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部分的壓力來源於攀比,而非生存。
執筆:歐陽比文
「看到我的運動服了嗎?我爸剛給我買的,名牌,1000多一套呢。」
「哇,好羨慕啊,快讓我摸摸……」——來自小學生的炫富
「看到我這衣服沒?賊便宜,在某多多買的,才9塊9!」
「哎媽呀,趕緊把連結發給我!」——來自大學生的「炫富」
攀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甚至連剛上幼兒園的小寶寶也是如此。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做家長的很開心,這意味著寶寶長大了,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父母趕緊給孩子張羅書包、水杯等各種用品,忙碌且開心。
女兒朵朵(化名)對於即將開始的新生活也很期待。她家境富裕,爸爸是某上市公司的高管,平時吃的用的都很講究。
爸爸覺得小孩子上幼兒園,主要是鍛鍊她的社交能力,看能不能融入集體,並不在學了多少知識。因此他特意給孩子選了一家普通的幼兒園 ,他認為「藏富」有利於寶寶交朋友。
可是在送女兒入園時,寶爸忙中出錯,習慣使然,竟將一個價值上萬元的「古馳」雙肩背包給朵朵背上了,而原本準備好的書包卻被忘在了一邊。
新生入學,老師對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格外留心。一位年輕的老師發現朵朵背了名牌包包,上網一查還是限量款,臉色頓時變了。
她將孩子背書包的照片發在家長群裡,還艾特了寶爸,提醒他入園不要攜帶貴重物品。爸爸連說拿錯了。
本以為一場誤會就此過去,誰知這條訊息引起了其他家長的騷動,紛紛暗中叮囑自己的孩子,離朵朵遠一點,那書包、衣服的,磕了碰了的可賠不起。
朵朵因為背了名牌包包而被家長排擠,這個結局是寶爸始料未及的,弄巧成拙,寶爸對自己的粗心行為很是愧疚。
在另一邊,一位小學生因為家裡貧困,沒錢買書包,只能背著爸爸自製的「尼龍包」,沒想到卻受到追捧,不僅迎來同學羨慕的眼光,還有家長問「在哪買的」?
這位爸爸為孩子親手編制了藍色的尼龍書包,縫上了黑色雙肩背帶,還細心地搭配了黑色的紐扣。看起來非常精緻,陽光一照還泛著光,新潮又時髦。
孩子雖然家境困窘,但穿戴整齊,在聽到大家的讚賞後從拘謹變得開朗起來,迅速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
席慕蓉曾說:「貧窮不是羞恥,富貴亦非罪惡,只要我們有愛,孩子就會有笑容。」
養育孩子,不能以窮養或富養進行簡單的二元劃分,富裕不該成為孩子浪費奢靡的理由,而物質上的貧窮,也不能阻擋父母在能力範圍內,對孩子的關心和愛。
不主張炫富,不倡導過分苛刻,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所需,還是要滿足的。節儉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知道量入為出,付出總有收穫,這就很好。
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從3歲起就會對各種物品產生欲望,家長合理的控制和引導,不僅能有助於孩子自控力的建立,還能激發孩子去努力完成想要的。
所以,窮養孩子還是富養娃,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為孩子樹立起健康的金錢觀,培養起他將來生存的能力,更為重要!
糖媽留言板:你對幼兒園老師的做法贊同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