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木匠用桌子腿木棍,復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關鍵的構件

2020-12-14 青禾說

中國古建築很美,故宮、天壇、頤和園,這些巍峨聳立、大氣磅礴的建築,在印證著「牆倒屋不塌」這句俗語之外,也都在訴說著兩個字——「中國」。

它們所有的美所有的奧妙,都可以歸結為中國古建築所特有的一個結構——鬥栱。

鬥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來說,只有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鬥栱的安置。

1 復建棲靈塔

1993年,揚州鬥栱的一個裡程碑式的建築——棲靈塔復建。揚州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木匠潘」——潘德華,應邀承擔了棲靈塔的設計任務。

在棲靈塔落成之後,大明寺黑底金字的花崗巖功德碑上,除了木匠潘,也刻上了另一個人的名字——戴有德。

戴有德出身建築世家,父親是資深的瓦作領班。17歲初中畢業那年,在父親的牽線搭橋下,他拜揚州著名木工「木匠潘」——潘德華為師。木匠潘曾主持揚州十餘項重大古建工程的設計,並根據古人書籍,歷時12年創作完成了巨著《鬥栱》。

這本著作與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研究》一起,在2007年獲得了國內出版最高獎——中國政府出版獎,填補了古建學界的空白。

1993年,木匠潘受邀進行棲靈塔的復建,戴有德跟著師傅一起參與復建。戴有德每天圖不離手,在73米高的棲靈塔裡爬上爬下。

就在修復工程進行了大半的時候,戴有德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棲靈塔是仿唐建築,所以鬥栱也應該是唐式鬥栱,但施工的工人對此並不了解,他們習慣性的將鬥栱做成了常見的明清鬥栱。

這個問題關係到棲靈塔和中國古建築的嚴謹性,如果在棲靈塔裡安裝明清鬥栱,棲靈塔就會變得不倫不類。

戴有德立即將這個問題上報師傅,各方多次召開會議,最終決定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一定要返工。

復建過程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這段時間裡,戴有德從不敢掉以輕心,每個細節都親自把關驗收,確保不會再有問題。

棲靈塔落成之後,大和尚將戴有德的名字也刻在了功德碑上,大和尚說,雖然戴有德未作捐贈,但他為建塔付出的辛勞也是功德一件。

復建棲靈塔之後,戴有德又接連參與了大明寺內臥佛寺、鐘樓鼓樓,瘦西湖法海寺、五亭橋等眾多古建的建設和修繕工程。在一次次的工程當中,戴有德的「認真」漸漸出了名。

在修繕揚州代表性建築五亭橋時,本著「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戴有德即便畫好了圖紙,也要留住一個原有的亭子,在其他四個亭子修繕過程中時時對照,位置、距離、部位……爭取修復完成後與原建築一模一樣,最後才修復留下的舊亭子。

2 製作鬥栱模型

在復建棲靈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導致大量的前期工作宣告作廢,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了很多的材料。在那之後,戴有德就有了做鬥栱模型的想法。他想,如果有鬥栱模型的話,這種意外,也許就能儘可能的避免。

這個想法,戴有德在心裡念叨了二十年,從小戴、戴工到老戴工,他馬不停蹄的參與了揚州大大小小古建築的修繕和復建。直到兩年前,退休後的戴有德才終於有時間開始了他的鬥栱模型製作。

但即便是有紮實的基本功,微縮鬥栱也並不易操作。他熟記書中所有的圖紙和內容,對師傅的《鬥栱》也了如指掌。但即便如此,每次製作鬥栱模型,他都自己手工繪畫圖紙,一旦在製作中發現圖紙不對,就立即返工,無論花多少時間,都全部推倒重來。

無論是仿古建築的建造、古建築的修繕,還是做鬥栱模型,戴有德都對 「傳統」二字懷著赤誠的敬畏之心。他所做的微縮鬥栱,都是按固定比例、嚴格遵循朝代營造法式製作出的作品,如果按照比例放大,完全可以直接用來建造房屋。

中國古建築文化博大精深,而鬥栱正是中華古代建築中最具魅力的瑰寶。在戴有德的眼中,古建築所有的亭亭如蓋、飛簷翹角,都來自於鬥栱承上啟下、傳遞重量的作用。

為了更清晰的將中國古代建築的「大美」和它的「大用」展示出來,戴有德接下來要做的,還有唐、明、清等各朝代不同的鬥栱模型。在他與古建相知相伴的時光裡,他不求名利,只求古代文化的傳承。

