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地理中各種各樣的「效應」

2020-12-25 老胡旅遊

高中地理複習和新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

焚風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翻越山坡的暖溼氣流,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大氣中的水汽凝結降落差不多;到背風坡,隨著氣流下沉,海拔變低,氣溫升高,空氣變得既高溫又乾燥,此現象被稱作「焚風效應」。

「焚風效應」在地球上熱帶、溫帶的山地屢見不鮮,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風效應」影響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焚風效應」,例如偏西氣流越過太行山下降時,位於太行山東麓的石家莊就會出現焚風效應。據統計,出現焚風時,石家莊的日均溫比無焚風時增加10℃左右。

綠洲效應

在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份與空氣混合,就能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溼度,這種水份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溼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之為「綠洲效應」。如在熱帶大陸西岸,有寒流經過的濱海地帶(北美的加利福尼亞寒流、南美的秘魯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區),這一帶多霧,氣候雖乾旱降水少,但由於「綠洲效應」,相對溼度大。

盆地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在盆地內部的地表,炎熱的夏季,常因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氣溫為33℃,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高原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在面積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氣密度小,白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夜間大氣的保溫作用較弱,形成氣溫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地勢愈高,這種特點愈明顯,謂之「高原效應」。如我國青藏高原,這種「高原效應」強烈,才形成了藏族獨特的服飾——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長袖寬領,用飄帶扎腰。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

狹管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被稱之為「狹管效應」。如由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5807次旅客列車,通過天山南北向的峽谷地區時,由於「狹管效應」,列車遭遇到13級狂風,列車被掀翻,造成車輛脫軌,大量人員傷亡,南疆線被迫中斷行車9小時。如我國的臺灣海峽、松遼平原等地兩側都是山嶺,地形像喇叭管,當氣流直灌管口時,經常會出現大風。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兩座毗鄰的高樓之間,也會出現「狹管效應」。科學家實驗發現:平地3—4級風,通過高樓之間,經過「狹管效應」可放大達10級以上。

溫室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近代由於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大量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地面熱量截留在溫室氣體內,同時大氣自身氣溫也在升高,又以大氣輻射射向地面,因而對地面有類似於溫室玻璃所起的保溫作用,所以叫「溫室效應」。有的學者認為,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時,地表氣溫將相應升高2.3℃左右。目前由「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

陽傘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導致大氣的煙塵越來越多。懸浮在大氣中的煙塵,一方面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陽能減少,因而使地面降溫;另一方面,吸溼性的煙塵又作為凝結核,使周圍水汽在它上面凝結,導致低雲、霧增多。這種作用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被稱之為「陽傘效應」。如1991年菲律賓皮奈圖博火山大爆發,就曾使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強勁的全球變暖趨勢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嚴重的陽傘效應應是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核冬天」。因為核爆炸會把大量的沙塵送進大氣中,使地球大氣變得烏煙瘴氣。由於地面上得到的太陽熱量劇減,使地球氣溫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稱為「核冬天」。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上恐龍的突然滅絕,就是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巨量煙塵造成「核冬天」的結果。

大氣的保溫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基本是透明的,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同時地面又把熱量向外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穿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75%—95%)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氣增溫。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長波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熱量返還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並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之為「大氣的保溫效應」。

熱島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熱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種混凝土建築物、城市綠地和水域的減少,使城市的「體溫」一再升高,使城區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島嶼,被形象地稱之為「城市熱島」,此效應謂之「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熱島中心,氣溫一般比周圍郊區高1℃左右,最高可達6℃以上,特別是當天氣晴朗無風的夜晚,城市熱島強度更大。在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下,近地面產生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熱島環流,往往給城市帶來嚴重的大氣汙染,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導致人類發生各種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幹島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於城市的主體為連片的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這樣,城市空氣中水份偏少,溼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

雨島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氣環流較弱時,由於城市中存在「熱島效應」,增強了空氣對流,城市中上空懸浮顆粒物較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結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區多,而且易形成局地暴雨。對歐美許多大城市研究發現,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區多5%—10%。

城市渾濁島效應

是指由於城市大氣中的汙染物質比郊區多,凝結核也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造成城市的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大大削弱,其能見度也小於郊區,此現象謂之「城市渾濁島效應」。

