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尿蛋白還有1+,下一步該怎麼辦?四種情況,治療各不相同!

2020-12-19 腎為先

周遜 腎內科主任

尿蛋白升高是腎病患者主要表現之一,治療腎病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圍繞如何降低尿蛋白上做文章。當然了,降蛋白只是腎病的治療手段,患者最終目的是保護腎功能及避免腎衰竭與尿毒症。這是因為,尤其是持續中等量以上蛋白尿是慢性腎臟病進行性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

在各種慢性腎臟病中,尿蛋白明顯升高(24小時尿定量≥1.0g)的患者主要見於腎小球疾病。在各種慢性腎臟病中,小管間質疾病患者的尿蛋白通常不會太高,即多以少量尿蛋白(24小時尿定量<1.0g)為主要表現。膜性腎病、IgA腎病、微小病變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過敏性紫癜性腎炎、B肝病毒相關腎炎、狼瘡性腎炎及糖尿病腎病等都屬於腎小球疾病;而高血壓性腎損害、藥物相關腎病及慢性腎盂腎炎等都屬於小管間質疾病。

不同的腎臟疾病,其治療方法也會有區別。一般來說,對於尿蛋白較高的腎小球疾病,多給予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的治療方案,同時配合降壓(如鈣離子拮抗劑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等)、RAS阻滯劑(如纈沙坦及培哚普利等)、抗凝(如阿魏酸哌嗪片與低分子肝素等)及對症支持(如利尿及增強免疫功能等)與中醫中藥(辯證施治)等治療;對於尿蛋白不太高的慢性小管間質疾病,其治療主要是控制血壓,以及避免藥物與感染等因素繼續傷害腎臟,並作保護腎功能等綜合治療措施。

一般來說,腎病患者從大量蛋白尿的4+或3+下降到中等量蛋白尿的2+,相對比較容易些。比如,微小病變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達3.50g甚至5.00g或者膜性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達5.00g甚至8.00g以上,經積極治療後,尿蛋白可在數周或數月以內就能降到1.00g以下,甚至降到0.3g以下的正常範圍,此時患者的尿常規檢查可能表現為尿蛋白1+。當然了,各種腎病患者經治療後,尿蛋白還有1+的遠不止如上這兩種腎病,其它還包括IgA腎病與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等腎小球疾病及高血壓性腎損害等小管間質疾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等腎功能減退的疾病。

腎為先說到這裡,問題來了:腎友尿蛋白還有1+,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辦?

可出現如下四種情況,其採取的治療措施會各不相同。

1.考慮減藥或停藥

經治療後,當腎病患者的尿蛋白還有1+號時,此時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能並不高,或已經處於0.3g以下的正常範圍,也可能僅為0.5g左右。如果原來是腎病症候群(包括膜性腎病與微小病變等),且大劑量激素的使用已經達到6-8周或更長,則可以在原來用藥基礎上減少劑量,即進入激素快速減量階段。有的腎病患者,經治療後,雖然尿蛋白還有1+,並不代表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就超過正常範圍,偶爾一次尿蛋白1+,則並不能說明問題,很可能是這一次的尿液太濃縮,此時若激素已經減到很小劑量時,仍然可以考慮原來準備停藥的治療計劃。

2.繼續原來的治療

如若本來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就不太高,如IgA腎病及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之前一直服用沙坦類或普利類藥物及金水寶或百令等輔助治療,不管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檢查結果如何(小於0.3g或0.5g或0.8g左右),都應該繼續原來的治療方案,不必考慮減藥或停藥。其它情況還包括高血壓性腎損害等,也應該繼續原來的降壓治療與其它輔助治療。

3.需要加其它藥物

如若腎病患者之前一直是尿蛋白陰性(即尿PRO-),突然出現尿蛋白1+,且經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及尿蛋白分析(包括尿微量白蛋白、尿轉鐵蛋白、尿β2-微球及α1-微球蛋白等)都是超標的,則應該重新評估病情,考慮是否應該加藥或調整治療方案。這常見於尿蛋白不太高的腎小球疾病及小管間質疾病。

