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多強調實用,竟是受它的影響,外國科學家都驚嘆!

2020-12-23 啊文說世界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它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中非常多的實際問題,還為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古代發達的科技,令無數外國科學家都驚嘆。學者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時,都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大多強調實用,強調能夠真正地被派上用場,而古代科學出現這一特點,竟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各派學者都傾向於應用和實用,於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身體力行的價值取向和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實事求是」,其原意是講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後來我們將它引申為一種思想方法「實事」就是客觀實際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其中的規律,「求」就是去調查研究。它要求人們尊重客觀事實,注重歷史經驗,並通過研究思考,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藉以指導今後的實踐。這無疑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思想方法。作為一種價值取向,主張身體力行,就是反對說空話,主張辦實事,主張「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不論是加強個人品德的修養還是為人民辦好事謀利益,總之要有實際行動,並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這樣才活得有意義,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就是主張做任何學問都要有利於國計民生:比如修史是為了察古知今、鑑戒垂訓,因此才有了《資治通鑑》等這樣的史學巨著;寫文章強調「文以載道」,因為它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寫詩作詞也是為了「詩言志」,興、觀、群、怨,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而是為了事父事君;繪畫不僅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傳播名教,寓意褒貶;音樂則是為了移風易俗,因為它可以善人心,感人至深,自然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正是在這種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影響下,中國古代的科學也成為實用科學:無論天文、數學、醫藥、地理、農學水利,乃至四大發明,大多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實用科學。這些實用科學的成就之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強,曾在世界歷史上遙遙領先,不僅英國的科學家,甚至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嘆為觀止。但對於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我們的祖先卻研究不夠,致使有些原理至今仍然不知其詳。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實用理性自然也具有兩重性,它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它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使得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但它對自然科學、哲學、邏輯學等思辨學問的研究無疑又起到了阻礙作用。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觀念形態、行為模式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與這種實用理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僅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一直在深深地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影響著如今我們的一言一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大量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到中國,美國的科學霸主地位已經不保
    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日益挑戰美國的科學霸主地位 像許多有抱負的年輕科學家一樣,帕斯特-帕雷哈為了自己的事業來到美國奮鬥。他曾在耶魯大學的尖端實驗室工作。但美國的魅力很快消退。2012年,他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離開常春藤盟校的科研職位,前往中國。
  • 古代三大「奇技淫巧」,每一件都讓人感到驚嘆
    古代三大「奇技淫巧」,每一件都讓人感到驚嘆文/歷史大農簡短一句話,剖析一段史。讓「歷史大農」用簡潔的語言,為您講述一段歷史辛密。七巧桌,由七組各具角度的桌子組成,可以組成很多種桌子,它是以七巧板為基礎的。我們都聽說過七巧板,它是由七塊板組成的,雖然僅僅只有七塊,卻可以拼成1000多種圖案,不得不說,七巧板確實是古人的智慧體現。七巧板是古代中國的發明,它有著近2000年的歷史,直到18世紀才流傳到國外的。
  • 三問中國科學為何落後
    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李約瑟終身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典籍,與人合作,寫出20多卷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他要證明的就是,中國科學向來優勝於西方。證明之後,他就可以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給出答案了。他的答案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是要賺錢的,賺錢就要造東西出來,所以有實用精神,實用精神就刺激了試驗科學的發展。
  • 科學史家眼中的科學
    培根所強調的高度重視實驗手段,又訴諸理性、藉助數學工具和邏輯手段的那種知識體系,它們只出現在16世紀之後世界上的特定地方。按照這種狹義的理解,有些人願意說「中國古代無科學」。沒有任何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哥白尼、牛頓那樣的近代科學,但它們屬於廣義的科學。
  • 中國古代世界級科學家,他是一位僧人,也是一名天文學家
    文/濤聲依舊中國古代世界級科學家,他是一位僧人,也是一名天文學家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科學發展歷史其實不算太久遠,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得以飛速猛進的發展,這和其他國家有著很多的不同,因此中國的科學實力才會如此的薄弱
  • 愛因斯坦評論中國沒有科學?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中國在全世界就具有極好的聲譽,中國的文明與傳統是值得傳承與發揚的。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我們的科技水平也日漸提高,這些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自豪和驕傲。
  •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不管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是正能量!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
  • 「外國專家科學講堂」開講啦
    2020年8月24日,北京天文館的一間教室中傳出陣陣孩子們的驚嘆和歡笑,今年的「外國專家科學講堂暨VIPKID而身穿白大褂,頭戴護目鏡,穿梭在形態不一的化學燒杯、量杯之間,像變魔術般擺弄著瓶瓶罐罐的化學試劑的人,就是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科學家戴偉教授。他的「走進化學」課充滿了炫酷的實驗演示和深入淺出的知識原理,為本年度的「外國專家科學講堂」拉開了帷幕。
  • 淺談「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家?