3 古建情結 心繫傳承

如今,戴有德的兒子和兒媳都在日本工作,與建築無關。他本想將建築技藝傳授給兒子,但兒子對此並不感興趣,他也就沒有強迫。

他的孫子現在跟著自己生活,受到爺爺的影響,小孫子對鬥栱充滿好奇,甚至可以將鬥栱拆了再裝起來。戴有德對此有些欣慰,他說,如果將來孫子願意,會把鬥栱的技藝傳給他。

幾千年來,鬥栱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著特立獨行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鬥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

在戴有德看來,鬥栱傳承的文化、傳遞的溫度,正是中國古建的最大魅力所在。對於有著千年歷史的鬥栱來說,它的傳承,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相關焦點

  • 木匠讓樹活了,怎樣用枯木製作原木桌子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款原木桌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或因是枯木而制,或因是那道白白的鋁液,她讓原木在沉穩、質樸中多了一份輕快的現代氣息。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手工定製個性家具的越來越多,木匠師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可,木匠圈也盡所能地幫助木匠師傅和愛好者們相互學習和交流,撮合著讓定製個性家具走入普通百姓家,使家具也有自己真正的個性和生命。
  • 青石柱是古代大型石橋的建築構件
    本報訊 (記者陳瑛楠)8月2日,記者從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經過考古學家考證,呼市賽罕區金河鎮沙良村北發掘出土的近百根青石柱是古代一座大型石橋的建築構件。  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家表示,這些青石柱為研究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地區的橋梁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據了解,這座大型石橋遺址所在位置是在大黑河的故道,這些建築構件均被埋在距離地表約3米深的淤泥層裡。根據埋藏深度判斷,其所處年代較為久遠,確切年代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 中國古代木匠為什麼不用釘子?33 張動圖帶你了解強大的榫卯結構
    所謂「榫卯結構」是我們古代製作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榫眼)。這種結構的巧妙運用,不僅讓幾百年前的紅木家具依然保存完好,也讓中式家具更顯藝術性。
  • 上海市區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將復建
    莆田網訊 日前,蘇河灣中心城市展覽館舉辦的「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上傳來消息,上海市區已有上百年歷史的近代官式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即將復建,預計於2022年建成。  此次復建的天后宮、慎餘裡,是蘇河灣地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優秀歷史建築。
  • 中國明清家具構件科普之矮老
    中國古代明清家具最主要的工藝特點想必許多木友都心裡有數,明清家具是由一個個單獨的構件通過榫卯結合而成的,除了一些特殊的可動性家具,比如交杌的連接部位會採用銅軸釘,以及一些軟屜家具的面會採用藤繩絲線編制連接,其餘一般多是直接採用榫卯結構,那由於明清家具種類繁多構件也是一時之間沒法全部解釋清楚,今天就來單獨看某個部位的構件
  • 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中國古代木匠不用釘子,全靠這些榫卯▼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中國古代,榫卯結構即用在建築領域也用在家具領域。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鬥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中國家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這也引起了媒體的注意,記者特來採訪,感謝媒體朋友,也一併鳴謝接受採訪的同學,這是2020.11.20日中新網的視頻報導:《「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這是2020年10月23日《燕趙都市報》的報導:「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今年,「阿木爺爺
  • 古代匠人的智慧,不用一顆螺絲釘的木結構!
    【機械cax360第276期】我國古代的木匠偏好運用榫卯結構,除了現實原因(那時釘子的成本更高)以外,釘子易生鏽、鬆動,維修成本增加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工業化以前,釘子的生產成本並不低。那個年代製作出來的釘子,都是純鐵釘,柔韌度較好,抗拉力尚可,強度不是一般的差,釘子也不是釘入木材的,而是用另外的工具鑽一個孔,然後用燒紅的鐵棒,將孔內壁碳化,然後再用鐵釘連接。 也就是說,在那些資源匱乏的年代,給木材釘一個鐵釘的成本太高。到了明代,隨著海運的發展,中國人也在東南亞發現了那些更加適合做家具的木材。可問題是,對於這些熱帶雨林硬木,釘子壓根就釘不進去呀!
  • 中國古代最有智慧的玩具是什麼?
