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地區慢行系統可漫步、騎行
「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引起不少市民的關注和熱議。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建築才算得上「可閱讀」,市民如何才能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呢?昨天,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王志軍,從多個角度解讀了其中的內涵。
「核心是從一個物質的城市回歸人本」
諸大建表示,「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其核心是從一個物質的城市回歸人本,「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如今的大虹橋,在規劃一開始就從功能混合的角度聚焦人文內容和居民生活。」
而規劃較早的地區普遍會存在空間、景觀失落,通勤不便抹殺人的主體性等缺點,但在這些地區隨著城市更新,也在不斷地完善人性空間。
「最突出的就是張江高科技園區,有一段時間『張江男』似乎成了『剩男』的代名詞。」諸大建介紹,作為國家級高技術重點開發區,曾經因為園區功能單一,導致大批在張江高科新區工作的優秀男青年,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時間消遣,沒有時間交女朋友。如今的張江也從一個「黑燈瞎火」的園區,通過不斷地補充配套設施,漸漸成為一個回歸人本、富有活力的,以科創為特色,又能兼顧娛樂休閒的新型宜居城區。
諸大建認為歷史建築、歷史風貌有著它豐富的內涵和人文情懷,例如曹楊新村、長白新村是代表著數萬戶工人的時代特徵的住宅群。還有龍門邨、張園這樣的老建築,有著那些洋氣大樓裡少有的鄰裡關係,「這些都是富有溫度可以閱讀的。」諸大建同時表示,對於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從個體轉為成片,上海已走在全國的前列,但也只是剛剛開始。
「要保護可讀性並避免『生產』建築」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諸如美國的凱文·林奇、英國的柯林·羅、中國的張欽楠等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對「城市是可閱讀的」這一理念進行了闡述和深化。王志軍認為「建築是可閱讀的」與「城市是可閱讀的」這兩個理念不謀而合。
在柯林·羅寫的《拼貼城市》一書中,作者認為,一座城市應該是新舊共存的,它的面貌由歷史積澱下來的各種建築「拼貼」而成,城市建築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有積澱、有文化、有歷史、可以閱讀的一個關係。
「建築是可閱讀的」這一理念,不僅針對過去的已經造好的建築,同時也著眼於現在的正在建造的建築,以及未來的還在規劃的建築。
就過去的建築而言,要保護它們的「可讀性」,因為它們承載的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帶著這座城市的鮮明印記,它們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恆定「類型」,是不能被改變的。「比如具有底蘊的上海飯店、和平飯店,這些老建築本身就是城市歷史的一部分,並在今後的規劃裡也是可以被不斷閱讀。」
就正在建造的建築而言,要避免「生產」建築。「目前我們的很多建築類似於生產,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幾乎沒有什麼設計可言,這些建築就很缺乏『可讀性』。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築,一味追求『形似』,卻不去深化它的文化內涵,這些建築作為小品來看還好,但如果作為城市標誌就完全達不到要求。不過,上海相對於其他的很多城市來講,奇奇怪怪的建築並不多。」
「要對建築或街區之間協調性進行規劃」
