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我國古代人們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用於闢邪。到了後來,在後蜀的宮廷裡,後蜀國主親自在桃符上提寫了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直到宋代,人們把春聯寫在紙上,貼到大門兩旁,取代了原來的桃木,叫貼春聯。
在明代時,明太祖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各家的春聯,還親自題寫春聯。有一年,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開闢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他這一提倡,春聯更加流行起來,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我國民間的習俗是在自家的門窗外倒貼個紅「福「字,圖個喜慶、吉利。其實,這也是從文字諧音過來的。
這個風俗傳說起源於清代恭親王府。那年,正值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人歡心,按慣例寫了幾個鬥大的「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一個家丁因為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大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這位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會牽連到自己,就慌忙下跪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慶之兆」。
宮親王福晉一聽,也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要是個沒學問的人,還真想不出這種招式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
後來倒貼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傳道巷陌人家,人們將「福」字倒貼之後,還都願過往行人或孩童們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