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遊魚圖》藏於中國美術館
魚的意義可能包含以下幾種:
花的意義可能包含以下幾種:
此件作品根據畫面的風格,屬於齊白石剛剛定居北京時期,仍然追隨清初著名畫家八大「簡約高逸」的風格,根據書法的特點也基本可以斷定作品的創作年代為上世紀20年代初期。
此時的齊白石,為了躲避家鄉的軍閥戰爭,在好友的勸說下剛剛定居北京,一切都毫無著落。陳師曾勸他改變繪畫風格,由此開始了他的「十年變法」(1919-1929),成就了後來一鳴驚人的齊白石。
但是齊白石剛到北京時,北京畫壇流行的是自清朝宮廷流傳百年下來的「正統」繪畫,齊白石所推崇的八大山人畫風,被當時的北京畫家譏諷為「野狐禪」,足見齊白石來京所面臨的是多麼大的一個挑戰。但是齊白石對於自己的繪畫功底是非常自信的,對於外界的質疑雖然口上不以為然,但是內心卻非常較勁,非要搞出個名堂來不可。
這件作品的跋文也足以傳達出這些信息:「餘友方叔章嘗語餘曰:吾側耳竊聞,居京華之畫家多嫉於君。或有稱之者,辭意必有貶損。餘猶不信。近晤諸友人,面白餘畫極荒唐,餘始信然。然與餘無傷,百年後來者自有公論。白石」。
畫極簡,中間大片留白,「一炷香」式的題跋連接上下。墨色上重下輕,上實下虛,上靜下動。虛實動靜結合,畫面簡單韻但味足。尤其遊魚,用筆凝練老辣,動感十足。
這件作品中的「遊魚」,無疑是齊白石自身的寫照,魚頭向上,也表達了自己對於別人「貶損」的不滿,整張作品中最富動感和力量的也是這條簡單的遊魚,齊白石想要PK一場的意識和心念暗含其中。
「芙蓉」最直接地表達了齊白石的自信甚至是自戀,題跋中寫道「然與餘無傷,百年後來者自有公論」,這相當於宣戰無疑了,雖然說「與餘無傷」,其實是在說我很介意,希望別人能夠公平公正的關注到我;「百年後來者自有公論」赤裸裸的傳達了他的自信。
齊白石剛來北京之初,生活一度困窘,而齊白石在自己的作品和日記當中,不止一次地表達出離懷傷亂,渴望太平的期望。
依據圖畫心理分析技術:畫面的上方代表著人的」超我「,也就是自己對於一個完美」自我「的憧憬和規劃。畫面的下方多表達著人的」本我「,本我與人的潛意識和原始衝動相關。例如自我力量的認可,自我安全感的來源等等。
這件作品中也表達的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