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
患有腎病時間久了,懂的也會越來越多,一般小問題都能自己解決,比如激素如何調整,發現尿泡沫增多會怎樣、何時應該檢查、化驗結果是何意思等等,儼然是「久病成醫」的「小專家」了。有的時候,我們腎病朋友還會從網上查找來的與經治醫生「深入交流與探討」,比如,經常有腎病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值應該小於150mg(即0.15克),我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還有0.3克或0.5克,為什麼不給我加藥或藥加的重一些?
今天筆者就來和各種談談這一問題,即腎病患者的尿蛋白降至多少最為合適?
就拿「腎病症候群」來說吧,其「診斷標準」為成人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00mg(3.5g)(兒童50mg/公斤體重)且伴有血漿白蛋白低於30g/L,伴或不伴有高度水腫及高脂血症。
根據早年相關權威指南(2012.KDIGO指南)及相關文獻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其中療效最好的「完全緩解」應為: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300mg(0.3g),血漿白蛋白大於35g/L。在這裡並未提到24小時尿蛋白定量應小於150mg(0.15g)。也就是說,腎病症候群經治療後,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300mg以下,就認為是「臨床治癒」。而且,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300mg,也屬於腎病症候群患者尿蛋白的「安全範圍」,因為這一範圍的尿蛋白量對腎病患者的影響最小。
就算腎病患者的尿蛋白長期處於150-300mg之間,一般來說也不會影響腎功能。如果腎病患者仍為此一直處於糾結之中與憂心忡忡,則完全沒有必要。有的腎友為了進一步降低尿蛋白而不敢減藥甚至過度治療,則往往「弊大於利」,甚至造成更加嚴重後果,如並發嚴重感染而致死及股骨頭壞死而致殘等。
如上舉的是腎病症候群的例子,即腎病症候群的轉歸除了「完全緩解」,還有「部分緩解」及「無效」與「復發」。對於其它更多的慢性腎臟病的治療轉歸,則還包括「根治」、「好轉」、「穩定」及「加重」(惡化)等。在這些治療轉歸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這一化驗結果的變化情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少數幾種腎病需特別強調24小時尿蛋白定量必須降至正常範圍之外,其它更多腎病並不要求一定要將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具體某一數值才最適宜,往往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以舉如下兩個例子來做分析與說明:
一.IgA腎病
相比於腎病症候群,IgA腎病的治療轉歸中尿蛋白改善標準則有所不同。IgA腎病經治療後,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並不強調一定要降至150mg或300mg以下。通常情況下,IgA腎病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500mg(0.5克)以下,就認為是療效非常好,此時化驗尿常規可能會有尿蛋白(PRO)1+或±。這是因為,如IgA腎病能治成這樣,治療目標就已經達到,以後該IgA腎病患者發生慢性腎衰竭的風險將非常低或永遠不會發展成尿毒症。如若為了將尿蛋白降至更低,患者將多用藥或藥物進一步加量服用,由此可能忍受藥物更大的毒副作用,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弊大於利」。當然了,不強調尿蛋白降得更低,並不代表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150mg以下就不好,如並非在藥物加重的情況下,尿蛋白能降得低一些,這當然好。
二.狼瘡性腎炎
狼瘡性腎炎也是非常常見的腎小球疾病,屬於繼發性腎臟病,多見於女性,相對來說多病情重與治療難度大。如若男性患有狼瘡性腎炎,病情往往更加嚴重、危險與難治。因此,狼瘡性腎炎患者治療的重點多不能只盯住「尿蛋白」,而是先控制「狼瘡活動」及防止藥物發生嚴重的「毒副作用」。
其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情況只是狼瘡性腎炎患者中一個指標而已。判斷狼瘡性腎炎是否嚴重及是否處於活動期,多以患者是否有全身表現、貧血情況(嚴重貧血?)、抗雙鏈DNA抗體指標(升高?)、血C3水平(低下?)及病理類型(Ⅳ型?)等等。經治療後,如上這些情況或指標糾正後,則說明病情改善或明顯好轉及已控制狼瘡活動期,24小時尿蛋白定量也會逐漸下降,尿蛋白可以從原先的5.0克以上降至2.6克或1.4克,都說明病情明顯改善。完全不必因24小時尿蛋白定量未降至300mg(0.3克)或500mg(0.5克)以下而再加藥或藥物加量。
一般來說,狼瘡性腎炎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治療目標多以1000mg(1.0克)為適宜,如若能降至500mg(0.5克)以下,則更好,但絕對不會要求將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150mg(0.15克)以下。
腎為先說到這裡,腎友能明白嗎?每當看到尿蛋白檢查結果高出後面的參考範圍時,可能還會有不少腎病患者仍在糾結與擔心中,並自言自語地說「還是高許多啊!」當腎友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第一時間與你的經治醫生溝通,以獲得對病情的全面認知與準確判斷。最後總結成一句話:腎病患者尿蛋白降至0.15克以下,不一定比降至0.3或0.5克更好,如過度治療,結果反而更糟,往往「弊大於利」。