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種腎病,降低尿蛋白與降血肌酐可同時進行,但需注意5點!
周遜 腎內科主任僅有尿蛋白升高,而不伴有血肌酐升高的腎病患者,相對來說,病情較輕。當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與血肌酐超標同時出現在同一位腎病患者身上時,多提示病情較重或非常嚴重。到了這個時候,腎友不能只盯住尿蛋白或只關注血肌酐,而應該全盤考慮患者的病情。
-
尿蛋白正常,肌酐卻持續升高?大多是3個因素在「作怪」
尿蛋白和血肌酐都是反應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尿蛋白是作為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存在,會增加腎衰竭的風險。肌酐升高則反映的是體內毒素水平的高低,告訴我們與尿毒症的距離。針對性降低尿蛋白水平方面,已經有了完整有效的系統性用藥方案。
-
感冒後,尿蛋白、血肌酐為什麼會升高?還能恢復嗎?
但是對腎友而言,感冒卻並不輕鬆。感冒後可能誘發腎病復發、加重,出現尿蛋白、紅細胞增多,甚至是血肌酐升高。為什麼感冒有時會傷害腎臟?感冒好了,升高的這些指標還能恢復嗎?感冒為什麼能引起腎病加重?腎友感冒引起腎病加重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導致:1)誘發腎臟病情活動目前很多研究認為大多數人的腎小球腎炎是由免疫機制導致。而感染,是誘發腎病患者免疫活動的一個外因。感染可誘發免疫複合物沉積,補體激活、釋放炎症介質等造成腎臟損害。
-
沒有蛋白尿、高血壓,腎卻要罷工?肌酐升高的元兇,原來是它
別急,搬好小板凳,我們通過一個臨床病例來一起看看---一種以肌酐高、但尿檢正常或僅輕微異常的類型:腎小管間質病。 一位48歲的女性,感到乏力、難以行走,去醫院看病。尿常規顯示:尿蛋白、尿紅細胞均為陰性,血壓也正常,24小時尿蛋白:0.17g,腎B超正常。
-
趁現在腎功能還好或血肌酐不太高時,腎友儘快做好這5件事!
在如上三大陣營中,只要慢性腎臟病還處於前兩大陣營(即血肌酐與內生肌酐清除率均完全正常,以及血肌酐<265μmol/L同時內生肌酐清除率>45ml/min),則說明病情沒那麼糟糕。就要趁現在腎功能還好或肌酐不太高時,腎友儘快做好如下這5件事,或許還可以完全治癒,至少可延續慢性腎臟病的進展。
-
4類腎病需要更重視降肌酐,而非尿蛋白!不少人給搞錯了
我們都知道,血肌酐一升高就意味著腎功能已經出現損傷了,基本達到腎功能不全的程度甚至腎衰竭。所以基本上慢性腎病早期醫生不會看血肌酐來衡量病情。 相比之下,尿蛋白相關指標是判斷腎病早期情況的「寵兒」,是關注度最高的檢查。
-
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異常,血肌酐,血尿素氮偏高情況怎麼辦?
尿蛋白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因為不是哪種腎病類型,尿蛋白幾乎都如影隨形,讓腎友們操碎了心,也花了很多金錢。
-
腎友日常監測肌酐,這3個誤區不要有,以免誤傷腎功能
隨著腎病本身的不斷發展,血肌酐值有時候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腎小球濾過率低於60以後,肌酐開始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趨勢。而治療的過程就是將腎功能穩定住,延緩惡化的速度,從而保持血肌酐等重要指標的相對穩定。尤其是處於腎病3期後的患者,更要重視監測血肌酐值的情況,定期複查,同時也是預防尿毒症、提前感知尿毒症的一個重要信號。
-
別被尿蛋白給騙了!腎病尿檢有2個問題,腎友不得不知
多數人發現腎病,都是尿檢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追蹤到腎臟的問題。判斷腎病兩項典型的尿檢指標就是尿蛋白和尿潛血,如果兩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腎炎機率非常大。因此判斷是否為腎病引起的尿蛋白,至少要隔天檢查3次尿蛋白,如果均呈現陽性基本判斷腎功能問題引起的。如果治療過程中,尿蛋白出現反覆的情況,要警惕病情復發尤其是伴有感染的情況,必須要重視起來。
-
尿蛋白 vs 血肌酐:二者是啥關係?誰對腎病最重要?