王志軍認為,就未來的建築而言,要通過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對建築尺度的理解,來做總體規劃,讓各種「城市意象」協調起來,形成平衡,而不是一味借鑑其他國家的建築風格,瘋狂複製。「其實,『建築是可閱讀的』與『街區是適合漫步的』這兩個概念是相通的,因此,未來的建築怎麼造,不僅是對建築本身,更是要對建築之間或者街區之間的『協調性』進行規劃。」
另外,上海2040規劃中有很多方面,包括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除了以前定的46個文化街區外,後續還會出臺更多的保護措施,且這些保護措施會越來越嚴格,甚至形成法律性的文件。這也是為了保護城市的「可讀性」和「可行性」。
目前對規劃較早的地方設計弊病進行修復
上海這座城市的層次是很豐富的,很多老建築都被保存了下來,並且成為可供「閱讀」和「理解」並進行「借鑑」和「創新」的「類型」,整座城市的「可讀性」很高。
不過,一些專家也認為,在城市規劃中,上海也走了一些彎路。「比如浦東的一些繁華地段,街塊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連接,建築與建築之間也沒有形成很好的關係,各自為政,造成很多問題。在高樓林立的街道中行走,摩肩接踵,有時候連過個馬路都感到困難,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而這種問題在淮海路、武康路或者徐匯區的一些地方就不會出現。因為這些地方的街道,包括街道兩旁的商鋪,以及兩旁的綠化等,都是有空間的協調性在內,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感受。」
目前,上海在陸家嘴等規劃較早的地方,都對城市設計上的一些弊病進行了修復。它不是更新很老的東西,而是更新過去10年、20年開發的一些東西,包括一定程度上恢復原來的街道尺度,對商業進行優化,讓人能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活動。
另外,浦東的一些新建小區將來也可能越來越多地嘗試開放街區的概念,在「城市意象」上進一步靠近浦西的一些老小區。這樣,可以為人際關係注入更多的活力,人際關係一旦「活」起來了,城市自然會具有更多、更深的內涵。「就比如浦西的一些裡弄,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很熱絡、親密的,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應該被重視。所以,這就是一種以人為本,讓城市更有溫度的更新理念。」
[溫度城市·公園逛一逛]
到2020年公園達300個
今後將提高人們在公園活動的舒適度,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延長開放時間將成常態
一出家門就有公園,一進公園就能健身鍛鍊、賞花……昨天,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綠化部門這些年以及今後將提高人們在公園活動的舒適度、豐富公園園藝活動、提升園藝水平和特色,讓老百姓身邊就有「口袋公園」,打造更多宜休憩的公園。
上海將建三級公園體系
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方巖介紹,綠化部門正在想方設法讓市民身邊有更多的公園,哪怕是一些街心花園、口袋公園,讓老百姓出家門不遠就有公園可以走走,「我們的計劃是,通過在一些小綠地內增加活動空間、休息和健身設施,到2020年,在全市提升200個綠地成為街心花園,也可以叫口袋公園。」本市綠化部門目前從面積上來定義的街心花園是指面積在300-3000平方米之間的綠地。
為何要把這些小綠地也利用起來?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陸月星在此前的一次採訪中介紹,在中心城區,讓市民出門500米就能看到一個3000平方米的公園綠地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但一些市民覺得上海的綠化還不夠。另外,如果橫向比較,上海與國內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以及國際上紐約、倫敦、巴黎等在綠化面積上還有較大差距。比如,按照全市域公共綠地的面積和常住人口2400多萬基數比,人均公共綠地只有7%左右,而國內一些城市一般都超過10%。因此,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上海只能多建設「口袋公園」,螺螄殼裡做道場,在郊區則建設郊野公園。
