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旅行指南之禮儀篇:別動不動就跪拜,久跪還算失禮

2020-12-15 青鳥傳嘆

導語: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在唐朝社會是很受歡迎的。見到朋友不行禮,直接招手或者拍肩膀的話,會被當成粗魯沒有教養的人。遇見皇帝不用直呼「萬歲」,稱「陛下」即可。如果你撲通一下跪在地上說:「陛下安好!」是不是忒沒骨氣了?而且皇帝不一定會領你的情。在大唐,禮儀的種類有很多,不僅有日常禮儀,還有節慶禮儀、政治禮儀等。生活在唐朝,要把「人們究竟是如何行禮的」這件事弄得非常透徹,估計你需要花上很久的時間。但不要對禮儀不管不問,具有代表性的禮儀還是需要知道的。

有時候跪著其實更方便

比大唐還要久遠的人們,由於沒有坐下的工具,所以他們的腦海之中的「坐著」和今天的「坐著」不是一個意思。那想休息的時候怎麼辦呢?你可以雙腿併攏,臀部坐在腳跟上,脊背挺直。好的,這大致就是瑜伽的「跪式」動作。同時恭喜你,也完成了古代傳統的「跪坐」姿勢。現代人累了就想找個地方坐著,公共設施建設較好的城市隨處都有公共座椅,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公交、地鐵裡面都有座位,但有的時候,座位是要讓給老、幼、病、殘的。而在古代,你倒是不必擔心讓座問題,不是說古代就不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是人們根本沒有坐的意識。如果習慣跪坐的時代裡有公交、地鐵,那公交、地鐵定需要更大的內部空間供人們跪坐在裡面。行跪禮時,俯身到什麼程度呢?大概手肘挨地就差不多了。其實就是臀部離開腳跟,並且脊背挺直,和今天的「跪下」是一個姿勢。

大唐人民重視禮儀,見面必行跪禮。跪禮中,俯身後的動作決定了跪禮使用的場合。如果是長輩要跟你說話,需要你回應之時,為了表示恭敬,你要在跪坐俯身後將雙手抱在胸前,頭順勢低下,然後答話。如果你做了錯事讓長輩們不高興,要訓斥你的時候,你要表現得比前一種更加正式恭敬,這時候不能用雙手了,直接用額頭在地上碰一下,然後恢復跪坐姿勢,千萬不要覺得地上不乾淨,用額頭碰地是一種恭敬禮貌的表示,也是你在唐朝生活的日常標準動作。碰上更加隆重的場合,你不僅要讓額頭和地板接觸,還得來個親密接觸。就是讓頭在碰到地的同時,還得發出聲音來。

影視作品中總會有這樣的鏡頭:男女主角為了求人幫忙,跪在地上一個勁兒地磕頭,周圍的人就圍過來對這個可憐人指指點點,接著主角以淚洗面,泣不成聲。但是這種情形你在唐朝估計是看不到的,首先唐朝人主要在家中或者可以跪坐的地方行跪拜禮,其次跪拜叩首禮是唐朝常見的行禮方式,人們見面就行此禮,就像今天人們見面握手一樣,所以又有誰會因為有求於人,而拼命握手,把自己的手握到脫力來顯示自己的誠意呢?

不跪也可以,揖禮最恭敬

在不方便跪坐的地方,見面行跪禮就顯得太煩瑣了。假設你上班途中,遇見上班的同事便要行禮,那這一路你將成為路人關注的重點,肯定是沒法準時上班了。幸虧大唐人口不多,要是當時人口密度和今天的「北上廣深」一樣,大家見面就行禮,那路上便沒有放腳的地方了。當時流行騎馬,如果兩個騎馬之老友見面了,該如何行禮呢?難道兩人要展示一番絕頂的騎行功夫,直接在馬上行跪拜禮嗎?這有些玄乎,但他們肯定會雙手抱拳以示禮貌,這是實在沒辦法的選擇,如果你想效仿,注意抱拳時不要鬆開馬韁繩,否則容易出現危險。其實如果不是太忙來不及的話,雙方可以下馬相互問候,不過估計一方會客氣地說:「某還有要事, 不必如此。」如果一方堅持下馬,那麼另一方也應該下馬,兩人抱拳後交談,以表示友好。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眾人心目中懂禮貌的好人,那我給你推薦第二種,不要怕麻煩,堅持下馬問候對方吧。

想將恭敬做到極致,那就選擇揖禮吧。站好以後,雙手抱撐前推,身子略彎。揖禮是出門在外最為恭敬的一種禮儀了。但要注意的是,大唐人民也和現代人的禮儀思維差不多,如果你不分場合、不論長幼,都向對方行最正式、最恭敬的禮,對方也會覺得生疏和不自在。這和現在一樣,你對見到的人次次都彎腰問好,對方也許很難成為你的朋友。

