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人類文明出現,發展到今天,差不多有一萬年的時間,對於人類來說,這個時間確實十分的漫長,但是對於宇宙和地球的歷史來說,一萬年的時間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是「轉瞬即逝」。
正視人類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在一萬年的時間中,人類開始快速發展,正確認知這個世界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可以說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地球,人類的力量可以改變地貌,影響氣候,在這個星球上人類幾乎「無所不能」,而這一切都是科學發展帶來的好處。
文明和科技,是否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文明」是一個整體,但是地球上並不是只有一個文明,在歷史中有無數文明崛起,也有無數文明消失,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宣傳自己可以永遠存在。
但是,所有的文明都有一個共同點——「孕育不同的文化」,每一個文明的文化都是獨特的,不同的文明之間沒有優劣,但是,不同的文化之間確實會存在「知識」和「技術」上的差距。
而英國的科學家李約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1976年,一位美國學者把這個問題稱為「李約瑟難題」,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的萌芽是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或者其他的文明?這個問題可以延伸一下,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科學家,甚至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有學者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在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這段時間內,地球上出現的對人類文明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學發現和發明,有54%以上是中華文明貢獻的,但是在進入19世紀時,這個數字降低到了佔0.4%。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科學家。
在思考文明的發展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下生物的進化,現代科學證明,生命的進化是一個緩慢且複雜的過程,地球用了40億年,才孕育出人類一種具有高等智慧生物,那麼生命誕生智慧,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生命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在一個生命行星上,誕生出高等智慧生物並且孕育出文明,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人類能擁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巧合堆積在一起的結果,但是如果地球沒有誕生生命,沒有誕生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無限的時間中,任何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是無限接近於100%。
也就是說,一個文明孕育出先進的科學技術,並不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但是只要地球上有文明存在,總會有一個文明孕育出科學的萌芽,給整個世界帶來改變,所以現代科學的崛起發生歐洲,也只是一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並不是一個文明不斷發展,就可以發展出基礎科學的,歐洲的崛起和近代科學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更主觀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像牛頓或者是伽利略這樣,奠定科學物理基礎的科學家,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在我們的歷史中並不缺乏科學家,甚至在大多數時間,我們的知識都領先於全世界。
那麼我們怎麼主觀去分析這個事實呢?科學家認為,早在原始社會,中西方文明就因為各種原因在文化核心產生了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飲食和氣候等等,任何一個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變化。
其次,中西方的思維模式上存在差異,中國文明一直更注重「經驗的簡單積累」,忽略了對事物和現象背後本質的探索,中國古代文化是「經驗科學」,而歐洲文明從古希臘時代就更加認同「理論科學」。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結構,導致了中國在近代的科學技術落後於其他國家,至於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出現像愛因斯坦和牛頓這樣偉大科學家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的文明更加「務實」。
曾邦哲就曾經提出,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現代西方的科學、工業革命與現代藝術,其實都是在中國科技和思想上發展而來,「文藝復興」的本質就是在歐洲文明中出現了一個融合中華文化的全新思潮,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十分重要的。
不論現代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於中華文化,現在的中國在不斷崛起和突破已經是一個無法爭論的現實。曾經的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沒有出現像愛因斯坦或者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不代表下一個和他們一樣偉大的科學家不會誕生在中國,地球文明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未來的一切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