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人們生活中必須接受的三種教育。學校教育一直備受關注,但事實上,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美國犯罪學專家薩瑟蘭發現,大多數青少年犯罪家庭都有一種或多種情況,如家庭不完整、家庭成員有犯罪經歷、家庭經濟狀況差、父母教育態度、傲慢或冷漠、父母無知或無力教育子女等。
父母需要知道,為了撫養孩子,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家庭都會在孩子人生的第一階段(尤其是前六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現在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鋪天蓋地,但許多家長並沒有以預先預防的態度主動學習,而是只有當教育開始出現無法控制或避免的問題時,才能開始學習一些有針對性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根」。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教育應該優先於他們的發展。
那麼什麼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下面是如何思考的。
家庭教育應該有目標。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家庭教育目標?如果沒有,讓我們看看其他人的教育目標是什麼。美國將軍麥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菲律賓被日軍圍困。他以為兒子很快就要死了,就為他寫了一封祈禱信。
上帝啊!教我兒子在軟弱的時候要堅強,在害怕的時候要勇敢,在誠實的失敗中不要氣餒,在光明的勝利中要謙虛溫和?教導我的兒子實踐力量而不是幻想,這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引導他同時認識你和他自己。
我懇求你不要讓他走上快樂的道路,而要讓他經受困難和挑戰的考驗,這樣他才能學會在風暴中挺身而出,從而學會憐憫那些失敗和承受沉重壓力的人?
請讓他有一顆純潔的心和一個崇高的目標。在學會指揮他人之前,首先要了解如何控制自己。當進入未來,永遠不要忘記過去?
主啊! 在他有了這些美德之後,我還要祈求你賜給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他過於嚴肅,苛求自己;求你賜給他謙卑的心,使他永遠記得,真正的偉大是單純,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溫和。
然後,作為一個父親,我敢輕聲地說:「我從來沒有白白地生活過。」。
阿門!.
這一祈禱廣泛傳播,因為它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合理目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麥克阿瑟將軍期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堅強、勇敢、城市、謙遜、純潔、自控、責任心、幽默感等優秀品質。就成人生活經驗而言,這些品質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如何獲得這些品質?答案一定是父母的教育。
家庭教育應該有目標和原則。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才能搞好家庭教育。
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的世界冠軍是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當記者採訪他奪冠的秘訣時,他的回答是:「用智慧戰勝對手」,面對這個答案,媒體認為他是在迷惑。
三年後,在1987年義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日本短跑運動員山本一次次奪得世界冠軍。當記者再次向他詢問經驗時,他的回答仍然是:「用智慧戰勝對手」,這次,記者不再認為他是在迷惑,而是對他所謂的「智慧」感到不解。
最後,10年後,「用智慧戰勝對手」的秘密在他的自傳中被揭開。他在自傳中說:每次比賽前,我都要開車仔細看比賽路線,沿途畫出更醒目的標誌。例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個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個紅色的房子,一直到比賽結束。比賽開始後,我將以100米的速度衝向第一個進球。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將以同樣的速度衝向第二個目標。40多公裡的比賽中,我被打入了這樣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了起來。一開始,我不明白這些原則。我把目標定在40多公裡外終點線上的旗子上。結果,我跑了10多公裡,筋疲力盡。前面的距離把我嚇壞了。
教育孩子怎麼可能不是馬拉松?為了贏得這場人生競賽,我們的教育也需要目標。很多家長對教育目標的認識不充分,甚至完全沒有目標,他們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想,等待著孩子自然成長,更有甚者覺得孩子天生如此,家長教育或者不教育並沒有那麼重要,實則不然!實際上.
無論父母是否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你的言行都在為孩子設定成長目標,但你不知道好壞。
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的目標將引導我們的行為的大方向,並引導我們的日常行為走向同一個大方向。短期目標的完成將為我們形成自我激勵,促進我們更加自覺地開展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效果,幫助我們朝著大目標邁進。
我們應該注意制定教育目標。很多家長把分數和成績作為自己的教育目標,實際上是對目標理解的偏差。
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在聯合國籤署的《兒童權利公約》中關於教育目的的觀點,與麥克阿瑟將軍為兒子祈禱的內容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教育應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智力和身心能力,促進對人權、基本自由和自然環境的尊重,促進兒童之間和平、寬容、兩性平等和友好精神的相互理解。
正確的教育目標還可以得益於先輩們所說的《弟子規》、《顏氏家訓》、《論語》等。在《弟子規》中,有「入即孝,出即孝」、「愛民而愛仁」之說。在《論語》中,有人提到「君子無需食,無需安居樂業」。他對事物很敏感,說話也很細心,「與孩子需要理解和背誦的內容相比,家長應該更冷靜地去理解和理解。
家庭教育要有原則。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父母能給孩子最好和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環境,在那裡,愛和規則共存,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應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家庭是一個完整的制度原則。
著名學者錢學森認為,系統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由多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組成部分組成。可以看出,系統中有一些獨立的部分有自己的需要。要使系統健康運行,需要各方面經常溝通、了解和理解,形成凝聚力,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家庭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要使系統健康運行,需要注意這些原則。
首先,家長要注意尊重所有人的需求.