霧島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顆粒汙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引起霧日的增加。如倫敦為國際著名的霧都,重慶為我國的霧都,除自然條件外,城市霧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倫敦近年來進行環境治理後,霧日大大減少就是最好的證明。

溼島效應

指城市水氣壓的平均值高於同時刻的郊區平均水汽壓,出現明顯的「城市溼島」。如上海市市區夜間經常出現凝露溼島,天氣穩定又無低雲,風速較小的夜間,郊區降溫快,結露多,空氣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壓即迅速降低,而市區因熱島效應,氣溫較高,結露量較少,空氣中水汽壓高於郊區,形成「城市溼島」,凝露溼島以8月最強。雨天溼島是降雨時及停雨後,因市區熱島效應使蒸發量比郊區大,空氣中水汽含量比郊區多,雨天溼島以四月最多。

溼度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大氣中的溼度會影響人們對溫度的感覺。高溫時人體散熱通過汗液將熱量排出體外。如空氣溼度較大,汗不易揮發,人就感到悶熱,感覺溫度往往比實際溫度高。所以在高溫條件下,地面河湖眾多,水面面積較大會使空氣溼度增大,進而影響人們對氣溫的感覺。溼度的這種影響稱之為「溼度效應」。如號稱中國「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南京,七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0℃和28.2℃,其形成與擁有眾多河流或湖泊有一定關係。

湖泊效應

是指人類修建大型水庫而產生的相應庫區周圍的氣候變化。由於水的熱容量大,大面積的水域有調節氣候的作用。夏季, 庫區氣溫比庫區周圍岸上氣溫低;而冬季則比庫區周圍岸上高,年較差比庫區周圍岸上小,年平均氣溫較高,日較差亦較小。由於庫區的蒸發作用,使進入空氣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況下,夏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少,冬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多。這種現象謂之「湖泊效應」。

海洋沙漠化效應

主要由於油船事故、海上井噴、輸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礦企業和城市排放石油汙水,船舶排放石油汙水等造成的海洋石油汙染。石油在海洋上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發,使海上空氣變得乾燥,同時又減少了海面熱量的轉移,導致海水的日變化、年變化加大,使海洋失去了調節氣溫的作用,從而產生「海洋沙漠化效應」。如在比較封閉的地中海、波斯灣、波羅的海、日本海等海面油膜的影響要比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表現得更明顯。如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這次戰爭使100多萬噸原油流入波斯灣,黑色的油膜覆蓋了珊瑚島礁,使魚蝦失去了賴以生存繁殖的場所,沿岸海洋藻類和甲殼類生物大量消失,波斯灣內海有1/3海鳥死亡。再如,日本近海是世界海洋中汙染最嚴重的海域之一,平均每年有50噸以上的廢油排入到這個海域。據觀測,日本伊勢灣受油汙染的海面要比潔淨海面的水溫高3℃.近年日本颱風登陸的次數明顯減少,有人認為可能與海水汙染有關。

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

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將會增強,植物的生產率也將會有一定的提高,這就叫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這一效應對小麥、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尤為明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小麥和水稻的施肥效應可以達到25%,而對大豆可以達到40%。

地形的屏障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高大山系或面積較大的高原,他們往往對冷空氣或暖空氣移動起到阻礙作用,從而影響不同坡向的溫度高低。如青藏高原往往阻礙了冷空氣南下,使北部地區氣溫遠比受到屏障作用的印度半島北部氣溫低的多。如 東西走向山脈:天山等對冬季風有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坡冬半年各月平均氣溫高於北坡。如 古詩詠大庾嶺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之句,這就是山地屏障效應的體現。

科裡奧利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

大氣中空氣流動的方式並非單純南北向,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會驅使北半球移動的物體或流體沿運動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則向左偏。

地理滯後效應

又稱地理滯後作用、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後作用有關。短期行為的表現是忽視地理滯後作用。

綠島效應

「綠島效應」是指在一定面積(約3公頃)綠地裡氣溫比周邊建築聚集處氣溫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區以及林冠層的下部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候。

森林可以減小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減低地表風速,提高相對溼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氣候。這就是森林的綠島效應。

森林能改變風向,減弱風速,阻滯沙土,起著防風、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往往成為改造小氣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雨影效應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相反達到同時,背風坡少雨乾燥. 這是因為山脈阻隔暖溼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跟大,使土壤相對乾旱. 這種現象被稱為雨影效應。