4.觀察病情之變化

有的腎病患者再次出現尿蛋白1+,則需要繼續觀察病情變化。比如處於緩解狀態的腎病症候群(如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與微小病變等),患者一直在服用激素或/和他克莫司等藥物,或因感冒,或因飲食原因(大魚大肉),或因劇烈運動等等,尿蛋白1+且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標,甚至達到1.0g左右或更高,此時不必立即考慮調整藥物,而應該先消除如上誘因,並繼續觀察尿蛋白的變化,視病情而定。消除誘因後,若尿蛋白繼續升高,則應考慮加藥或藥物加量;若尿蛋白逐漸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則仍然原來的治療計劃。

腎友們明白了嗎?當患者的尿蛋白還有1+,先別急著做決定,根據如上四種情況,應分別採取相應措施。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尿蛋白沒有降至正常,腎友還要換藥或加藥嗎?4種情況各不相同!
    那麼,尿蛋白多高才算作是尿蛋白超標?可通過兩種方法來判斷:一是化驗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加號(+、++或+++);二是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g的少量蛋白尿、介於1.0-3.5g之間的中等量蛋白尿及≥3.5g的大量蛋白尿)。一般來說,經治療後患者的尿蛋白「+」號轉陰「-」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0.3克以下,就屬於降到正常了。
  • 腎病患者尿蛋白3+怎麼辦?4種情況,有效治療措施各不相同
    當腎病患者檢查發現尿蛋白3+時,會有如下四種情況,可分別採取相應治療措施。1.尿蛋白太高當尿常規出現尿蛋白3+時,通常都提示尿中蛋白漏出較多,即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太高。2.尿蛋白不太高有的時候,雖然尿常規中尿蛋白3+,但是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卻發現尿蛋白不太高,或為少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克)、或為中等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介於1.0-3.5克之間)。
  • 檢查出來尿蛋白1+,該怎麼辦?
    有不少朋友,問我檢查出來尿蛋白1+,該怎麼辦? 尿蛋白定性是很常見的腎病相關檢查,查出陽性(+)的人也很多,畢竟我國每10個人就有1個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查出來具體怎麼辦?您別擔心等待這一周時間會耽誤病情,尿蛋白1+要影響腎功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花一周時間把病情確定了是有必要的。尿蛋白只有1個加號的原發性腎病,一般常規治療即可控制病情,無需腎穿刺活檢。2.如果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狼瘡等基礎疾病,就要麻煩一些。
  • 尿蛋白、肌酐同時升高,先治療哪一個?或許很多腎友們都忽視了
    或許很多腎友們都忽視了   說到尿蛋白和血肌酐,很多腎病患者可能對於這兩項指標的認識並不全面,而只是停留在腎病檢查當中,對於這兩項指標,可能很多人是十分熟悉它們的名字,而且也是經常見到的,但是尿蛋白與血肌酐的真正形成原因以及升高帶來的影響,可能很多人都是比較陌生的吧,其實如果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了尿蛋白以及血肌酐的話,針對性的治療,也是有助於兩項指標穩定的。
  • 查出尿蛋白1+怎麼辦?趕緊「3步走」,一步都不能少