上朝莫緊張,不如大家來跳舞

如果你真如前面所說,喜歡上了大唐官員的常服顏色,而且正打算向公務員方面發展,那了解下面見皇帝隆下時所需要的禮儀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次上朝看見文武百官,看見皇帝,可能多少會有點緊張,但此時你需要表現出「見過大世面」的演然和定力,因為更讓你震驚的還在後面。常看古代小說和電視刷的你定知道, 上朝是件很隆重的大事,因為它已經成了種儀式,官員們需要對皇帝行隆重的跪拜禮,才能顯示出皇帝的威嚴。上朝隆重,臣子恭敬。不過你會發現,唐朝臣子在上朝行跪拜禮時,以額頭接觸地面的時間稍長。他們怎麼了?是官帽太重直不起脖子,還是上朝太早還沒有睡夠?這時不要想別的,千萬要跟周圍的人保持一致,這種跪拜時將頭貼在地面上段時間的方式,比用額頭碰一下地要更加恭敬。

大唐流行著最尊貴的禮儀,專門為皇帝和朝臣量身定製,既可以充分表達臣下見到皇帝時的愉悅心情,又可以彰顯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身份。這種禮儀就是「大家一起跳舞」。唐朝人管這個叫作「拜舞」。第一次上朝的時候,如果不會跳就跟在後面學兩段吧,記住要訣:手舞足蹈。行上述大禮的次數並不是很多,只是在上朝這樣極其隆重的場合需要。而平時,皇帝召見臣子到辦公室討論國家大事時,臣子不僅不必行拜舞禮,而且還可以坐著,嚴格地說,是兩人都跪坐著,雖然臣子看上去像是在跪著,但和今天的「跪」卻不是一個概念。

做個唐朝女人其實很輕鬆

前面說了這麼多禮儀,你也許已經心累了。但如果你是女孩子,那就恭喜了,因為上面說的基本都與你無關。無論你是見到長輩,見到皇帝,還是見到任何需要行禮的對象,只需要在方便跪坐的情況下跪坐下來,上身前傾呈作揖狀即可,在無法跪坐時,拱手彎腰就可以了。據後來的朱熹老先生解釋:女人身上戴的首飾太多,尤其是頭上,叮叮噹噹的,如果也和男人一樣把額頭貼在地上,髮型亂了不好收拾。這樣解釋也對,尤其是唐朝美女的高髻看上去更經不起折騰,而且如果要求女人都把額頭碰在地上,剛貼好的花鈿不就可惜了。也許武媚娘,這個歷史上真正的女皇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在她登基以後,宣布所有女人都不必跪坐行禮。生活在這樣一個動不動就需要跪拜的時代,無論你喜歡與否,這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大唐禮儀不僅表現著唐朝人的友好熱情,也是唐朝人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最為繁盛和開放的朝代,唐朝婦女身上體現著唐朝文化的開放性與兼容性,具有獨特的魅力。唐朝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其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復甦與彰顯。唐代相較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而言,女性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唐代的女性在我國封建社會女性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女性的地位較之封建社會其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朝的女性深切地意識到女性與男性在本質上的平等,進而對於政治、經濟等各種社會事務的興趣也達到了其他朝代女性所不能比擬的程度。