冷島效應

觀測結果表明,綠洲農田上不同高度層的氣溫,晝夜均比附近的戈壁顯著要低,綠洲在夏季相對於周圍環境(戈壁或沙漠)是一個冷源和溼源,即相對獨立的「冷島」。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戈壁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比綠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熱的暖空氣,通過局地環流作用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溼潤的小氣候。這種特殊的氣象效應,稱為綠洲的「冷島效應」。

綠洲上空的這種效應,使湍流發展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騰和地面的蒸發,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這對於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綠洲節約水源、種草種樹和發展農業,是很有利的。

山體效應

由於山體隆起,對山體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的氣候效應。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體表面積越大,山體效應也越大。山體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長波熱能,使溫度遠高於相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而且氣候的變化也比低地大。

山體效應對山體本身也有影響,與低地相比,山地的氣壓、氣溫和溼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輻射則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種不同氣候帶的分布,與從赤道到兩極氣候帶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緯度地區,高度可起調節溫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會終年積雪。在山地,每天的風向都要變換一次,和海陸風的情況差不多。一般來說,較大山體的氣候效應類似於大陸度增加,其溫度變幅比小山體大。植物生長的上限較高,垂直自然帶的相應界線也高。山體效應在山體上比邊緣地區明顯。

城市水文效應

城市化的過程增大了人類社會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城市興建和發展後,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為街道、工廠和住宅等建築物所代替,下墊面的滯水性、滲透性、熱力狀況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集水區內天然調蓄能力減弱,這些都促使市區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城市的熱島郊應、凝結核效應、高層建築障礙效應等的增強,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數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地表不透水面積比重很大,地下滿布著排水管道的市區,截留、填窪、下滲的損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匯流歷時和滯後時間大大縮短,徑流係數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遊的洪水過程線變高、變尖、變瘦,洪峰出現時刻提前,城市地表徑流量大為增加。

城市迅速膨脹,人口高度集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劇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額平均為農村居民的5~8倍,新興工業的耗水量更多,對水質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城市供水日益緊張,原來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設施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許多城市超量開採地下水,使地下水資源日趨枯竭,不僅帶來了水資源危機,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為此,不少城市採取遠距離引水的途徑,以解決城市供水不足的問題。

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向河流排放,工業廢氣向大氣排放後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體受到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危及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節,河川徑流減少,稀釋能力削弱,水質更趨惡化。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下遊水體一般都受到汙染。天然水體水質惡化更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的緊缺。

水庫水文效應

指水庫與其水文因素和它們變化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指水庫蓄水體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稱「水庫水文影響」。水庫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築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積和一定用途(目標)的水量交換緩慢的水體。水庫與湖泊有許多相似之處。水庫既是一個自然綜合體,又是一個經濟綜合體。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調節河川徑流、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漁業、航運、木材浮運、旅遊、改善環境等,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

水庫水文效應①首先表現在對水文地理條件,即水象網的影響。水庫興建後,湖泊率與水網密度普遍增大,庫區原有森林、耕地、草場、沼澤、村落、道路等發生淹沒和浸沒,水體水文地理特性漸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轉變。②同時,地區內淡水貯量明顯增多。在乾旱地區尤為突出,水庫實際上成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體。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過程發生急劇變化。水庫建成後,河川水文情勢變化十分複雜。大體可以把水庫影響的區域分為3個部分: (1)庫區 (2)下遊影響區(3)引水區和受水區。

⑴庫區的水文過程和水量平衡特性與天然湖泊近似,庫區水文情勢主要取決於大壩造成的壅水,並表現為水位顯著上升,形成廣闊的水面。庫區由於水面遼闊,蒸發量有明顯增加趨勢,庫區降雨、滲漏、氣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⑵下遊影響區是受水庫影響較劇烈的地區。水庫下遊的水文過程主要取決於水庫的調節程度、開發目標和運行方式,世界上沒有無調節作用的水庫。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下遊河谷的水位及流量變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喪失,而成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間,水庫削減洪峰,滯蓄洪水總量的作用非常顯著。水庫對河流洪水僅具有滯蓄作用,主要是進行時程再分配,洪水進入水庫後,洪水波展平,流速變小,洪峰削減,洪水被滯蓄在水庫中,通過水庫調節後再陸續洩放到下遊河道中。水庫下遊由於來沙量驟減,河床侵蝕-沉積平衡發生明顯變化,多數水庫下遊衝刷和侵蝕活動加劇,河岸和河底趨於不穩定狀態。入海河流,由於河流上興建水庫,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減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線後退。