    最近有不少朋友,問我檢查出來尿蛋白1+,該怎麼辦?尿蛋白定性是很常見的腎病相關檢查,查出陽性(+)的人也很多,畢竟我國每10個人就有1個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查出來具體怎麼辦?您別擔心等待這一周時間會耽誤病情,尿蛋白1+要影響腎功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花一周時間把病情確定了是有必要的。尿蛋白只有1個加號的原發性腎病,一般常規治療即可控制病情,無需腎穿刺活檢。2.如果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狼瘡等基礎疾病,就要麻煩一些。
  • 尿蛋白穩定的腎友都離不開4項措施!佔2個腎功能也不會太差
    很多人覺得早期早期尿蛋白僅有1+或2+,自己也沒什麼症狀,就不重視治療,等到腎病3期甚至4期,才開始降尿蛋白,其實已經晚了。腎病中後期的治療重點並不是降尿蛋白,而是重視腎功能的調理及降低體內毒素水平,所以控制尿蛋白水平要趁早。降低尿蛋白不是腎病治療的根本目的,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來延緩腎衰竭才是重點。
  • 尿蛋白尿泡沫越來越多?腎友注意4點能改善,有效還護腎
    尿蛋白控制的情況是好是壞,與腎臟功能直接掛鈎。漏出的蛋白越多,表明受損的腎小球越多,腎小球受損的情況也越嚴重。因此在降蛋白上馬虎不得。 觀察尿蛋白是否得到控制,一般進行尿檢就可以明確知道。包括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指標,還有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測量。
  • 別被尿蛋白給騙了!腎病尿檢有2個問題,腎友不得不知
    對於尿蛋白的情況,大家對於常常用尿常規尿蛋白加號(+)這項指標的變化,來判斷尿蛋白的嚴重性,還有腎功能的損傷程度,單純認為尿蛋白加號(+)越多,病情越嚴重。其實,你要小心被尿蛋白給騙了!因此判斷是否為腎病引起的尿蛋白,至少要隔天檢查3次尿蛋白,如果均呈現陽性基本判斷腎功能問題引起的。如果治療過程中,尿蛋白出現反覆的情況,要警惕病情復發尤其是伴有感染的情況,必須要重視起來。
  • 腎友查出尿蛋白3+,醫生卻說「不用治或不用加藥」,怎麼回事?
    再比如,IgA腎病並腎衰竭患者檢查尿常規時,顯示尿蛋白(PRO)為3+,腎功能之血肌酐可達150μmol/L,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結果為1.8克,腎穿刺活檢為Lee 4級。此時積極治療是必須的,多需加用糖皮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等治療,且應儘早使用,同時還應控制血壓達標及給予其它治療。
  • 尿蛋白為何總反覆?腎友早注意這3點,讓尿蛋白更聽話
    而對於已發生腎功能不全的腎友,往往存在大量蛋白尿,對腎功能的進程影響較大,除了抑制腎臟炎症,還需要注意一些日常的護理,尤其是飲食的配合。對於處於中後期階段的腎友,降低尿蛋白時常常存在一個難題,就是易反覆。尿蛋白降下來不能,但難在能長期保持穩定。對於這些腎友在「復盤」病情的時候,發現往往飲食上並沒有管理好,埋下了隱患。
  • 腎友及時掌握3個降尿蛋白的小技巧,關鍵時刻不怕踩雷
    降低尿蛋白的過程中,關鍵是對腎臟內出現的免疫複合物引起的炎症反應加以抑制,減輕腎小球的損傷,來從根本上解決尿蛋白漏出的問題。大部分類型的腎病在積極用藥進行免疫治療後,尿蛋白基本上都會下降到1g以下,腎功能進展速度不會太快。但也有個別的患者,用藥後出現依賴或藥效不達標的情況,導致指標反覆,病情久治不愈。
  • 腎友:為什麼我的尿蛋白降不下來?這5個問題或許能幫您找到答案
    想要了解腎病治療的情況如何,尿蛋白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幾乎每一個腎病患者都出現過尿蛋白,它也是引起尿毒症的高危因素,降低尿蛋白更是治療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有些腎友經過長期的治療,尿蛋白依然比較高,很難降下去,想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先通過以下5個問題來尋找答案!
  • 降尿蛋白的3個小方法,只有極少數腎友做到,效果不比激素差