相關焦點

  • 古人從何時起開始「跪拜」?跪拜禮從坐姿到禮儀的沿革
    在最初,「跪拜」的階級寓示性並沒有那麼強烈,有時候如果雙方同輩,跪拜時則需要互相跪拜。那時的跪拜禮被廣泛使用在各個場合,作為一種普遍的社交禮儀存在於人們的交際中,直到後來凳子、椅子、高座等坐具被發明,「坐」和「跪」的含義逐漸被分開,以及社會階級分化顯著,下跪才被賦予了新的定義。
  • 大多數外國使節來到中國都跪拜皇帝,為什麼只有英國人不跪?
    自打西方世界,起了近代化的騷動,一幹不逞之徒,駕起船滿世界走,自然也沒有放過中國,開始只在沿海溜溜邊,可是很快就要求進北京見皇帝,外面來的洋人,當時叫夷人,見皇帝的最大麻煩,是禮儀,即跪拜問題。後來聽說英國人不肯跪,葡萄牙人還嘟囔:我們次次都跪,憑什麼他們不跪?俄羅斯人開始死活不跪,後來也跪了。只是清朝的皇帝發現俄國的哥薩克對東方的狂熱推進,已經危及到了中國模糊的西北和東北邊疆,除了武裝抗擊之外,外交上的交道也得有,於是,不僅俄羅斯的使團來北京,中國的使團也去了莫斯科,而且臨行前康熙皇帝特意囑咐,出使大臣見了俄國的君主,也要三跪九叩。
  • 跪拜教育:現代忠孝情義的跪拜之禮新解讀,不要丟了好的傳承
    近日,安徽一個小學放出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個老師在教學生行跪拜之禮,然後引發了網友的各種爭議,很多聲音裡都表達了不可取,原因是跪拜教育讓人感到不適,沒有實際意義,真是如此嗎?近年來,古風流行,所以古代的很多禮節又在周圍流行開了。古代禮儀中有一項主要的禮節就是跪拜。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正所謂好男兒「跪天、跪地、跪父母」,這不僅沒有折損他們的面子,而且也體現出了對天地的敬畏,以及對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社會「下跪」或者說「跪拜」,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這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很大關係。在古代無論是君王與百官,還是家庭中的長者和晚輩,都有席地對向「跪坐」的習慣。
  • 古代的跪拜禮有哪些講究?稽首、頓首、空首等禮儀有何不同?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就出現了嚴苛的禮儀體系,這些禮儀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各處,現在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西方的禮儀不同,中國的古禮有著很多的講究,那麼在古禮中有一種常見的跪拜禮,這是為了表達對人的尊重而行的禮儀。什麼是跪拜禮?
  • 古代大臣從「坐」到「站」再到「跪」,其中的過程是如何演變的?
    圖片:唐朝官員上朝劇照 二、朝會禮儀的變化 在朝會上,官員面見皇帝時的禮儀也值得探討,隨著朝代的更迭, 實則不然,禮儀的變化映射著等級、階級觀念的深化。春秋戰國時期,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隨意,臣子們在朝會上都是席地而坐,將屁股直接坐在彎曲後的後腳跟上。 這個時期的大臣也有向皇帝行跪拜之禮,但只是表達尊敬,並沒有表示「高低貴賤」的意思。而且,如果臣子給君主跪拜,那麼君主也要向行禮作為答謝,有來有往才是君子之道。
  • 為什麼「跪拜」會讓我們不自在?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漫畫/孫嘉潞  權且言之  在中國,「跪」這一古老的形式,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禮儀,而是摻雜了複雜的等級、尊卑等社會因素,它與自由平等的現代理論格格不入。  這幾天,出現了兩則關於「跪」的新聞。一是韓國三星的中韓高管「跪拜」中國客戶,二是某人收徒接受跪拜禮。事實上,幾乎每次,關於「跪」的事件,都會引發關注。比較典型的,是曾經出現多次執法城管與攤販「互跪」的情況。為什麼呢?「跪」的效應太大,面對可能導致的輿論,即便是「強勢」如執法人員,也同樣「傷不起」。  「跪」,在中國或者韓國,都屬於「國情」。但國情各有不同。
  • 趙家班禮儀延續至今!謝廣坤跪拜師母,劉小光摘下帽子禮貌問候
    不僅如此就連師母也是備尊重的一個人,王小利與劉小光在禮貌問候師母的同時,還將各自頭上戴的帽子那先來,就這樣一點小小的細節足以見證趙本山團隊對於禮儀方面有著嚴格的標準。趙家班能夠到如今依舊火爆全國,這一點或許是最為關鍵性的問題,時隔這麼多年過去,團體中依舊保持最為傳統的禮儀,不曾忘記,這似乎也正是印證本山老師那句話「做人不能忘本」要向前看,向遠看,一時的成功不是成功,最終的成功才是成功。
  • 古代跪坐禮儀的發展史
    古裝劇中百姓跪百官,眾臣跪皇帝,難道跪拜的傳統自古都有嗎? 各朝各代又有著怎麼樣的不同之處呢? 早於先秦時期跪拜禮儀、等級、卑微無關,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類似現代日韓的跪坐姿勢,僅僅是一種「坐姿」而已。
  • 英國一旅行指南稱「跆拳道源於中國唐朝」,韓民間團體抗議
    【環球時報記者 王依】被稱為韓國網絡外交使節團的民間團體「韓國之友」(VANK)6日表示,英國近期推出的一本韓國旅行指南認為「跆拳道源於中國唐朝」屬於歪曲韓國文化歷史的行為。據韓國《東亞日報》6日報導,這本韓國旅行指南是由英國知名旅遊指南公司「粗略指南」(Rough Guide)出版發售的。