    大家可以在了解這些玩具的過程中領略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華 容 道尋 找 最 優 解曹操敗走華容道是著名的三國故事過程中只能利用盤面上兩個空格留出的空間移動棋子來幫助曹操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逃出。在不使用釘子、繩子的情況下用咬合的方式將木條交叉相交固定最常見的魯班鎖由六根條棍組成每一對條棍都和另外兩對垂直交叉魯班鎖與中國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十分相似幾千年前,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1 榫卯,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上次有朋友坐在一起,他說你搞榫卯這麼多年了,能不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分鐘,把榫卯是怎麼回事給我描述清楚。我說你看一下你坐的這個凳子,底下是金屬腿,這些金屬構件之間是怎麼連接的?他說這不很明顯嗎,焊的。
  • 木匠爺爺的中國版變形金剛
    這是一位50多歲的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手工打造而成。    中國歷史上最具價值的木工藝技術  ——榫卯結構  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這些榫卯結構主要應用在河姆渡幹欄式房屋的建造上。
  • 半個木匠:古典家具33種榫卯結構圖解 之一(全圖及構件分解圖)
    這33種結構涵蓋了古典家具榫卯結構中最主要、實用、經典的款式,每款結構都配發了高清實拍的全圖、構件分解圖。在33種榫卯結構之後又新增17種,共整理製作了50種榫卯結構,其中有一部分榫卯結構,相關資料中的名稱不夠嚴謹和全面,因此就結合該榫卯的特點,和實際製作過程中的方法來命名,這部分結構的名稱由半個木匠張均成重新訂正命名,特此說明。33種榫卯結構之一,楔釘榫。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木匠讓樹活了,怎樣用枯木製作原木桌
    原木桌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家具,那麼你有見過那些非常有創意,打動人心的原木桌子嗎?今天木匠圈(微信號mujiangquan)師傅給這款原木桌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或因是枯木而制,或因是那道白白的鋁液,她讓原木在沉穩、質樸中多了一份輕快的現代氣息。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中新社石家莊12月5日電 題:「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中新社記者 李茜  近日,來自北京化工大學設計專業的13名研究生,走出課堂當起了「木匠」。這些「95後」中國學生,拿起鋸子、鑿子、刨子等傳統木作工具,集訓10天學習中國古代榫卯製作。而給他們上這期特殊實訓課的老師,正是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  43歲的張均成,帶領一群老木匠遵循古法,將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復原做出模型。2014年,他把30多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拍成照片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內掀起了一場「榫卯熱」。
  • 如何用GRC構件打造古典歐陸建築風格裝修
    在世界建築的歷史上,歐洲古典建築肯定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歐陸的建築風格不但是一種設計,更是一種藝術,而在義大利羅馬,歐洲文藝復興建築的起源之地,羅馬柱的應用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中更是處處可見。正因為羅馬柱是古典歐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建材風格之一,後來也被廣泛引用到我們中國的建築領域中。從石柱、磚柱到水泥柱,從石膏柱到玻璃鋼柱,羅馬柱的的用材多樣,而且還具有強烈的藝術性,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設計師們更是用軟體層出不窮創造了造型豐富的羅馬柱細部構件。那什麼樣的裝飾適合使用這些風格鮮明的GRC歐式構件呢?
  • 雨宅:理想的傳統,木匠的家 / 小寫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廳被設置在最上的標高,通過廊連接入口部分,具有公共屬性; 從庭院看臥室 當地建造傳統裡的石砌牆,作為了聯繫各功能的「關係」,以此帶來的尺度各異的院落承接不同功能單元「觀」或者「用」的需要。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上次有朋友坐在一起,他說你搞榫卯這麼多年了,能不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分鐘,把榫卯是怎麼回事給我描述清楚。我說你看一下你坐的這個凳子,底下是金屬腿,這些金屬構件之間是怎麼連接的?他說這不很明顯嗎,焊的。我說這就好理解了,金屬可以焊接,那木頭框架的搭建該怎麼辦呢?
  • 木匠數學的涵義、特徵及傳承
    「管理數學」和「木匠數學」 [1-2].在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種技藝致用的數學價值觀,遵守匠人技藝的用進廢退的原則.比如,中國的籌算,作為一種技藝只是解決當時社會生產實踐的具體技法 [3-4].
  • 鬥與栱的交響:看最基礎的兩類構件如何組成古建築中的關鍵結構
    在介紹鬥栱的第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鬥栱在結構上的重要作用,那這篇我們就來拆解鬥栱的組成,看鬥栱在細節上如何支撐起梁架與屋頂。鬥栱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宋《營造法式》稱為「鋪作」,清《工程做法》稱為「鬥科」。單位也各不相同,鋪作用「朵」,鬥科用「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