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上)

2020-12-27 泰和道安

虞舜在傳位給大禹時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說,人之心相變動不居,大道之體幽微難測,要格物思辨以把握道法之精髓,正己之心以合乎大道之旨要,心懷至誠,執道而行,以其得乎大道之中。

靈臺方寸中 惟變為永恆

這句話是中華王道之「十六字心法」,是上古帝王傳位之時的核心要旨,在周文王傳位給周武王時的遺言(記錄在《保訓》之中,見清華簡)一脈相承,也是夏商周的《易》、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傳》的核心思想屬於同一個體系,那就是大道之學,更為確切地說,是自然之道和王者治道。

自然之道,統御萬物;王者治道,統御民心。而萬物和人心的背後,都是作為自然之本原及其規律的道。道包括體和用兩大部分,前者是作為客觀實在的道體,它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組分,是一種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基本正弦波,其波長和幅值稱為「信」,其變化稱為「息」;後者是道體的聚散之變化,也就是道體聚散而形成宇宙萬物的規律,其背後的動力機制為「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經歷了太一、陰陽、陰陽和(和為陰陽組合的平衡態)這些微細的中間聚合形態(均為能波),又經歷了各種物質形態(可為人類感知的有形質的物),才演化為今天的宇宙萬物。自然之道,主要研究客觀實存之外物,包括幽微難識的能波和人可感知的中觀物質;而人心之道,則是心相形成變化之道,其三大原料是外物對外呈現的信息作為原料、大腦存儲的先驗知識作為配料、心田之中的慾念牽纏作為輔料,三料合一,形成心相,也就是人的感知系統對於外物之認識。這一認識的外化和物化,便是人文。「物-相-文」三元體系可以清晰地解釋虞舜傳授大禹的十六字王道心法。

世人千萬萬 心相各不同

「人心惟危」,是說人之心相變動不居。人是天地之中的一個生命物種,具有生物之中強大的感知能力,其感知系統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決定了對於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具有作為帶寬的局限性,過大的宏觀物體和過小的微觀物體,人類難以認識。外物之信息,受到了大腦中先驗知先入為主的扭曲,受到了慾念牽纏的幹擾,進入心田,常常面目全非。持續不斷的外部幹擾,使得心相變化莫測,難以靜定,故而「人心惟危」。故而老子指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聽的多了,看的多了,常常幹擾內心的寧靜,還不如摒除外部幹擾,執守中道。故而老子之處,人心之修煉,在於秉持中道,執道而行,「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庀以迬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祛除私慾,抱元守一,才是永生之道。

汝以溫情貴 貧僧度眾生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所屬: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作者:呂秉中,字道安。】

相關焦點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國文化的重點,也是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中心,有十六個字說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你們講儒家也好,什麼也好,就是這裡開始的。所以孔孟思想、老莊思想,統統從上古這裡開始來的。 「人心惟危」,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最可怕了,後天的人心是很可怕的。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歷史上有根據的記載,是在《尚書·大禹謨》上,其中有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一兩千年之後,到了唐宋的階段,就有所謂的「傳心法要」;這是佛學進入中國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兩家還沒有分開時的思想。當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得道;那時所謂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 中華道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古文《尚書·大禹謨》中有所記載,《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到底什麼意思?
    《尚書》大舜帝在禪讓帝位給大禹的時候告誡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尚書●大禹謨》中記載了大舜帝在禪讓帝位給大禹的時候,告誡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中: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
  • 國學知識 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 王陽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國歷史上除了孔子外,還有一個人的理論影響到了國外,那就是王陽明。他的著名理論「陽明心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影響了無數人,晚清的曾國藩、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是他的忠實粉絲,所以,在後來兩個人的成功經驗上都能看出「陽明心學」的影子。
  •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附:發言稿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它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一念之肆或危,善一思之求或安
    漢語成語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具有深刻的人生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體現了人生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成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從人生價值觀上言,既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要「惟精惟一」,而做到「允執厥中」。「允執厥中」,就是心不離於道,樂善不倦,非有一念之放肆而危。
  •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原標題: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平凡孕育偉大,勞動創造世界。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會聯想到瑞士鐘錶、德國汽車。再看古老東方,從四大發明到萬裡長城,再到景德鎮陶瓷,自古我國就不缺少「工匠基因」。新中國成立後,「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湧現出一大批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模範。   何為工匠精神?
  • 北京故宮中和殿懸掛的牌匾是聖賢心法
    來過故宮旅遊的人們也許有印象,故宮中和殿懸掛的匾額「允執厥中」,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御筆書寫。「允執厥中」一詞值得研讀,這塊牌匾其實大有深意。允執厥中一詞來源於聖賢心法,相傳遠古時期堯將此傳給舜,後來舜又傳給禹。成語最早見於《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漲知識」故宮每塊匾額都有出處
    01中和殿「允執厥中」匾是乾隆御筆。《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允執厥中的出處。
  • 「明哲老師」與「明哲文選」(附活動預告)
    中國改革開放經過40多年的快速成長,面對劇變的時代,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節點和契機,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中西文化衝擊、以及科技劇變、全球動蕩的時代,《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正是最好的寫照。《明哲文選》中所體現出我個人對時、勢、道、術的體悟判斷下所做出的連續選擇,可以說是因應時代的「時學」,希望以此能為企業戰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