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它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中非常多的實際問題,還為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古代發達的科技,令無數外國科學家都驚嘆。學者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時,都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大多強調實用,強調能夠真正地被派上用場,而古代科學出現這一特點,竟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各派學者都傾向於應用和實用,於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身體力行的價值取向和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實事求是」,其原意是講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後來我們將它引申為一種思想方法「實事」就是客觀實際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其中的規律,「求」就是去調查研究。它要求人們尊重客觀事實,注重歷史經驗,並通過研究思考,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藉以指導今後的實踐。這無疑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思想方法。作為一種價值取向,主張身體力行,就是反對說空話,主張辦實事,主張「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不論是加強個人品德的修養還是為人民辦好事謀利益,總之要有實際行動,並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這樣才活得有意義,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就是主張做任何學問都要有利於國計民生:比如修史是為了察古知今、鑑戒垂訓,因此才有了《資治通鑑》等這樣的史學巨著;寫文章強調「文以載道」,因為它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寫詩作詞也是為了「詩言志」,興、觀、群、怨,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而是為了事父事君;繪畫不僅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傳播名教,寓意褒貶;音樂則是為了移風易俗,因為它可以善人心,感人至深,自然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正是在這種經世致用的治學傳統影響下,中國古代的科學也成為實用科學:無論天文、數學、醫藥、地理、農學水利,乃至四大發明,大多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實用科學。這些實用科學的成就之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強,曾在世界歷史上遙遙領先,不僅英國的科學家,甚至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嘆為觀止。但對於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我們的祖先卻研究不夠,致使有些原理至今仍然不知其詳。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實用理性自然也具有兩重性,它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它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使得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但它對自然科學、哲學、邏輯學等思辨學問的研究無疑又起到了阻礙作用。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觀念形態、行為模式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與這種實用理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僅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一直在深深地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影響著如今我們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