  • 唐朝旅行指南之家具篇:這裡是個有椅子的時代,不用蹲地上
    當然,椅子此時還沒有被廣泛應用,當你到鄰居或朋友家做客的時候,最好還是選擇跪坐,如果主人拿出凳子或椅子邀請你坐,再坐也不遲。當主人邀請你和他一起坐在床上時,你也不要覺得奇怪,大大方方上去吧。在唐朝人眼裡,床的概念十分寬泛,大約只要是底部有支架可以供人跪或臥的平臺,無論多寬多大,都可以稱作床,而床也不單單是用來睡覺的。因此李白在床前思念故鄉,當然指的不是今天人們專門用來睡覺的床。
  • 跪拜自己祖先是落後的傳統奴性文化嗎?可沒有先輩哪來的我們!
    小編曾記得清明節掃墓給祖先下跪祭拜,被周圍幾個打扮看起來挺時尚的年輕男女背地裡指責「現在怎麼還做那麼奴性的行為?」、「真是跪久了站不起來了?」為什麼他們出國旅遊時候遇到日韓的的一些舊禮儀簡直誇上了天,是說東方優良文化的遺留地;對英國首相見女王行屈膝禮下面一片讚美,說這是英國最美好的文化傳統,連英國媒體都指責這太過了。你去說他,他還嚷嚷「女王又不缺你這一個子民」這樣的話。那麼跪拜自己祖先是落後的傳統奴性文化嗎?
  • 中國奇特的跪拜禮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蓆子,人就坐在蓆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蓆子,表示恭敬。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
  • 中國的跪拜禮原來是這麼來的,皇權越集中拜得越多
    肅拜: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由此可見,跪拜禮真正在禮拜姿勢上有區別的只有稽首、頓首、空首、肅拜。
  • 不跪為何成了不孝?
    中國國土面積廣,南北東西跨度大,而對於南北不管氣候、飲食、習俗都是差別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禮儀習慣。馬上就要過年了,這過年時候的南北差距又凸顯出來了。近日就有一個這樣的歧義,引發了網友們的大討論。「最近老公又強調此事,而且老公的態度很強硬,說這是家裡的風俗,歷來都是如此,他也需要下跪磕頭,要讓我學會入鄉隨俗,如果不跪會被族裡人看出不孝。且強調今年我是新媳婦,新媳婦第一年入門不僅不要跪拜至親跪拜,還得向宗族的長輩磕頭跪拜。一聽這句,我就崩潰了立刻拒絕,整個家族上百號人,我一一叩拜,這我絕對上接受不了的,真的很侮辱人。」
  • 跪拜造句和解釋_跪拜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跪拜參考例句:1、跪拜禮則是由古人的坐姿演化而來。2、古時中西禮節不同,西方人折腰行禮,中國則行跪拜。3、婚禮上,新郎新娘向雙方父母跪拜行禮。4、寺廟裡常可見到信徒虔誠的燒香跪拜。5、三人捻土為香對月跪拜說了誓詞,完成了結拜大禮。6、他在供案上擺放了各種供品,然後開始跪拜祭祀。7、新娘跪拜,然後新郎用力拉新娘,以顯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奮起反擊。
  • 講道理,明星們的下跪姿勢還挺標準——中華禮儀之九拜
    今天我想跟您分享的是:中華傳統禮儀之九拜!杜海濤這個不屬於九拜禮儀,我知道你們想看,就發上來了。我們常常說自己是禮儀之邦,那麼,我們都有哪些禮儀呢?那可多了,說一天一夜也說不完。常說的三跪九叩、頂禮膜拜便是最重的禮儀之一了吧。
  • 面試禮儀之——神情舉止篇
    面試禮儀之——神情舉止篇  面試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面部表情是一個人的情感的「睛雨表」,人的內心世界的複雜活動,都面部表情不斷變化表現出來,而且比語言表達得比較豐富、比較深刻。
  •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說絕不跪皇帝,進了紫禁城,心甘情願屈膝跪下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來華,在他看來,覲見皇帝時三跪九叩是對他們的侮辱,所以臨行前發誓在中國不會行跪拜禮儀。但進了紫禁城之後,他還是沒有逃脫跪拜的命運,而且是心甘情願屈膝。這位外國使臣踏入紫禁城,當巍峨雄偉的太和殿出現在他眼前時,他被深深震撼,不由自跪地,虔誠敬拜,他說:「我這一跪,跪的不是中國的帝王,而是中國偉大的建築!」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對外國人的震撼之深。這個外國使臣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中國人是怎麼只用幾十根柱子就能撐起太和殿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
  • 中美浮夢錄︱跪還是不跪,這是一個問題
    此種演習自明朝以來就存在,來自朝鮮、琉球等國的貢使經常參加,在中國朝廷眼中,此種演儀的目的是「風四夷」,即以中國之禮儀風化四夷。荷蘭人遇到的恰是此種傳統。19世紀初年廣州港口的幾個外貿國家商棧,最右邊的為荷蘭。禮部帶領荷蘭人演儀之時,贊禮官高喊一聲「跪」,荷蘭人皆跪;又喊「叩頭」,眾人皆叩頭三次;再喊「起」,眾人皆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