⑶引水區和受水區水文條件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引水量、引水距離及引水方式。規模較大的引水,對引水沿線及受水區水文條件將產生較強烈的影響。

歷史課堂內外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

相關焦點

  • 地理乾貨丨27種地理「效應」
    又稱地理滯後作用、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後作用有關。短期行為的表現是忽視地理滯後作用。
  • 氣象學中的四個地理效應
    在氣象學中,溫室效應和蝴蝶效應可能是最大眾化的術語了,前者普及率極高,老少都能說上一兩句;後者受到文化藝術乃至社會學青睞,外延極大豐富。本期我們簡單來談談以上四個「效應」以及在地理景觀中的應用。 試想,當一個人站在鐵軌旁邊,一列列火車經過時,會有什麼感受?
  • 分級閱讀//《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兒童百科
    《國家地理兒童百科》是由外研社引進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出版的Windows on Literacy系列,是可以幫助孩子們英語閱讀啟蒙的分級讀物。培養孩子們在聽、說、讀、寫上的全方面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孩子的自然、社會百科知識與生活常識的積累以及對孩子交際、生存能力的培養。繪本效果非常清晰,MP3聲音清晰簡單,是英語和地理知識雙學習的理想之選。
  • 3D世界地理百科:可翻轉的地球儀,足不出戶玩轉世界
    「3D世界地理百科」系列是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新推出的科普玩具書,一套2本——《動手翻轉世界》和《玩轉動物星球》。,在認世界中識地理,在識地理中看世界。動物,結合地圖標註具體分布狀態,融合地理、自然、人文等百科知識,讓孩子感受世界之博大,自然之奇妙。
  • 專為孩子打造的百科類英語分級讀物,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
    美國國家地理的LOGO和標誌性配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抹黃代表了科學探索的權威。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專為孩子打造的百科類英語分級讀物——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Readers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
  • 英文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 Water Can Change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Water《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百科是《國家地理》雜誌為少年兒童量身打造的百科類圖書。包括「我們的世界」、「動物世界」、「探險天地」、「文化長廊」、「超級科學」、「自然之謎」、「環保先鋒」、「歷史之窗」、和「地理趣談」、等九大板塊,內容覆蓋了動物、植物、歷史、地理、科技甚至美食、手工製作等各個方面。
  • 與地理教材同步,孩子受益一生的地理百科
    孩子未必要踏足這些遠方的土地,通過豐厚的地理,也能領略它們的奧妙。而且地理學好的孩子,眼界、心胸、人生格局都會遠遠超過同齡人。包括了世界六大洲中148個國家地區,106個城市。,大大拓寬地理視野。火山與地震,自然界的水循環,經線緯線,山脈的形成,地表形態的塑造……這都是高中地理課堂必須學的。在《藏在地圖中的國家地理 · 世界》裡,這些內容呈現的極其精彩震撼。結合著圖片,你會看到火山爆發,巖漿湧出,冷卻凝固,塑造成火山的整個過程。
  • 【免費領取】繪本故事:全套雙語《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72本繪本...
    ▼大家好,我是貓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資源是「 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資源介紹《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引進「國家地理」的兒童英語系列讀物,分為入門級、提高級和流利級三套,適用於4-16歲孩子,這三套讀物涉及了物理科學、地球;太空科學、生命科學、工藝和技術、地理、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等多個方面。
  • 地理百科:本初子午線
    地理課堂每天精選推送各類有趣、實用的地理知識,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地理世界,歡迎關注......本初子午線是地球上的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球經度和全球時刻而採用的標準參考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起 ,分別向東和向西計量地理經度,從 0°到 180°。1884年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採用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舊址)埃裡中星儀的子午線作為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參考子午線,稱為本初子午線。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兩者相比,前者大於後者,因此總的效應是使氣溫降低,這就是所謂的陽傘效應。
