都是在那時紛紛湧現的。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書院達到了720多所,在數量上超過了唐五代書院總和的10倍以上。「學而優則仕」,培養學術人才與科舉人才並舉,慢慢就成了書院普遍採取的方法。


       到了元、明、清時期,書院逐漸淪為了科舉的附屬機構。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時候的書院越來越受到朝廷的控制,比如連書院人事的任免、教學內容的設定等都是由官方給確定的,因此在這個時期書院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公務員考試輔導班了。

        作為「名副其實」的公務員考試輔導班的書院,它的名聲的大小就主要取決於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多少,像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升學率」?一個學校是否出名就看它的升學率高不高。

        因此書院為了提高「升學率」,會讓學生提前適應科舉考試的程序,甚至會時常舉行「模擬考試」,而考試內容、方法等都與科舉考試極其相似。

       一般每月課試兩次,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官課由府、縣輪流出題、閱卷、給獎。


       在古代,科舉考試前的「強化班」——文社。

       文社是指一群志趣相投的文人所結成的團體,一般以切磋文章為主。它的出現是在宋元時期,作用主要是用於讀書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而它大量的湧現則是在明代中後期,此時它的作用除了為讀書人提供交流切磋舉業的機會外,還對他們的登科也大有裨益,甚至還成為下第士子的精神家園。

       為什麼說對他們的登科大有裨益呢?因為由於當時出題範圍的狹窄,文體格式的固定,以及評卷標準的僵化,所以,文社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考生們複習科舉中可能考到的知識、模擬科舉考試、為即將到來的考試做好萬全準備。除此之外,有的文社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明末最大的文社——復社,他們在社內私擬的名次與科舉考試最終公布的名次能夠做到「十不失一」,恐怕不僅僅是一個判斷準確的問題,說明其影響力已經大到可以影響科舉考官的去取的程度。

       那麼,文社的產生是公益性的嗎?其實不然,當時的大多數文社是直接設置在書院裡的,是由書院裡的學生在考試前臨時、自發組織而成的,這些學生會經常在一起寫文章,然後相互討論學習,有時也會請書院的老師來進行點評指導,而書院的老師自然也不會拒絕,因為書院裡出的舉人越多,書院就越有名,因此稱文社為考前的「強化班」毫不為過。


       比如:孔尚任《桃花扇》中有一段寫南京三山街書商蔡益所的,只見此人好不風光,舉人進士都要對他點頭哈腰。他說,乙酉鄉試要根據錢謙益的條陳改正文體了,也就是今天所謂的「變題」,試題形式要變了。既然題型要變,那麼輔導書也得變。於是,他另外請了幾位考試輔導專家,按照新的試題樣式,另選新篇,以為對策。即將推出的這套輔導書封面將印上「風氣隨名手,文章中試官」的字樣,這樣的封面設計是藉以宣傳,也算作對考生的激勵吧。這就是出版商蔡益所的生財路子之一,從中可以窺見明代江南考試經濟之發達。


       古代,有科舉考試補習班強化班,也就會有專門對付科考的輔導書,講的是怎樣寫八股文。

       在明代出版商們曾經不惜重金,聘請已考取功名的知名才子,這些人可謂是科場老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考試經驗來選編標準的八股文,集成集子,介紹這種專門用於科舉考試的文體的寫作技巧。而許多購買此類書籍的生員,重應試技巧,亦或死背範文,不厭其煩地反覆研讀「四書五經」。


       所以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古代學子在科舉考試前的心情,與今天應考的學生是一樣的,所以,有些學生會在考試前參加一些考前「強化班」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除了一些依附於書院而辦起的文社外,在古代一些名門望族也會辦文社,因為家族的興盛與族中子弟是否獲取科名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科名也逐漸成為了衡量家族的重要標準。除此之外,一些地方也會在鄉裡集體籌辦建立文社,由地方上的有錢人共同出資建舍、請老師,供鄉裡的學子們複習趕考之用。為的是那些高中科舉的學生們如果將來做了官,可以回報鄉裡,而那些捐了錢建文社的人的名字,還會被記錄在地方志裡,算是「千古留名」了。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古代的補習班,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升學率」,都與今天的補習班都是有異曲同工的!

       現在處於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才需求與競爭也異常突出,所以,資本逐利也更加推動教育的發展,學習型社會也逐步形成,注重教育和自我提升已蔚然成風!





