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很美,故宮、天壇、頤和園,這些巍峨聳立、大氣磅礴的建築,在印證著「牆倒屋不塌」這句俗語之外,也都在訴說著兩個字——「中國」。
它們所有的美所有的奧妙,都可以歸結為中國古建築所特有的一個結構——鬥栱。
鬥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來說,只有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鬥栱的安置。
1 復建棲靈塔
1993年,揚州鬥栱的一個裡程碑式的建築——棲靈塔復建。揚州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木匠潘」——潘德華,應邀承擔了棲靈塔的設計任務。
在棲靈塔落成之後,大明寺黑底金字的花崗巖功德碑上,除了木匠潘,也刻上了另一個人的名字——戴有德。
戴有德出身建築世家,父親是資深的瓦作領班。17歲初中畢業那年,在父親的牽線搭橋下,他拜揚州著名木工「木匠潘」——潘德華為師。木匠潘曾主持揚州十餘項重大古建工程的設計,並根據古人書籍,歷時12年創作完成了巨著《鬥栱》。
這本著作與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研究》一起,在2007年獲得了國內出版最高獎——中國政府出版獎,填補了古建學界的空白。
1993年,木匠潘受邀進行棲靈塔的復建,戴有德跟著師傅一起參與復建。戴有德每天圖不離手,在73米高的棲靈塔裡爬上爬下。
就在修復工程進行了大半的時候,戴有德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棲靈塔是仿唐建築,所以鬥栱也應該是唐式鬥栱,但施工的工人對此並不了解,他們習慣性的將鬥栱做成了常見的明清鬥栱。
這個問題關係到棲靈塔和中國古建築的嚴謹性,如果在棲靈塔裡安裝明清鬥栱,棲靈塔就會變得不倫不類。
戴有德立即將這個問題上報師傅,各方多次召開會議,最終決定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一定要返工。
復建過程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這段時間裡,戴有德從不敢掉以輕心,每個細節都親自把關驗收,確保不會再有問題。
棲靈塔落成之後,大和尚將戴有德的名字也刻在了功德碑上,大和尚說,雖然戴有德未作捐贈,但他為建塔付出的辛勞也是功德一件。
復建棲靈塔之後,戴有德又接連參與了大明寺內臥佛寺、鐘樓鼓樓,瘦西湖法海寺、五亭橋等眾多古建的建設和修繕工程。在一次次的工程當中,戴有德的「認真」漸漸出了名。
在修繕揚州代表性建築五亭橋時,本著「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戴有德即便畫好了圖紙,也要留住一個原有的亭子,在其他四個亭子修繕過程中時時對照,位置、距離、部位……爭取修復完成後與原建築一模一樣,最後才修復留下的舊亭子。
2 製作鬥栱模型
在復建棲靈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導致大量的前期工作宣告作廢,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了很多的材料。在那之後,戴有德就有了做鬥栱模型的想法。他想,如果有鬥栱模型的話,這種意外,也許就能儘可能的避免。
這個想法,戴有德在心裡念叨了二十年,從小戴、戴工到老戴工,他馬不停蹄的參與了揚州大大小小古建築的修繕和復建。直到兩年前,退休後的戴有德才終於有時間開始了他的鬥栱模型製作。
但即便是有紮實的基本功,微縮鬥栱也並不易操作。他熟記書中所有的圖紙和內容,對師傅的《鬥栱》也了如指掌。但即便如此,每次製作鬥栱模型,他都自己手工繪畫圖紙,一旦在製作中發現圖紙不對,就立即返工,無論花多少時間,都全部推倒重來。
無論是仿古建築的建造、古建築的修繕,還是做鬥栱模型,戴有德都對 「傳統」二字懷著赤誠的敬畏之心。他所做的微縮鬥栱,都是按固定比例、嚴格遵循朝代營造法式製作出的作品,如果按照比例放大,完全可以直接用來建造房屋。
中國古建築文化博大精深,而鬥栱正是中華古代建築中最具魅力的瑰寶。在戴有德的眼中,古建築所有的亭亭如蓋、飛簷翹角,都來自於鬥栱承上啟下、傳遞重量的作用。
為了更清晰的將中國古代建築的「大美」和它的「大用」展示出來,戴有德接下來要做的,還有唐、明、清等各朝代不同的鬥栱模型。在他與古建相知相伴的時光裡,他不求名利,只求古代文化的傳承。
3 古建情結 心繫傳承
如今,戴有德的兒子和兒媳都在日本工作,與建築無關。他本想將建築技藝傳授給兒子,但兒子對此並不感興趣,他也就沒有強迫。
他的孫子現在跟著自己生活,受到爺爺的影響,小孫子對鬥栱充滿好奇,甚至可以將鬥栱拆了再裝起來。戴有德對此有些欣慰,他說,如果將來孫子願意,會把鬥栱的技藝傳給他。
幾千年來,鬥栱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著特立獨行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鬥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
在戴有德看來,鬥栱傳承的文化、傳遞的溫度,正是中國古建的最大魅力所在。對於有著千年歷史的鬥栱來說,它的傳承,前有古人,後有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