  • 高考必考的十六個地理效應及專項訓練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地理效應往往是解答某個問題的命門所在,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高中地理學習中涉及到的十六個效應。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氣就難以像其它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分補給,造成城市空氣中溼度較低,稱為「幹島效應」。不僅是城市,湖泊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系統也引出了諸多的地理效應,例如大湖效應和湖泊效應。
  • 12歲前是學習地理的關鍵期,想學好地理,要學會利用地理繪本
    地理真的有這麼難嗎?著名主持人王芳說過,地理是圖形學科,12歲前是學習地理的關鍵期,父母們要抓住。怎麼才能學好地理呢?【行萬裡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在課堂上懂得再多,都不如親自去看看,用旅行最真實的感受去了解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能建立孩子的方向感、讓他們慢慢學會看地圖、學會規劃路線等。
  • 雙語版《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集PDF,附贈配套英文音頻
    資料分享:《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是外研社引進「國家地理」的兒童英語系列讀物,英文科學一舉兩得!涉及了物理科學、地球太空、地理、歷史。領取方式見文末,三天有效!資源包含2008年至2013年的合集。含點讀版PDF、教師用書、音頻等!
  • 美國國家地理英語百科知識講堂:海洋的秘密(上)
    每年的5~8月,海馬媽媽會把卵產在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兩個月後,小海馬就從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爬出來啦!想要快速了解海豚,不妨先看看上圖中的詞彙樹Vocabulary Tree!Where do they live?Some dolphins live in oceans. Others live in rivers.它們有的生活在海洋裡,有的生活在河流中。
  • GIS:地理信息系統or地理想像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結構化的方法來認為地理信息的組成:(1)具有密度性質的地理現象;(2)這種地理現象是在坐標系中呈現出特定幾何構型從而能被研究者發現。地理信息所要解決的問題有這麼一個特點:他們是不同來源知識的組成,而地理信息系統則通過空間將這些不同知識所表現的複雜現象進行連接,與特定知識生產者、社區生產的知識糾纏在一起首先被單獨的數據層所儲存,以上這種功能在所有的地理信息系統中可見。另外的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統也可以在一個抽象的空間坐標系中對地理現象進行對齊或分組。
  • 【免費下載】全套《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72本繪本+MP3(入門級+提高級+流利級)
    本次分享有MP3和配套的PDF,還有每日閱讀後的練習,不僅能讓孩子學到知識,還能間接地提升英語,希望爸媽和孩子們能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哦!心急的爸媽們,免費下載方法如下:1)關注【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2)點左下角小鍵盤,打開輸入框3)在輸入框中回復「地理」,即可獲得【全套《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百科》72本繪本+MP3】下載連結!(注意不要在本文回複評論哦!)如下圖所示:
  • 【趣味地理】從荷蘭改名來看歐洲地理區位劃分規律
    圖中黃色區域為傳統意義上的「荷蘭」 這是因為,傳統上的「荷蘭」僅代表該國12個省當中的2個沿海省份,即包括阿姆斯特丹的北荷蘭省(North
  • 高三複習:27種地理「效應」,高考模塊強化,抓住「考點」細節
    高中地理怎麼複習?理清思路、強化記憶是關鍵。 以下幾點建議,供同學們參考:圖像聯繫。把教材中的圖像,按照某些聯繫結合起來複習。比如氣候類型圖、洋流分布圖和自然帶分布圖的結合;大陸東、西岸的氣候、洋流、風向對比等,整體把握地理分布知識。時間聯繫。把握時間變化。
  • 地理宗師目前的生活
    我是地理宗師,00後的大學生,現在學的是商科,不過我對地理歷史生物化學四門學科非常感興趣。我大學本來想學的是自然地理或者是歷史專業,生物化學專業我也想學。我是全中國歷史上最為悲情的文科生,因為我是全中國難以企及的地理宗師,地理宗師高中地理120分滿分我曾經考過112分,戰神檀越還有彭雪茹也難以企及,因為江蘇高考分數制是480分滿分制,只算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歷史地理成績只劃等地卻不記入總分,地理宗師就很悲催了。地理宗師語文,數學,英語都不擅長,江蘇高考英語比四級還要難,出題沒有套路可循,英語高考很難及格。
  • 高考地理重點知識點
    (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高考地理如何複習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