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百度百科介紹: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著名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近代以來科學和工業革命發展相關思考的問題,其內容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於是便出現了諸如「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相關問題。
從1930年代李約瑟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側面對之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思考。韓毓海先生的《五百年來誰著史》則別開生面地從地緣政治變化的衝擊、 經濟增長缺乏國家財政組織、金融戰略的支持以及國家組織能力的不斷下降這三方面進行了思考,很有見地。
首先從地緣政治變化衝擊上看,西方進入近代以來,直接影響了從公元10世紀以來,中國以恰克圖為核心,貫通「內陸歐亞」的北方貿易體系和以琉球為核心,聯繫西洋、東洋和南洋的海洋貿易體系所塑造的地緣政治體系的完整性。該體系在19世紀走向瓦解,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其次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實行放任主義,且沒有自己的自主貨幣,並長期依賴美洲舶來的白銀。這些因素使得中國的經濟缺乏國家財政組織,金融上缺乏戰略規劃和支持。這些是中國陷入發展困境的經濟方面的原因。
最後則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從宋朝後就不能夠再負擔起一個逐步近代化國家的治理責任。在一個近代化的國家裡,管理者需要具備管理經濟、財政、稅收、軍事和金融的具體能力,同時要負擔起組織人民、教育人民的責任。而儒家文化在理學化發展之後,所選拔出來的精英階層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這直接影響了中國國家的近代化。
韓毓海先生的觀點從這三個方面提供了自己的思考。然而,李約瑟難題的根本原因不僅僅只是這三方面。
從第一個方面說,中國自古以來對外貿的依賴並不大,地緣政治對中國內部社會轉變的影響也並不顯著。地緣政治的衝擊只是一個因素,是外在的因素,它只能通過影響內因來產生影響,中國內部的因素才是關鍵因素。那麼,這個內在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從經濟和金融角度來看,韓毓海先生說得確實有道理。但,經濟和金融的因素似乎是李約瑟難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關於這個問題,以後專門用另一篇文章來分析。
第三個方面切中肯綮,確實從中國內在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提煉出了一個值得探討且對李約瑟難題非常重要的一個側面,就是國家管理和組織能力的下降,這個下降是一些列綜合因素的共同結果。
總體上說,此書立場正,觀點奇,極富啟發性,值得一讀。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