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雨後,山青草翠,空氣清新,下課後,學生們到校園的竹林裡,草叢中去尋找蝸牛。
這是我前幾天特意安排讓學生找蝸牛,因為我們要上一堂科學觀察課,觀察小動物,孩子們也特別喜歡蝸牛,而且蝸牛在校園裡就有,不需要到校門外去找。於是我把實驗目標及活動任務一說,孩子們馬上歡呼雀躍,躍躍欲動,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就跑出教室,開始在校園裡找蝸牛。
有的學生已經找到蝸牛了,而且很多,有的正在找;有的同學把蝸牛放到文具盒裡,有的拿在手裡,有的把蝸牛裝在透明的瓶子,有的放到桌子上看,有的把蝸牛放到紙上玩,總之興趣很高,玩的很開心。
為了上好這節科學課,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查閱有關蝸牛的知識,因為有前面幾次觀察植物和草莓的經驗,這次科學觀察實驗課,我大致規劃了以下幾個步驟:
上課後首先讓學生詳細描述自己找蝸牛抓蝸牛的具體經過,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其次讓學生回憶我們以前做實驗常用的觀察方法,運用所學的科學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蝸牛,藉助放大鏡了解蝸牛的身體外結構和形特徵。
第三,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實踐探索,了解蝸牛的生理特徵。最後讓學生根據觀察填寫實驗報告,提出關於蝸牛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學習延伸,讓學生在紙上畫蝸牛,把自己的觀察和發現寫成作文。
有了整體的上課思路和觀察設計,心裡就有譜了,因為科學實驗課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上課後,學生們早已準備好了自己捉來的蝸牛,有的拿在手裡,有的放在文具盒裡,有的放在瓶子裡。我先讓學生們以猜謎語的方式進入正課,然後兩個人一組,每個小組發一個放大鏡,發一個觀察盒子,再發一個透明的塑料水槽,學生很快給蝸牛安了一個家,裡面有樹葉和泥土,蝸牛已經在裡面活動了。
學生已迫不及待的開始觀察蝸牛了,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蝸牛的生活習性,而是讓學生自己說說,抓蝸牛的時間地點,是怎麼找到蝸牛的,蝸牛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自己還發現了蝸牛的什麼特點。很快學生們就總結出了蝸牛的生活習性,第一個學習觀察目標就完成了。
接下來是第二個學習觀察目標,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和身體結構,為了活躍氣氛,又讓學生唱了一首蝸牛歌曲,「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往上爬……」。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觀察方法,先從從蝸牛的殼開始觀察,看蝸牛殼的形狀,顏色,蝸牛殼的旋轉方向。再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口,腹足等,分別在什麼位置,有什麼特點,蝸牛的身體結構由幾部分組成。
接下來讓學生用手去摸蝸牛的殼,把蝸牛放在手上感受一下蝸牛是如何爬行的,注意觀察蝸牛爬行時留下的痕跡。
學習觀察蝸牛的第三個目標,觀察解蝸牛的生理特徵,蝸牛是如何辨別方向的,我讓學生把蝸牛放到中間開口的文具盒裡,觀察蝸牛的去向,也可以把蝸牛放到裝有土和樹葉的水槽中,用書把三分之二的水槽遮住遮黑,觀察蝸牛的行走方向,結果發展,蝸牛全部爬行到黑暗潮溼的地方。
再觀察蝸牛的味覺和嗅覺,我準備了三杯水,一杯是糖水,一杯是鹽水,還有一杯是醋水,把蝸牛放到透明的大水槽中間,讓學生分別用棉籤粘上這三種不同的水,在大水槽四周分別塗上糖水,鹽水,醋水,仔細觀察蝸牛的去向,最後發現蝸牛爬行到塗有糖水的地方。
把蝸牛放到桌子上爬行,讓學生又用鉛筆去試探蝸牛的各個部位,用手掌敲打桌子,使勁拍掌,最後發現蝸牛的觸角是最靈敏的,而對聲音基本上沒有反應。
這節科學課觀察蝸牛的目標基本完成了,我讓學生把自己觀察蝸牛的方法和過程寫在觀察實驗報告上,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關於蝸牛的思考,再畫一畫蝸牛。
下課後,讓學生繼續觀察蝸牛。直到第二天,有的學生告訴我,發現自己餵養的蝸牛開始產卵了,我讓學生再仔細觀察,蝸牛的卵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有什麼特點。
還有的學生告訴我他發現兩隻蝸牛正在交配繁殖後代。我讓學生把這堂觀察蝸牛的科學課寫成一篇作文小練筆題目就是《我的發現》。
通過批閱學生的作文,我發現這節觀察蝸牛的科學課,即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科學方法,又鍛鍊了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學到了很多有關蝸牛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把科學課和語文教學相結合,是一種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