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博士誕辰120周年 |「李約瑟之問」不是偽問題

2020-12-15 騰訊網

以下文章來源於社會科學報社 ,作者梅建軍。

圖1. 李約瑟博士

撰文 | 梅建軍(劍橋李約瑟研究所)

在李約瑟博士(圖1)誕辰1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三聯生活周刊》組織發表了一組題為 「再問 『李約瑟之問』 」 的文章,以為紀念。這組文章做得相當用心,尤以兩篇訪談文章最為精彩。第一篇訪談的對象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第二篇則是史丹福大學墨磊寧教授。兩位受訪人對很多熱點問題均有精妙回答,充分展現了各自的視角和學養,讀來不僅有趣,而且不乏引人深思之言。

不過,無論是周刊記者,還是吳國盛教授,在訪談中都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即 「李約瑟之問」 是個偽問題,甚至讓人以為這已是中外學界的共識。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筆者在此想表達一點不同的看法,以為商榷。

吳教授在訪談中為其觀點給出了兩個理由:其一是李約瑟 「是完全按照西方人對科學的理解來對中國古代科技進行盤點的」,「是以一種深刻的西方中心主義來反對表面的西方中心主義」。他甚至斷言:「李約瑟希望給中國文化以尊嚴,但我認為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以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來捍衛尊嚴」;其二是李約瑟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存在 「科技不分,以技代科」 的問題。在他看來,「李約瑟的中國古代科學史,其實是一部技術史,或者說是按西方現代科學的框架來編制的一部中國古代的技術史」。

吳教授的這些看法,猛一看確有其獨到而深刻的一面,但仔細推敲,其對李約瑟的著作和思想實有誤解和不公之虞。李約瑟和他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對世界的主要貢獻,就是對 「西方中心主義」 或 「歐洲中心主義」 的毅然挑戰,提醒世界應當公正評價非西方文明的價值和意義,揭示了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文明對近代科學在歐洲興起的巨大貢獻,強調了文明交流、互鑑和融合的歷史價值及其對未來的意義。

李約瑟所以提出 「李約瑟之問」、並以其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研究和寫作,正是要打破18世紀以來業已形成的 「西方中心論」 或 「歐洲中心論」 的話語體系,通過深入揭示中國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以及中國文明進程與世界的密切聯繫,來徹底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種種偏見和誤讀。

正如清華大學劉兵教授評論《中國的科學與文明》所言:「它的出現首次向西方的學者們展示了中國科學史的豐富內容,使中國的科學在西方受到尊重,使中國歷史中科學的成就在國際歷史學界得到承認,使西方人意識到中國有其自身重要的科學與技術的傳統」。把李約瑟這樣的學者與「深刻的西方中心主義」掛上鉤,可謂一種 「深刻的」 誤讀,不僅完全漠視了「西方中心主義」這一術語特定的內在涵義,而且也脫離了時代的語境,把李約瑟心目中的「普世科學」錯誤理解成了「西方科學」, 所以才有「把科學作為一個普世標準來衡量文明的高低」這樣的話,要知道,在李約瑟的話語體系中,他不僅不認同「西方科學」或「歐洲科學」這樣的概念,而且明確區分了「近代科學」與「古代和中世紀科學」這樣的概念。

那麼,李約瑟按照現代科學的學科分類體系和相關概念,來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是否沒有問題呢?當然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還不小。但這是學術研究方法或範式的問題,與具有特定政治和思想內涵的「西方中心主義」不可一概而論。更為重要的是,討論問題不能脫離時代的語境。

應該意識到,在李約瑟寫作的時代,以現代科學作為參照系去整理和書寫中國科學和文明的歷史是很自然的選擇和做法,畢竟從李約瑟的視角看,這是讓西方人認識和承認中國古代文明貢獻的必經之路。現在,我們當然可以站得比李約瑟更高一些,超越李約瑟的研究範式,選擇更貼近中國文化特點的話語體系或參照體系,來整理中國的科學、技術和醫學遺產。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李約瑟研究範式和學術成就的全盤否定或推倒重來,只不過我們現在的學術研究有了更多的理論視角和參照體系,這是時代演進的體現。