據了解,目前上海有217座公園,到2020年,公園數量要達到300個,城市公園形成「口袋公園-社區公園-地區公園」三級體系,基本實現市民出門500米就有公園。
部分公園全年延長開放
進了公園又是怎樣一番感受呢?在方巖看來,最宜休憩的公園首先應該是舒適的、人性化的,「公園是一個公共場所,首先應該讓進去活動的人們感到舒適,覺得人性化。」
這些年為了讓在公園變得更舒適、更人性化,綠化部門不僅在新公園的建設中,更在老公園改造中提升人們活動的舒適度,增加人性化措施。
增加公園活動空間是舒適度提升內容之一。幾年前,有近百年歷史的閘北公園進行老公園改造,在聽取周邊居民意見和建議的過程中,居民迫切希望公園能增加文化休閒、健身鍛鍊場地。最後,公園通過樹木抽稀、空間調整等方法,擴大了健身鍛鍊的場地,尤其是一片有多棵高大梧桐掩映的場地更是成為人們載歌載舞、打球練劍最受歡迎的場地。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由此產生的噪聲汙染、影響周邊居民休息,公園在廣場邊安裝了分貝儀,提醒人們分貝最好不要超過70。
到了夏季,不少人會早起去公園鍛鍊,晚飯後還有散步習慣。於是,全市部分公園就實行夏令時作息。今年,本市有133家公園延長開放時間,其中43家實行24小時開放。延長開放時間大部分從5月1日起實行,至10月31日。晚上閉園時間大多從平時的18點延長到21點或者22點。其中,黃浦區、靜安區的公園今年將全部實現延長開放時間,靜安區的大寧公園已經由收費改為免費開放,並延長了開放時間。
綠化部門表示,今後上海所有公園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延長開放時間將成為常態,有條件的公園實現全年延長開放。
宜休憩體現四季有花賞
公園宜休憩還體現在一年四季有花賞,有景看。方巖認為,「公園還是一個特定場所,要賞心悅目,有花展等各類豐富活動,有園藝特色和水平。」
除了賞花、看景,這兩年,公園也越來越成為跑步愛好者的天堂,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園願意組織或者承辦跑步活動。2017上海城市業餘聯賽易跑940森林越野賽日前剛剛在共青森林公園結束,2000多名跑步愛好者組成壯觀的跑步長龍,在鬱郁森林中一起開跑。濱江森林公園更是將慢跑活動作為公園除了每年的杜鵑花展之外力推的項目之一。對跑步愛好者而言,沒有在城市道路上奔跑可能呼入的汙濁空氣,公園良好的環境,成為他們在跑步中放鬆、在跑步後休憩好地方。
[城市溫度·街區可漫步]
臨空建「零斷點」慢行系統
總體設計思路已經出爐,串聯目前各自孤立的幾大主題公園、商業休閒區、居住區等
近日,長寧區發布《長寧區2017-2021年城市更新總體方案》,臨空地區慢行系統設計方案已經出爐。今後這裡的外環綠道是可以通行的「綠野仙蹤」,這裡的市政道路都可漫步、騎行。按照設計方案,慢行道穿高架、跨河道、建涵洞,全程「零斷點」。
分獨立式和開放式綠道
目前,臨空地區慢行系統的總體設計思路已經出爐。這是一張狹長的網絡,包括「4+1」個系統,「4」是綠帶休閒、濱江休閒、城市休閒和天空之城四個部分,「1」是以休閒驛站、標識系統等功能為主的一個慢行配套服務系統。
慢行系統建成之後,可以把目前各自孤立的幾大主題公園、臨空園區、商業休閒區、星級酒店、居住區等分散的功能節點串聯起來。慢行系統還能有效彌補中心城區體育運動空間不足的短板,平賽結合,既能滿足市民日常健身的需要,也可舉辦路跑、自行車賽等戶外體育賽事,並降低辦賽對交通出行的影響。
據了解,慢行系統將分為獨立式的綠道和開放式的綠道,其中獨立式的綠道主要是打通外環線綠道內的道路,通過新建跨線橋、地道、跨河橋、涵洞等,將綠化和道路的資源進行整合和貫通,市民可以不受機動車的影響,享受到生態休閒和健身鍛鍊的樂趣。
建一系列「城市家具」
在整個慢行系統中,獨立式的綠道主要位於外環線以西(蘇州河-滬青平西側機場苗圃)外環林帶生態綠道,全長5.5公裡,面積約49.28萬平方米。
從市民「看」的角度上,在園林景觀的元素方面,全長5.5公裡的生態綠道範圍內,將現有橋梁都作為景觀小品全部使用起來了,並且成為綠道主線內的重要連接點,共有九座景觀橋,成為集「文化、景觀、交通」為一體的城區形象特色名片。