    目前降蛋白的主流方法根據不同病理類型腎病,分為兩方面:一、激素搭配免疫抑制劑的免疫療法二、普利類、沙坦類或他汀類等通過降壓、降脂起到的間接降蛋白作用的方法多數腎友通過堅持治療,尿蛋白大多能降下來,長期用藥可以保持穩定狀態。
  • 腎友尿蛋白升高?醫生提醒:都是它惹的禍,這樣做可避免或助恢復
    相信很多的腎友都有蛋白升高的困擾,本來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沒有「+」號,又或者僅僅半個到一個「+」號一下子變成2+或3+。腎友就會問了:「醫生啊,我的病情之前一直挺穩定的,怎麼尿蛋白又高了呢?」
  • 尿蛋白總反覆,又不想做腎穿刺怎麼辦?注意2方面
    提到尿蛋白,首先會想到腎功能,尿蛋白持續不斷會加速腎功能的損傷,及時降下來對病情穩定更有益處。腎病治療的過程,兩項指標一直上演著相愛相殺的戲碼。雖然這個道理都懂,但有些腎友治療過程並不那麼順利,尿蛋白遲遲降不下來,或總是反覆,問題百出。
  • 尿蛋白下降之後,腎友還需堅持做這4件事,否則極易前功盡棄
    如上不同的腎病,經治療後其尿蛋白降為多少的目標值也是不同的,即並非必須降至完全正常。絕大多數腎病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降至0.3克就算達到目的;有的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0.5克也已非常好;特殊的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1.0克以下也是可以接受的;有些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只要能有所下降就很好。  尿蛋白降下之後,腎病患者還要堅持做好如下這五件事。
  • 尿蛋白出現「加號」了怎麼辦?別著急,一步一步來!
    確實,尿蛋白定性是和腎功能密切相關的一項檢查,蛋白尿也是腎病的一個標誌性症狀,幾乎每一個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大家都害怕自己的腎臟出問題,也就不願意看到檢查報告上,尿蛋白那一項出現一個「+」。不過,由於現在慢性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尿蛋白查出來陽性的人也不少,在看到檢查單上那一個刺眼的「+」後,大家應該怎麼辦呢?
  • 尿蛋白檢查分析全覽!弄清楚你屬於哪種情況,降蛋白不難
    但有些腎友常常遭遇「頑固」尿蛋白,降下去又復發,很難搞定,最後不得不腎穿刺,來進一步明確腎臟受損的情況。關於尿蛋白檢查的一些分析,腎友該進一步了,以免走彎路,對病情更有幫助。但如果檢查出尿蛋白2+或3+甚至更多加號,必須要進一步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如果超過0.15g,說明明確有蛋白漏出到尿液中,腎臟受損或病情復發了。腎友們必須要引起重視。然後在進一步明確哪些原因導致尿蛋白惡化,同時評估腎功能受損的情況。因為很多人一看到尿蛋白有+,就很容易慌,不知道怎麼辦。
  • 腎友尿蛋白降至0.15g就一定比0.3或0.5g好嗎?有時反而更糟!
    有的腎友為了進一步降低尿蛋白而不敢減藥甚至過度治療,則往往「弊大於利」,甚至造成更加嚴重後果,如並發嚴重感染而致死及股骨頭壞死而致殘等。如上舉的是腎病症候群的例子,即腎病症候群的轉歸除了「完全緩解」,還有「部分緩解」及「無效」與「復發」。對於其它更多的慢性腎臟病的治療轉歸,則還包括「根治」、「好轉」、「穩定」及「加重」(惡化)等。
  • 腎友養成這5個好習慣,尿蛋白不上升/腎功能更穩定!
    周遜 腎內科主任經正規醫院專科醫生診治後,腎病患者最怕的是尿蛋白再次升高或腎功能不穩定。尿蛋白升高,則可能提示腎病復發了;腎功能不穩定,則可能提示腎病還在發展中。復發了的腎病,如腎病症候群或狼瘡性腎炎等,治療需要重新開始,希望儘快控制腎病復發;還在發展的腎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會進展成尿毒症,也要重新調整治療方案,希望儘快阻止病情發展。因此,醫生用藥治療是關鍵,包括剛開始的明確診斷、首次用藥的規範治療、病情緩解後的藥物撤減與藥物維持,以及停藥後的定期檢查等等,這都是醫生的事情。這就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