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在傳位給大禹時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說,人之心相變動不居,大道之體幽微難測,要格物思辨以把握道法之精髓,正己之心以合乎大道之旨要,心懷至誠,執道而行,以其得乎大道之中。
這句話是中華王道之「十六字心法」,是上古帝王傳位之時的核心要旨,在周文王傳位給周武王時的遺言(記錄在《保訓》之中,見清華簡)一脈相承,也是夏商周的《易》、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傳》的核心思想屬於同一個體系,那就是大道之學,更為確切地說,是自然之道和王者治道。
自然之道,統御萬物;王者治道,統御民心。而萬物和人心的背後,都是作為自然之本原及其規律的道。道包括體和用兩大部分,前者是作為客觀實在的道體,它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組分,是一種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基本正弦波,其波長和幅值稱為「信」,其變化稱為「息」;後者是道體的聚散之變化,也就是道體聚散而形成宇宙萬物的規律,其背後的動力機制為「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經歷了太一、陰陽、陰陽和(和為陰陽組合的平衡態)這些微細的中間聚合形態(均為能波),又經歷了各種物質形態(可為人類感知的有形質的物),才演化為今天的宇宙萬物。自然之道,主要研究客觀實存之外物,包括幽微難識的能波和人可感知的中觀物質;而人心之道,則是心相形成變化之道,其三大原料是外物對外呈現的信息作為原料、大腦存儲的先驗知識作為配料、心田之中的慾念牽纏作為輔料,三料合一,形成心相,也就是人的感知系統對於外物之認識。這一認識的外化和物化,便是人文。「物-相-文」三元體系可以清晰地解釋虞舜傳授大禹的十六字王道心法。
「人心惟危」,是說人之心相變動不居。人是天地之中的一個生命物種,具有生物之中強大的感知能力,其感知系統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決定了對於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具有作為帶寬的局限性,過大的宏觀物體和過小的微觀物體,人類難以認識。外物之信息,受到了大腦中先驗知先入為主的扭曲,受到了慾念牽纏的幹擾,進入心田,常常面目全非。持續不斷的外部幹擾,使得心相變化莫測,難以靜定,故而「人心惟危」。故而老子指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聽的多了,看的多了,常常幹擾內心的寧靜,還不如摒除外部幹擾,執守中道。故而老子之處,人心之修煉,在於秉持中道,執道而行,「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庀以迬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祛除私慾,抱元守一,才是永生之道。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所屬: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作者:呂秉中,字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