整個長寧區的外環林帶生態綠道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位於外環線以西(蘇州河-北翟路)100米林帶,面積約18.05萬平方米;二期位於(北翟路-滬青平西側機場苗圃)100米林帶。2017年將首先實施一期工程。一期預計10月底完工。二期項目計劃年內施工,明年竣工。
在具體實施中,整個綠道建設分為綠廊系統、慢行系統、標識系統和配套服務設施系統四個部分。建設中,除了優化植物配置、水體環境外,還將建設一系列如公廁、廢物箱、庭院燈、標識系統等「城市家具」。
在綠道鋪設中採用可循環利用的環保透水材料,並在綠道西側設置了滲渠,確保路面不積水,使綠道兼具防汛、養護的功能,給市民提供了更佳的步行和騎行環境。
[溫度城市·綠道走一走]
從密林間穿行讓生活慢下來
到2020年,申城要建1000公裡綠道
鋼筋水泥的都市裡,除了公園、圖書館、咖啡館,還有哪裡可以讓生活慢下來、讓心沉靜下來,去看看周遭的風景,感悟一下人生?去綠道走一走,去自行車道騎一圈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紹,到2020年,全市將在外環綠帶內建設112公裡綠道,而整個城市將建設1000公裡綠道。崇明則將建設400多公裡長的自行車綠道。在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也有可步行或者騎車的慢行公共系統。
可能你還不知道,在外環高架豐翔路綠地有一條幽靜的、可以步行,可以騎車的綠道。公園綠地裡的常見樹這裡都能找到,綠道附近還有河道水域,以及建成不久的親水平臺,景觀面貌不輸一般公園綠地。一條瀝青道路從密林間蜿蜒穿過,中間劃根線,一邊是自行車道,一邊是步行道。
外環綠地管理部門介紹,到2020年,全市將在外環綠帶內建設112公裡綠道,涉及浦東、寶山、閔行等7個區。不同區域的綠道在植被景觀上還有不同特色,比如顧村公園以櫻花為特色,閔行以玉蘭為特色。外環綠帶內的綠道將建設一級、二級、三級三個不同級別的驛站,數量分別為4個、11個和23個,一級驛站配備廁所、小賣部、停車場等設施設備,二級和三級的設施設備稍簡單。
除了外環綠帶外,身邊的公園綠地裡也會有綠道。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共綠地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全市的綠道專項規劃,到2020年全市要建1000公裡綠道,到2040年要建成2000公裡綠道。
從「上海高度」到「上海溫度」
今天,晴,戶外氣溫適宜。陽光溫柔地撒在身上,多麼怡人的春日溫度。
從2008年至今,陸家嘴的天際線從468米刷新到了632米,成就了名副其實的「上海高度」。14條軌道交通阡陌交錯,從1993年第一條地鐵建成通車至今,二十餘年時間軌道交通總長度已達世界第一,這是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這些構成了上海邁向一座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硬體支撐。然而只有冰冷的鋼筋水泥、建築森林,仍不足以令人心生嚮往。「上海溫度」,訴說的並不只是一座城市動聽的情懷,更是上海自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全新魅力。
當城市拓土起樓的目的已不再那麼功利,當中心城市的樓宇願意向自然退讓空間,當街區開始用心被妝點不再摩肩接踵千篇一律,上海便有更廣闊的胸懷去將傳統與現代文明兼收並蓄,我們便有越來越多放緩腳步、駐足逗留的理由。以前,城市是奮鬥沉浮,求一份安居樂業的代名詞,現在,城市還會是一道風景,是日日伴隨你的一片暖意,恰似今天這怡人的春日溫度。
是的,每個人都喜歡這樣的溫情脈脈,它讓我們從焦慮中得到舒緩,從侷促中重回從容,從忐忑中歸於安寧,在冷暖自知後收穫關懷與愛。
城市不光要給你居所、事業和財富,還要給你所有你需要的最真實的獲得感。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不正是最好的熱愛上海的理由嗎?
真是令人心生嚮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