    正視人類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在一萬年的時間中,人類開始快速發展,正確認知這個世界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可以說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地球,人類的力量可以改變地貌,影響氣候,在這個星球上人類幾乎「無所不能」,而這一切都是科學發展帶來的好處。文明和科技,是否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 為何中國未誕生過世界級科學家?中國的土壤培養不出頂級天才嗎?
    但是,這張圖片中出現的科學家是外國人,照片中沒有中國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中國從未出現過過,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霍金,伽利略和居裡夫人都是外國人。人民,問題來了,中國有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呢?張衡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家,而並非完全是科學家這實際上與中國的國情有關我會。
  • 徐光啟興實學,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是古代難得的科學家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雖然身居高官卻一貫生活儉樸;畢生研究與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的實用科學;既認真總結中國歷代的科技知識,又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的科學家。他就是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江蘇上海徐家匯人。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兼小地主家裡,但當時家境已經衰落,小時候還因災荒挨餓受凍。早年時他曾到廣西、廣東等地靠教書為生,接觸了各地的勞動人民和社會現實。
  • 愛迪生到底算不算科學家?
    小夥伴們,愛迪生算不算科學家,現在網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愛迪生也就是一個發明家,也有的人認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二千多項發明,擁有專利一千多項。中國古代也有許多發明家,比如畢升,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蔡倫,發明了造紙術。近代的王選,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還有袁隆平雜交水稻等等。所以,以我的理解,發明家主要是實用的發明,而這種發明對全世界有一定的影響意義。
  • 54名美國科學家被迫失去工作,多為亞裔華裔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近日報導,自2018年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對該國87個科研機構的198名科學家進行「調查」以來,已有54名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失去工作。其中,有93%的情況是因為他們與中國的科研機構有合作,但「未能」向美國方面披露此事。負責調查的官員稱,受調查的對象絕大多數都是亞裔。
  • 外國網友驚嘆這居然是中國碼頭?!
    「太科幻了,這些碼頭場景只有在中國才能看到!」 近日,YouTube科技博主理察·阿吉拉爾(Richard Aguilar)發布視頻介紹了中國最繁忙的三大全自動貨櫃碼頭,其智能化程度之高讓不少外國網友驚嘆,「跟看科幻片似的」。
  • 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去年早些時候發生兩次電纜故障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倒塌,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直接墜落到望遠鏡的反射盤上,因無法修復而永久關閉了。自2011年開始建設、2016年落成啟用,歷時三年多調試驗收,FAST的觀測範圍已經能企及河外星系甚至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邊緣。2021年,FAST將接受希望使用該儀器進行研究的外國科學家的申請。
  • 大科學家的科普小書:讀錢偉長《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
    書是1953年8月第一次印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地址為北京西總部胡同甲50號。這本書的印數為50000冊,價格3400元(舊幣)。打開已經發脆變黃、邊角缺損的書頁,有「蔣校長指正 作者特贈」字樣。雖然書曾經被水浸泡過而字跡模糊,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地辨認出所有的字。從時間來估算,猜想大約是贈給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的。
  • 《易經》有多不堪?愛因斯坦否定,楊振寧說它毫無邏輯
    1953年,愛因斯坦寫信給另一位科學家:「西方科學的發展基於兩項偉大的成就:希臘數學家發明了形式邏輯,文藝復興時期則發現了實驗驗證方法。 人們不一定是正確的。 中國聖人驚訝地發現他們沒有取得這些進展。 如果可以的話,這將令人驚訝。」形式邏輯在西方也被稱為數學邏輯或形式邏輯,這是現代科學的基礎。
  • 中國最受外國遊客喜愛的3個景點,來中國必去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現在有很多人都想出國遊玩,同樣外國人們也是這樣,想要來我們國家遊玩,那你知道我們國家哪幾個景點最受外國人喜歡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地方,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景點呢?1.故宮它是我們古代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家所在的地方,之前這個地方被叫做是「紫禁城」在天安門的後邊,是我們國家古代的時候皇家所在地方中最好的一個,也是世界上現在僅有的保存比較好的大規模宮殿,這個地方在世界五個大型宮殿裡也是排名第一的,大多數國外遊客來中國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這裡,是我們國家的5A景點,它是在1406年開始修建的
  • 中國古代數學:不僅重「實用」,而且有「理論」
    讀書報:在我們一般的印象中,中國古代數學強調實用,未能像西方數學那樣發展出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純數學,所以其能到達的高度也就大為受限,是這樣嗎?    郭書春:這正是我要講的本書的第四個特點,就是重視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探討。說中國古代數學重視實際應用是不錯的,但簡單地以此來概括中國古代數學的特點,由此認為中國古代數學沒有理論,就失之於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