相關焦點

  • 現代高考考卷的密封線,古代科舉考試也有嗎?
    這樣的一種保證考試公平的舉措,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嗎?實行科舉考試不久,古人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隱去考生名字的辦法最早起源於唐代武則天即位初年,為杜絕科舉考試中的請託之風,便將考生名字蓋起來改卷。將此項措施正式制度化是在宋代,稱之為「封彌」,俗稱「糊名」,做法是將考生的姓名、籍貫等密封后加以編號,並加蓋各級考試機構的印章,保證考生信息不外洩。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清朝乾隆年間曾經發布過《欽定科場條例》:「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係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前言「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狀元一直都是我們讀書時終其一生的夢想,而在古代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卻是我們現代難以想像的。「科舉」,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科舉考試的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士」。
  • 如今的高考是否等同於古代的科舉,科舉的名次與現在的學歷一樣嗎
    在古時候,學子們要想一展鴻圖必須參加科舉,那時候的科舉可不是現在的高考所比擬,也不能用現代的學歷來對照,如果你將古代的秀才,舉人來對應現在的高中,大學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小瞧了古代的科舉了,在古代參加科舉,考取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重要途徑,而不是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為娶妻發愁,背負多年的房貸所相比,看似都是考試,其實天差地別,在古代社會,文盲率是非常高的,90%以上的人群是目不識丁,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更甚的可能連村子方圓幾十裡外的地方都沒有去過,對於各類階層的生活沒什麼概念,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考試算是科舉考試了,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所有考生寒窗十年,為的就是中的名次。 這樣一來就能光宗耀祖,並且可以從此踏上仕途,從此衣食無憂,真可謂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面對如此的誘惑,古代考生為了能順利的考取功名,可謂是煞費苦心。
  • 「推書+書評」 女穿男系列 回到古代去科舉~
    如果穿越去古代變成男孩子,不去科舉簡直浪費人生啊~《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by曲流水【類型】性別轉換 穿越時空 勵志人生 科舉 【書評】這本算是科舉文裡面的經典了女主穿越成農家子,金手指不大,厚積薄發的那種,而且可以看得出作者下了功夫去了解科舉相關信息的。很不錯,強推!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唐代於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後復舊。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 林大清華錄取通知書成網紅,你知道古代科舉怎麼揭曉成績嗎?
    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絡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作者:劉疆光緒二十年金榜局部圖,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唐代公布進士科錄取名單 進士原指詩賦考試優勝者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通過「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題名」這一成語的來源。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我們先來對比分析一下:古代科舉等級從高到底主要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 趣歷史:古代也有"高考錄取通知書",且發通知書時還異常「高調」
    而高考過後,人們最期待的就是高考錄取通知書的發放了。但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在古代是否也同樣存在著&34;呢?它們又是什麼樣的呢?科舉制建立。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日益完善,並逐漸發展成為定期舉行考試的選官制度。發展至宋代科舉考試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並且開始出現了糊名和眷錄製度,有效的防止了有礙公平的作弊行為。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與現代高考性質不同,古代科舉是一種功名考試,考中即可入仕當官,考試和錄取要求均很嚴格。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科舉錄取比例比現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樣。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做到錄取公平?
  • 編教材、劃重點,辦補習班,原來這些事在宋代就有人在做了
    現在的學生和家長,說起課外班來,幾乎都是深惡痛覺,卻又欲罷不能。要知道,現在的孩子,不管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有多少人沒有和課外班打過交道呢?可以說,只要不是偏遠地區,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太多的人,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補習班的路上,且痛並快樂著。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狀元,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並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古代的科舉一開始也是這樣,實行全國統考,多數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讀書郎在科舉場上,整體上顯然是考不過江浙秀才的。後來出於公正、平衡和照顧起見,最後一輪的「總決賽」殿試,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題和考試時間,出現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現在的高考分為文、理科,古代的科舉也分科,有文、武科之異。
  • 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原標題: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這幾天,各省研究生考試成績已經陸續出爐。查詢成績,是最糾結的過程:有人拖動滑鼠內心忐忑不安、有人喜悅地哼唱《春天裡》,還有執著的考生準備明年再考……其實,古代科舉考試放榜,考生的緊張程度一點都不亞於現在。
  • 古代的科舉更難!
    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度萌芽於漢朝的察舉,漢文帝就曾經親策晁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設進士科,以考拔官,打破世襲傳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 古代 "高考"哪些事(二) 古代"科舉"跟現在"高考"哪個更難?
    最初的考法很複雜,在唐代,史料記載科舉要考五十多個門類,什麼明經、三禮、明書、明算、明法、醫科等等,聽聽這名字估計就能測出個八九不離十,用現代知識來分類,就是要考文學、經學、數字、法律、醫學等等,這些考生們真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無所不包啊!不過真正有分量的還是兩類考試:&34;與&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