關於「科技不分,以技代科」的問題,吳教授在他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中對此有更系統的闡述。他說,李約瑟「經常將科學與技術兩個詞合在一起使用,讓人覺得他是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讓技術混充科學」(276頁)。作為生物化學家出身的李約瑟真是如此不堪,連科學與技術這兩個概念都分不清嗎?當然不是,如果吳教授仔細閱讀李約瑟的著作,他應該意識到,他的斷言對李約瑟及其學術工作而言是不夠公正持平的。

李約瑟對科學這一概念當然有他自己的理解或定義。如果我們看他1943年寫下的一份演講提綱(圖2),其中包含了「李約瑟之問」的雛形,也展現了他對中國文明與近代科學關係的最初始的思考。這份提綱分為三段:

第一段,說古代和中世紀的中國哲學表明中國人對自然能做很好的推測(Chinese could speculate well about Nature);

第二段,說中國的很多經驗性的發現(其中有很多改變了世界)表明中國人能做好的實驗(Chinese could make good experiments);

第三段,提出了「李約瑟之問」,原文如下:「Why, therefore, did modern science, i.e., our theoretical body of scientific though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nature and commanding universal assent, develop in west Europe, not in China」(因此,為什麼近代科學,即我們普遍適用於自然並為普世所公認的科學思想的理論化體系,發展在西歐,而不在中國)。

這三段話可以說清楚地表明了「李約瑟之問」提出的思想邏輯,那就是中國古人有很好的關於自然的哲學思考,有很多基於實驗的經驗性發現,但為什麼沒有走到「近代科學」這一步?可以看出,李約瑟對「近代科學」的理解特別強調了其普適性和普世性的特徵。

圖2. 李約瑟1943年演講提綱照片

在1948年提交給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一份《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寫作計劃(圖3)中,李約瑟更是使用了「前科學(pre-science)」這樣的概念,以便與「近代科學(modern science)」相區別。該書計劃有五章:

1. 導言

2. 中國哲學(古代和中世紀)

3. 中國前科學(The Chinese Pre-Sciences)

4. 中國技術(Chinese Technology)

5. 阻礙近代科學在遠東發展的因素分析(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hib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Far East)

可以看出,李約瑟對「前科學」、「技術」和「近代科學」這幾個概念的使用是有明確區分的。關於「中國前科學」,李約瑟有如下的說明:「古代和中世紀,展現基於觀察和實驗的歸納性科學,也包括手動操作。成就常領先於西方,但止於萌芽狀態」。這一章的具體內容包括陰陽五行、數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礦物學、地理學、物理學、植物學、煉丹術和化學,等等。而「中國技術」一章的內容則主要是經驗性的發現和發明,包括指南針、火藥、礦冶、機械、製藥、農業和航海等。可以說,在李約瑟的思想體系以及其後的寫作中,不存在「科技不分,以技代科」的問題。

圖3. 李約瑟1948年提交給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寫作計劃

至於把李約瑟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說成「是一部技術史」,李約瑟早在1961年發表的《中國科學傳統的不足與成就》一文中,就批評了這種傾向。他說:「當學術研究正在逐步揭示亞洲文明的貢獻時,也有一種對立的傾向試圖通過不恰當地提高希臘人的角色以維持歐洲的獨特性。他們宣稱,自始以來,不僅現代科學,甚至科學本身也是歐洲的特色,而且僅僅是歐洲的特色…… 與此相應的便是決意表明,非歐洲文明中的一切科學發展不過是技術而已。」(張卜天譯文,見《文明的滴定》29頁)

