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馬蹄腎」嗎?馬蹄腎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融合腎畸形。
馬蹄腎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融合腎畸形,當左右輸尿管的內側支相互融合,兩腎的上極或下極橫越中線由實質性峽部或纖維性峽部連接,雙腎形成「馬蹄狀」,故稱為「馬蹄腎」。
一般認為是胚胎發育4-8周,兩側腎臟的胚基在上升過程中受到臍血管的幹擾,導致雙側腎臟上極或下極融合,且腎盂多朝向前方或前內方。
臨床表現
馬蹄腎一般無症狀,多在體檢時發現。當出現腰痛、血尿及胃腸道症狀,多半由於馬蹄腎合併腎結石、腎積水、尿路感染以及峽部壓迫腹腔神經所致。
部分患者因腎臟旋轉不良、輸尿管高位連接、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狹窄及馬蹄腎發育異常伴有輸尿管走行異常,並發生腎積水、腎結石、腎腫瘤和腹主動脈瘤等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時,則需手術治療。
馬蹄腎患者無臨床症狀時無須治療;當合併腎積水感染和結石時出現症狀,影響工作生活 , 常常需要手術矯形, 才能防止和治療併發症。
影像學檢查
馬蹄腎常見的合併症是腎實質病變、尿路感染、結石、腎積水。當患者出現與馬蹄腎合併症相關的臨床表現時,有必要進行影像檢查來明確有無馬蹄腎,超聲診斷馬蹄腎容易漏診或者誤診,傳統腎盂靜脈造影(簡稱IVP)是早年診斷馬蹄腎的方法,而現代CT是診斷馬蹄腎最好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我們都知道腎臟是實質性器官,記憶口訣如下:
左右各一、形似蠶豆;
分內外側兩緣、前後兩面、上下兩端。
圖1:腎臟正常解剖圖
X線檢查對診斷馬蹄腎有較高的價值,早期通過腹部平片和靜脈腎盂造影的表現就可確診。表現為兩側腎臟長軸平行或雙腎下極靠近並融合,且位置較低。雖然傳統方法靜脈腎盂造影的檢查使用率正在下降,但對於有尿路感染的患者,靜脈腎盂造影也可以作為一種常規方法。當X線診斷,鑑別困難時,可以藉助B超和CT來診斷和鑑別診斷。
腹部CT是診斷馬蹄腎的一種較為可靠的檢查方法。不僅可以看到雙腎融合的峽部,還可以發現其他泌尿系的異常疾病,比如腎結石、積水、腫瘤等。
IVP下顯示的馬蹄腎
■案例一:左腎結石行IVP檢查發現馬蹄腎。
圖2:IVP顯示雙側腎盂腎盞旋轉不全,腎盂向前。左腎多髮結石。雙腎下極完全融合,呈「U」形馬蹄腎表現。
■案例2:王某,男,體檢時發現馬蹄腎。
圖3:雙腎中上部為正常腎解剖,位於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形態正常。
圖4:雙腎中下部軸線延長線向脊柱靠攏。
圖5:雙腎下極出現融合。
再往下一個層面來看:
圖6:雙腎下極完全融合,在橫斷層上呈「U」形。
矢狀位圖像如下:
圖7:矢狀位顯示雙腎上極自然分離,下極完全融合,呈典型「U」形的馬蹄腎。
■案例3
患者,女,22歲,左腰部疼痛不適數月,超聲顯示右腎囊腫,要求CT增強檢查,排除其他疾病。
圖8:CT平掃顯示右腎見多個大小不等水樣密度影,形態規則,邊緣清晰。
圖9:CT增強顯示雙腎明顯強化,之後病灶強化。
圖10:CT顯示雙腎下極於腹主動脈前融為一體,增強掃描顯示雙腎增強的腎實質相連,形成峽部,形似「U」形。
我們來看一下不同後處理技術顯示的馬蹄腎:
圖11:DSA下的馬蹄腎
圖12:泌尿系CT成像
再次比較兩種成像技術圖像:
總之,馬蹄腎的診斷並不複雜,關鍵在於影像技術的操作。IVP檢查能夠很好的顯示腎盂腎盞的形態,通過顯影情況可以幫助進一步了解腎臟功能,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是多層螺旋CT技術的成熟,技術進一步完善,對泌尿系CT重建技術進一步優化,現在可以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參考文獻:
[1]成令忠主編 組織胚胎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譚榮申,馬蹄腎七例報告【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2.12(6);72-73
[3]陳慧,先天性馬蹄腎影像診斷,中國輻射衛生2009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4]《現代CT診斷》 第三版
本文首發: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本文作者:範豔
責任編輯:風禾
【來源: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