我們呼籲家長關注和尊重孩子的實際需要。兒童的需要主要是物質的和心理的。在物質方面,父母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物、藥品、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能夠健康無憂無慮地成長。在心理學方面,兒童需要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需要成人的關心和照顧。家長要更加注重表揚和鼓勵,尊重孩子的個體獨立性,重視孩子相應的責任,完成必要的任務。不過,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除了尊重孩子的需要外,家長自身的需要也不容忽視。
許多父母忽視了自己的需要。這一代父母似乎處於「悲慘」的境地。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被要求聽父母和老師的話。現在,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被要求傾聽他們的孩子。他們整天圍著孩子轉,可能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可能放棄自己的事業,也可能錯過重要的學習機會,等等。我們不能否認對孩子的各種愛,但我們不得不說,這種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全心付出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愛是以壓抑或忽視情感需求為前提的,不僅會使人陷入焦慮,也會使孩子一直處於緊張和壓力之中。
其次,家庭應保持有效溝通,以確保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許多中國家庭成員缺乏溝通,導致家庭氣氛或緊張,或冷漠,甚至敵意。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否定或忽視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長大了,會遠離父母的感情,甚至為了抗拒父母的意願而肆無忌憚地行事,造成各種家庭矛盾。
當我寫家庭教育相關書籍的推薦書時,經常會收到這樣的評論:「真相是這樣一個真相,但孩子不是這樣一個孩子」。當教育出現問題時,沒有能力的家長總是把責任推給孩子。事實上,孩子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的行為和態度。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認識不夠理性全面,他們過分注意孩子的缺點嚴重忽視孩子的優點,在孩子的成長中本末倒置,緊盯著成績不妨,忽視了孩子全面的身心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只把他們看作是一個沒有思考,不了解世界的存在。所謂的溝通,只是一個高的命令或一個短的命令。
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地位的基礎上的。雖然父母的引導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佔主導地位,但父母應該始終與孩子保持溝通(說和聽),以便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最後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年齡做出自己的選擇,讓他們接受,對自己可能犯的錯誤承擔責任。
第三,培養家庭凝聚力,讓孩子接受愛、付出愛。
在一個有凝聚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有可能建立優秀的品質,更有可能適應和融入未來的社會。中華民族是一個強調家庭和群體凝聚力的民族。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親屬之間的身體距離可以進一步加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規模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大,家庭觀念淡漠。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缺乏與他人的各種親密關係。
家長要重視幫助孩子樹立家庭觀念。父母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應以身作則,加強與親屬的關係,與鄰居適當接觸,特別是遇到鄰居時,可以簡單地打個招呼。通常,你可以和孩子講一個關於你童年的故事,經常和親戚朋友聯繫,在你的社區或朋友之間建立一個小團體,經常在一個非正式的地方聚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導原則。
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鼠生子能造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童年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表現出誠意。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孩子和我們自己,做我們所說的,並向我們的孩子展示我們真實的情感(注意,不要向他們發洩)。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可能不能徹底了解成人的行為和目的,但是對於成人情緒的感知絕對是「高手」;.
父母問孩子時也應該這樣做。
是的。很多家長把「你應該努力工作,不要像爸爸媽媽那樣……」掛在嘴邊,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不服氣,這可能導致他沒有真正去嘗試,而是產生「你做不到,為什麼問我?」想法;。
家長要注意孩子,善於傾聽。
是的。只有少說話、多聽、多看,才能更貼近孩子的內心,更真實地了解孩子,更有效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孩子。
是的。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相當於重新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尊重他。而且,只有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尊重是必要的,合理的約束和限制也是必要的。
是的。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是非觀念還沒有形成。很多事情都是由成年人的態度來判斷的。此時,合理的約束和約束是必要的。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合理的限制和約束應該是明確和固定的,也就是說,在孩子們行動之前,應該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他們不能做什麼行為,會有什麼後果,這些標準今天不能一樣,明天也會一樣;或者在孩子們的情況下,在成年人的案子;或者在另一個成年人的房子裡。
父母仍然需要一種積極的態度來教育他們的孩子。我們的成長是錯誤嘗試的積累,所以家長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勵孩子嘗試,引導孩子正視錯誤,學會反思錯誤,解決錯誤中的問題。另外,對於孩子的嘗試行為,我們應該以表揚和鼓勵為出發點,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願意接受自己的缺點,從而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教育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場外指導原則。
非現場指導的主要工作不是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而是傳授技能,關注問題,善於傾聽,引導對方認識自己,最終由自己解決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作用相當於孩子的非現場指導。在孩子的人生中,主角是他自己,父母只需要在準備期(青春期及之前)給孩子提供和諧的、充滿愛的家庭,並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為他建立充分的安全感,讓他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也是正在被愛著的,從而有充分的勇氣邁出探索的腳步.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決定著兒童的生活。家長要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了解教育的標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發展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