因此,吳教授把「李約瑟之問」視為偽問題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這當然不是說「李約瑟之問」無須質疑或不值得討論,事實上,對「李約瑟之問」質疑和討論從未停止過,但這絲毫無損這一問題所激發的思想魅力。對「李約瑟之問」的評論,我覺得墨磊寧教授在訪談中所表述的觀點更為中肯、持平,也更有啟發意義。他說:「我們應該感謝李約瑟和『李約瑟之問』,事實上正是因為『李約瑟之問』和對他的批判讓我們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在20世紀中期以及整個50年代到80年代,人們都在問這些問題,特別是六七十年代,我們所有學習中國科學和技術歷史的人,都是某種形式上的李約瑟的子孫,即使我們批評他。要批評『李約瑟之問』很容易,但是提供一個替代它的問題就難得多。所以正是『李約瑟之問』的存在,讓我們有機會提出更複雜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李約瑟之問」不是偽問題,其所展現的中西文明互鑑的獨特視角和宏大格局,不斷激發著學界的興趣和公眾的關注,正說明了其持續的生命力所在。正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劉鈍教授所言:「『李約瑟問題』是一個啟發式的主題論綱, 藉助它不僅可以展開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宏大敘事,還能引導人們對科學革命、現代化的途徑、以及文化多樣性與科學普適性間的張力等議題進行深入思考」。灼見如此,可謂要言不煩,切中肯綮!

(本文原載上海《社會科學報》第1733期第五版)