尿蛋白和血肌酐,可以說是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兩項指標,許多腎友搞不清楚它倆是什麼關係,以及哪個是最重要的重點。1. 尿蛋白升高,會引起肌酐升高尿蛋白高了,說明腎臟有炎症,這種炎症和平時說的感染、發炎不一樣,是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出現了免疫炎症。
-
沒有尿蛋白,肌酐卻很高被查出腎衰竭?傷腎「元兇」意想不到
判斷腎病功能情況的好壞,有三大關鍵性指標:尿蛋白、高血壓、血肌酐。如果腎病早期明確有大量蛋白尿漏出,且發生水腫、高血壓的症狀,基本判定腎功能受損,即發生腎病。血肌酐反應較滯後,一旦升高表明腎功能基本損傷一半,病情已發展到中期。
-
腎友尿蛋白升高?醫生提醒:都是它惹的禍,這樣做可避免或助恢復
相信很多的腎友都有蛋白升高的困擾,本來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沒有「+」號,又或者僅僅半個到一個「+」號一下子變成2+或3+。腎友就會問了:「醫生啊,我的病情之前一直挺穩定的,怎麼尿蛋白又高了呢?」
-
腎友查出尿蛋白3+,醫生卻說「不用治或不用加藥」,怎麼回事?
比如,腎病症候群(病理診斷為膜性腎病)患者出現高度水腫並尿量減少,化驗尿常規中尿蛋白(PRO)常常為3+,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達3.5克以上,甚至超過8.0克,血漿白蛋白也非常低,以及血脂升高等。一旦檢查清楚及明確診斷,說明病情重,需給予治療。
-
腎友及時掌握3個降尿蛋白的小技巧,關鍵時刻不怕踩雷
相比於降低尿蛋白水平,如何保持指標穩定是更加重要的一個課題,腎友們還需要多掌握這些穩定尿蛋白的技巧!1、規範吃激素,科學停藥更保護腎臟出現尿蛋白後,90%的患者需要用激素治療的方案,對於激素依賴及不敏感的患者,還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劑。
-
腎友別總擔心慢腎衰或尿毒症,這5種情況不會,更談不上要透析!
周遜 腎內科主任作為從醫多年腎科大夫,接觸的患者眾多,對腎友的內心所思所想會有更多的了解。筆者發現,在患病多年的腎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這一現象,無論是哪一種腎病,病情較輕的腎病也好,病情相對較重的腎病也好,大多數都害怕或擔心會逐漸發展成腎衰竭甚至尿毒症。只要患有腎病,總擔心哪一天變成腎衰竭或尿毒症。因此腎友整天提心弔膽,尤其在夜深人靜或一個人獨處時,甚至想到了自己進入血液淨化中心如何透析的場景。
-
尿蛋白是如何形成的?怎麼治療?
尿蛋白是如何形成的?怎麼治療?很快尿檢結果出來了:尿蛋白+,沒有紅細胞和白細胞。她媽媽問這個結果意味著什麼。我告訴她倆說有可能是腎小球腎炎,讓她再查一個尿蛋白肌酐比值。最後結果,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腎臟就像一個"篩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經腎臟過一遍"篩子",精華的物質保留,代謝廢物如同雜質被篩除。如果用篩子篩糧食時地下出現許多糧食,那就意味著篩子破了。蛋白尿就是 "地下的糧食"。
-
「補氣之王」黃芪,能否降低尿蛋白/肌酐、治療腎臟病?
黃芪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腎友們也多少有所耳聞。數千年的使用,讓黃芪得到一個「補氣之王」的美名,它常被用於那些臉色蒼白,走路說話沒勁兒的肺氣虛的人群。黃芪可以治療慢性腎臟病嗎?可以。6.這一條劃重點: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黃芪可以降低IL-1、IL-6、TNF-α等致炎因子,減輕腎臟的免疫炎症反應,從而降低尿蛋白、延緩腎臟纖維化,起到保護腎功能、控制血肌酐的作用。黃芪的功效不錯,是不是人人都可服用?並不是。
-
預防尿毒症,別只盯著肌酐、蛋白尿,還有6點不可或缺
腎病的治療除了病情本身、用藥後反應的情況,還與自身的保養有密切關係。很多人往往只把重點放在一些指標包括尿蛋白、血肌酐及相關症狀的控制上,而忽視了治療過程中及後期對病情的保養,反而導致留下病情復發的隱患。腎病的保養需要注意什麼?6個方面都要引起重視!
-
腎友尿蛋白還有1+,下一步該怎麼辦?四種情況,治療各不相同!
在各種慢性腎臟病中,尿蛋白明顯升高(24小時尿定量≥1.0g)的患者主要見於腎小球疾病。在各種慢性腎臟病中,小管間質疾病患者的尿蛋白通常不會太高,即多以少量尿蛋白(24小時尿定量<1.0g)為主要表現。
-
不想腎病發展成腎衰竭,腎友要抓住5個關鍵時間點,減輕腎臟負擔
一旦確診腎病需接受科學規範性治療,抓住治療黃金期就能防止病情惡化。 腎友抓住哪5個關鍵時間點,可避免腎衰竭纏身?但成年人24小時尿量突然少於800毫升且持續好幾天,這被稱為尿少;若小於400毫升被稱為少尿;少於100毫升被稱為無尿,這三種情況都是腎臟受到損害的徵兆。腎功能受損可升高血肌酐,只要及早抓住治療關鍵點,積極科學規範性治療就能避免發展到腎衰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