相關焦點

  • 李約瑟博士誕辰120周年|「李約瑟之問」不是偽問題
    李約瑟博士 撰文 | 梅建軍(劍橋李約瑟研究所) 在李約瑟博士(圖1)誕辰1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三聯生活周刊》組織發表了一組題為 「再問 『李約瑟之問』 」 的文章,以為紀念。這組文章做得相當用心,尤以兩篇訪談文章最為精彩。
  • 「李約瑟之問」,並不是偽問題
    今年是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誕辰120周年。他提出的「李約瑟之問」,不斷激發著學界的興趣和公眾的關注,對「李約瑟之問」的質疑和討論從未停止過。原文 :《「李約瑟之問」不是偽問題》作者 |[英]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 梅建軍圖片 |網絡在李約瑟博士誕辰1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三聯生活周刊》組織發表了一組題為「再問『李約瑟之問』」的文章,以為紀念。
  • 「李約瑟之問」的答案
    所以,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的序言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歐洲在十六世紀以後就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經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麼?」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
  • 馮友蘭與「李約瑟難題」
    因此,當時問「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實際上就等於在問:使西方超過中國的、被稱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東西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其次,上述引文還表明,馮友蘭在問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自然科學的時候,附加了一個重要前提,即,在若干世紀以前(比方說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前),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雖然不屬於同一類別,但在發達程度上,卻處於同一水平。
  • 李約瑟難題的制度實用主義解釋
    李約瑟的問題在於試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摸」近代科學革命未能發生在中國這頭「大象」,結果所摸到的不知是什麼東西,因為不同視角會產生矛盾,甚至於比不上將摸大象的耳朵說成是「扇子」。正如林毅夫所言「李約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家或者歷史學家,他只是羅列現象,在解釋現象的時候缺乏邏輯性。」[24]關鍵在於他沒有理論。
  • 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勞氏獎學金開放申請
    2015 年底,勞氏獎學金重新開放申請,當時在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從事博士後研究的趙靜一博士(圖 2)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二位獲得勞氏獎學金的青年學者。她的研究圍繞古代希臘與中國的哲學思想展開,包括兩種文化傳統中的倫理和教育思想之比較,與勞氏獎學金所提倡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宗旨正相吻合。
  • 鮑文欣|思想史視域中的「李約瑟難題」
    僅就問題2而言,李約瑟當時的觀點並不突兀。真正富於刺激性的觀點在於問題1,並且它最初不是以「問題」,而是以「論斷」的形式出現的。此前討論的前提,大多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科學不發達,李約瑟則指出: 古代之中國哲學頗合科學之理解,而後世繼續發揚之技術上發明與創穫,亦予舉世文化以深切有力之影響。
  • 文章五:中國也給了世界--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由英國人李約瑟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共七卷三十四冊,全書博大精深,史料浩如煙海,語言流暢簡潔,結構宏大精巧,將中國五千年的科技與文明奉送給世人。  這本書改變了中國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它既是李約瑟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也是中國送給全世界的禮物。中國人民從內心裡感謝這位英國人,是他令中國和世界接軌,令全世界了解了中國。
  • 中國文化部向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捐贈圖書
    原標題:中國文化部向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捐贈圖書  環球短訊  科技日報倫敦10月18日電 (記者劉海英)10月18日,中國文化部向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東亞科技史圖書館贈書儀式在該所隆重舉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李約瑟研究所董事會主席約翰·伯德爵士、所長克里斯多福·庫倫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梅建軍、東亞科技史圖書館館長約翰·墨菲特以及劍橋大學和當地學術界的相關專家學者等50多人出席。  劉曉明在致辭中熱情回顧了李約瑟博士的非凡生平,特別是其在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並高度評價其為推動中英關系所做的巨大貢獻。
  • 楊玉良院士解析李約瑟之謎
    這就是近代中外眾多學者一直探究的"李約瑟之謎"。關於李約瑟之謎有很多探討的版本。歷史上的中國講究經驗的積累,但沒有探究科學的原理在哪裡。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根基和發展的源泉。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是重中之重。楊校長將分享對"李約瑟之謎"的多年思考和研究觀察,進行老課題的新解讀。
  • 崔永元方舟子論戰科學:從轉基因到中醫再到李約瑟
    @方舟子:說轉基因玉米讓老鼠長腫瘤,說金大米有問題,是不是謠言?你上過了幾節生物課,讓你覺得自己比生物學家都懂什麼是轉基因?我一個生物化學博士,寫了二十多本科普書,還沒資格做科普?我做科普的資格還要由一個主持人來認定?
  • 近代中國落後之謎,破解「李約瑟難題」北大韓毓海先生奇書的啟示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著名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近代以來科學和工業革命發展相關思考的問題,其內容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醫學史上的12月9日:著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出生
    而李約瑟也不負眾望,從小即表現出超凡的天賦。1917年,李約瑟在名校奧多中學完成基礎教育,之後考入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在劍橋大學,他完成了學士、碩士教育,並在1925年10月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從1924年開始,他即受聘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助教,得以進入著名的霍普金斯實驗室開展胚胎學和形態學研究。並在同年,與第一任妻子同學多羅西·瑪麗·莫伊爾(李大斐)結婚。
  • 李約瑟之謎答案:孔儒思想禁錮使中國不可能產生系統科學工業革命
    這就是我們近代以來落後挨打的根本緣由,也是李約瑟之問的答案。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提出一個疑問,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也叫李約瑟之謎。「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產生?」
  • 淺談「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家?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文明」是一個整體,但是地球上並不是只有一個文明,在歷史中有無數文明崛起,也有無數文明消失,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宣傳自己可以永遠存在。李約瑟和他的妻子而英國的科學家李約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錢學森之問」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問題來源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錢老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回憶:30年前,父親提出第六次產業革命,提出基於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問題,提出知識密集型農產業的思考,學術界對這些理論反響不大,基本上無人關注無人踐行,在這種情況下,父親才明白,自己不僅要提出理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所以才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我心似水志如舟——紀念嚴濟慈先生誕辰120周年丨科學史
    他是中科院院士、我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工業的重要奠基者嚴濟慈,1901年1月23日生於浙江東陽,今天是其120周年誕辰,藉以此文,紀念嚴先生。楔子1923年10月12日,法國郵輪「高爾地埃」號從上海啟程前往法國。
  • 數學界的李約瑟難題:宋元數學高度發達,為何未能產生近代數學?
    前言 1976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個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引發了後人無數解答和爭論。李約瑟難題有很多子問題,在數學界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